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2020年4月,雲南華寧縣經過抗疫後,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依然復工復產了。清代華寧進士劉大紳描繪的“宜古宜今彝鼎尊磐同述作,亦文亦質官哥柴定共流傳”的盛景再現。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匣缽壘成的圍牆取代了原先頹敗的土牆,匣缽裡栽種的小黃花在冬日的陽光裡溫暖綻放。村莊道路經過海綿化改造筆直寬闊,道路兩旁四十多所斜頂青瓦的滇中民居拔地而起。休閒廣場上,新建的大碗噴泉閃耀著華寧陶的釉色光芒……有著600多年曆史的碗窯村在華寧陶復興的背景下迎來了鄉村振興的契機。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碗窯村的守望與嬗變

郭文錦退休後,回到窯街上祖傳的老房子,這個老房子是華寧陶鼎盛時期的57間鋪面之一,因其背靠慈雲寺,處於老窯街與新窯街對接的位置而被他改造為製陶小作坊。在這個作坊裡,他發揮自己的製陶愛好,也給來往的遊人講述華寧陶和窯街的前世今生。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郭文錦在講述陶文化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郭文錦

“政府在打造窯街,在復興華寧陶,作為老窯工,我也應該盡一份力,能做什麼就做點什麼。”

碗窯村位於華寧縣城北部,是華寧陶的發源地,人均耕地僅為0.11畝,歷史以來就與華寧陶的興衰共沉浮。2017年,碗窯村368戶人家中,有80戶為原陶器廠職工。這種農業與手工業並存的境況給村莊的發展帶來了很多難題,一方面,原陶器廠職工只能靠打零工為業;另一方面,有限的耕地資源很難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經營。碗窯村想要再現曾經的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華寧陶產業的復興為碗窯村的發展提供了基點。2016年,碗窯村成功申報為國家級傳統村落,目前,正在大力實施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開發項目,整合“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推進特色村落改造建設,通過實施特色民居和陶藝文化傳習館改造、修繕慈雲寺、新建陶瓷產品交易中心和陶瓷文化展示中心等,把碗窯村打造成為以陶為主的特色傳統村落。在精雕傳統文化元素之時,還引入海綿城市理念,不斷完善村內基礎設施,以傳統陶藝文化和現代設計理念的融合吸引了廣大遊客,並吸引了8戶製陶企業落戶窯街。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正是看中了碗窯村的這種嬗變和文化氛圍,郭雲錫邀約了兩個朋友在窯街上租房賣起了華寧瑪瑙,這給當地村民帶來了租金收益。

碗窯居民小組長毛寧忠:

“除了個人租房收益外,人氣的集聚也為碗窯村帶來了租金收益,每年每人都有300元至600元的集體收益分紅,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老窯工迴歸記

2013年,汪霄洪決定迴歸碗窯村,接續上自家傳承幾代人的燒窯技藝。十五六歲進美陶廠做拉坯工,四十四歲遭遇下崗後,汪霄洪先後幹過交通協管員、保安,直到2013年,為振興文化產業,接續華寧陶傳統脈絡,在相關部門的動員下,他才又回到了他家這條有三十多年曆史的老龍窯上。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作為華寧縣唯一一條老龍窯——汪霄洪的龍窯位於碗窯村的核心位置,旁邊就是碗窯村新建的兩個休閒區域。在紅花綠樹的掩映下,汪霄洪的父親——83歲的汪子炎正在做著鳳凰筆掛,這種鳳凰筆掛因其製作精湛、極具造型、惟妙惟肖而獲得玉溪陶瓷工藝作品大賽一等獎。汪霄洪則正在對即將燒製的公道杯進行最後的精修。

從過去的鹹菜罐、花盆等日用陶到現在的花瓶、茶器等工藝陶,汪霄洪製作的陶器因為造型古樸厚重,釉色清新自然,頗具華寧古陶韻味而備受市場歡迎。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汪霄洪

“這幾年,政府著力推廣華寧陶,認識華寧陶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做了。隨著碗窯村的環境改善和人氣聚集,在買房、買車之後,我決定改善工作環境,把他的手工作坊進行升格提檔。”

近年來,華寧縣把華寧陶作為城市名片來打造,致力接續華寧陶文化傳統,恢復華寧陶製作工藝,這讓像汪霄洪一樣的老窯工對華寧陶產業的發展重拾了信心。郭嶽生新建的三層半小樓位於窯街之上,這棟投資80萬元的新房在建蓋之初就充分考慮了製陶和售陶的需要,一樓是展陳銷售區,二樓為製作生產區。記者見到郭嶽生時,他正在對著窯街熟練地拉坯,妻子則在對生產出來的產品進行展陳擺設。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郭嶽生正在做陶

自2004年從美陶廠下崗後,郭嶽生在外面漂泊了整整十年,四處打零工,直到2014年才又回到碗窯村繼續做陶。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郭嶽生

“兩年間,華寧變出了窯街,變出了好房子,變得好在起來了,我們做陶心裡也更有底了。”

老窯工的迴歸進一步說明,對於華寧陶文化的自信必然會帶來華寧陶產業的振興。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胡氏兄弟落戶記

2017年,對於胡文森而言,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年份。這一年,他的小兒子一出生可就落戶華寧,領到華寧身份證,這意味著他這個在華寧做陶十年的大理巍山人在華寧紮下了根。

十年前,胡文森和弟弟胡文傑從大理遷居華寧,開始學做華寧陶。華寧陶單色上釉變幻無窮,絢爛多彩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兄弟倆。在製陶企業打工五年後,胡氏兄弟以8萬元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成立了古月窯陶藝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和古月品陶軒工作室。胡文森以日用生活陶定製為主,而胡文傑則擅長工藝美術精品陶。

外來者對華寧陶的熱情也得到了碗窯村人的熱切回應,胡氏兄弟對釉料的研發得到了當地老窯工無私的支持。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胡文森

“他們會告訴我們當年他們是從哪取水,從哪挖礦配釉,給了我們很多善意的建議,從中我們得到了很多啟發。”

而作為華寧縣目前最年長的老窯工——汪子炎更是拋開門戶之見,收兩兄弟為徒,傳授華寧陶製作技藝。有了這些幫助和支持,胡氏兄弟研發出了幾十個華寧陶釉料配方,胡文傑在剛剛結束的雲嶺職工第十四屆技術技能大賽中獲“陶瓷工藝品成型師技術能手”。古月窯產品則多次獲省、市、縣各級大獎。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古月窯華寧陶作品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成長了的胡氏兄弟有個願望:紮根華寧、落戶窯街,做一輩子華寧陶。他們的想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據《關於加快推進華寧陶瓷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經過居民小組一事一議、公示等程序,胡氏兄弟得以落戶,並在窯街購置老房,籌劃拆舊建新。

縣委宣傳部部長李軍:

“華寧文化當中有移民文化因子,充滿了兼收幷蓄的開放精神,六百年前的窯工就是從景德鎮遷徙而來,胡氏兄弟在華寧陶復興背景下的成長、落戶也是這種文化的傳承和體現。”

又到華寧碗窯國際陶藝村


胡文傑

“落戶得以實現、發展架勢拉開,我彷彿看見了華寧陶的歷史,也看見了華寧陶的未來。”

來源:玉溪發佈

編輯整理發佈:西部移動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