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清平樂》,這一段演的比較火,其中說到仁宗時期的著名清官包拯,那麼今天我們就說說包拯的故事。雖然包拯在開封出名,做過倒坐南衙的開封府,至今,在包公湖畔,還有開封府在那裡矗立。實際上包拯可不是開封人,他是哪裡人呢?

地處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合肥,是安徽的省會,不過古時候不叫合肥,是廬州。廬州這個地方氣候溫和,風景優美。雖然包拯在首都開封做官,可是在老家合肥,街頭巷尾,代代相傳許多與他有關的傳說與故事。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關於他的傳說很多,例如京師開封就有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說法。後世之人將其奉為神明進行崇拜,以為是奎星轉世,因民間傳說其黑麵形象,也被稱為"包青天"。包公,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合肥是包拯成長和歸葬的地方。1000多年前他就出生在合肥的肥東縣。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包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申包胥。申包胥是春秋後期的大夫,其品行高尚。當年伍子胥因父兄遭讒言被害後出逃至吳國。公元前506年幫助吳國進攻楚國。緊急時刻,申包胥赴秦國求救,秦哀公猶豫不決,申包胥就哭秦庭期日感動了秦哀公。於是出攻救楚。其子孫遂以“包”為姓,稱為包氏。包拯是他的第35代子孫,出生於公元999年,卒於公元1062年,終年64歲。他有兩位兄長,卻都早年夭折。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包公祠是合肥市的一個著名景點,座落於包公而得名的包河公園內。公元1488年,明朝廬州知府宋鑑見南護城河環境清幽,就在河中的小島上建了一座包公書院,以此紀念包公。公元1539年,御史楊瞻把包公書院改名為“包孝肅公祠”,沿用至今。

其父親包令儀,自幼刻苦攻讀,考中進士,做縣令。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包拯自幼勤奮好學,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包拯長期自覺修身,嚴於律己,自幼便“挺然若成人,不為狎戲”。他的才華和文名在廬州城家喻戶曉。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有一次,他和李姓同學借住在一間僧舍裡學習。路途中有一富人家想邀請包拯和李姓同學到家吃飯,李姓同學很高興,準備赴宴。包拯卻不為所動,他說今日與富人吃飯,日後要是考取功名回到家鄉做官,就不好與富人相處,富人要是日後犯了錯,我們就不好秉公執法了。多年後包拯和李姓同學先後擔任廬州知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包公清正剛直,注意名節和品格的形成並非偶然,自幼便知道官人和富人之間的關係。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包拯出任之後更是清廉自守,凡事出於公義,立身處事,不畏權貴,不避親疏,不結朋黨。主要原因還是受到家庭環境和家教的影響。“忠、孝、廉”是在他父親時期就存在的家風。所以對包公小時候影響很大。如果說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劉筠就是是他的第二任老師。為人剛毅正直,嫉惡如仇。後來調任廬州知州。偶然的機會兩人相識。少年包拯的孝行和學識受到了劉筠的認可和賞識。劉筠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對包拯的成長有重大影響。包拯“少年為劉筠所知”就是指這次的師生際遇。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公元1026年,28歲的包拯拜別父母,北上汴京,參加朝廷三年一次的省試,主考官正是他的恩師劉筠。公元1027年3月20日,以優異成績通過省試。參加了由宋仁宗在皇宮崇政殿親自主持的殿試。包拯高中甲科進士了。29歲的他春風得意,被皇帝授官大理詳事,建昌縣縣令。距離廬州較遠,父母年事已高,要求在廬州附近做官便能伺候雙親,朝廷同意。做官之地雖然和州距離廬州較近,可父母仍不樂意。29歲的包拯就決定辭官回家,侍奉雙親,這一辭就是十年。包拯辭官侍奉雙親之事讓一代文豪歐陽修肅然起敬,讚美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公元1031年前後,他的父母和劉筠先後去世。對包拯來說,是悲傷而沉重的人生階段。在包拯辭官回家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28年,恩師劉筠再一次調任廬州知州,三年間師生共處一城。包拯陪伴了恩師劉鈞人生的最後時光。後人評價說兩人在為人為官之道上非常相似,尤其是剛正不阿。在勤政愛民方面,耳濡目染,受到恩師的影響。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包公在做官之際,公元1037年30歲的他寫下了明志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這首詩表達了為官心要清為人道要直的心聲。做官時自我提醒的一種心情,以比較高的道德標準來提醒自己。這首詩成了包公一生為人為官的座右銘,他用26年的為官生涯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也成就了一個千年包公剛正不阿的清廉形象。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公元1042年任知端州三年期滿,包公離開端州時,端州硯工為表達包公的感激之情,就送他一方端硯。包公下人看不是金銀珠寶便收下了。船行至江中,被包公發現。嚴厲申斥了手下,並將端硯扔入江中。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穿越千年,包公清廉愛民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感動著一座城。無論在北宋都城開封,還是自己的家鄉合肥,都有關於包公很多的清廉故事。公元1062年5月13日,正在樞密院處理軍政要事的包公,突然發病,臥床不起。自知自己來日不多的包公,提醒家人要謹記自己的家訓:

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包公的家人把這段話刻在石碑上,時刻戒示子孫,永遠不要忘記。包公去世後,被朝廷追贈為禮部尚書,官至正三品。後來發掘小組打開他的墓室,發現非常簡樸,都是一些普通的生活用品,沒有一件奢侈品。恰好印證了《宋史》中對包公的評價“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包公考中進士為行孝辭官十年侍雙親,開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紀念他

無欲則剛,清心才能寡慾。包公入仕之初,就把清心治本,直道處世作為時刻提醒自己的信條,並陪伴了自己的整個人生,也伴隨著他的子子孫孫。

參考資料:《宋史》、《包孝肅公奏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