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隧道長出“碧玉螺”!國內在建最長水下隧道完成陸島轉換

11月16日,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馬山段湖中第一倉順利回水,恢復太湖湖面面積76451平方米,回水量25萬立方米。至此,太湖隧道實現全部陸島通道轉換,碧玉螺造型的風亭“浮”出水面,隧道進入全新的施工階段。

太湖隧道長出“碧玉螺”!國內在建最長水下隧道完成陸島轉換

太湖隧道全長10.79公里,單孔淨寬17.45米,是目前國內在建的最長水下隧道,隧道主體工程穿越太湖及其風景名勝區。其中馬山段施工陸域緊鄰無錫馬山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擁有42公里風景優美的湖岸線,森林覆蓋率高達70%,施工水域是太湖漁民的傳統養殖作業區。如何讓太湖“顏值”保鮮成為隧道施工的一項重要“課題”。

太湖隧道長出“碧玉螺”!國內在建最長水下隧道完成陸島轉換

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蘇錫常南部高速建設指揮部聯合設計、施工及科研等多家單位堅持綠色環保理念,積極打造綠色太湖隧道工程。在施工組織上,隧道採取了“四倉流水作業”模式的堰築法施工,從岸邊向湖中逐段分倉推進,減少由於圍堰阻隔對區域內水的流動性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採用鋼板樁圍堰封閉施工,儘可能減少施工懸浮物的擴散,同時打樁均在鋼護筒裡進行,縮小噪聲輻射面。

在施工設備上,施工船舶的含油機艙水以及機修汙水均採用船舶自備的汙水處理裝置,達標後予以排放。在恢復生態上,指揮部每年初開展“聚焦高質量,共享太湖美”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鯿魚、鱅魚、鰱魚等魚苗42噸,螺螄、河蜆等底棲動物20噸,為太湖注入新生力量。此外,施工單位自發組織志願者清除太湖水域及周邊社區的白色垃圾,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當地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影響。

太湖隧道長出“碧玉螺”!國內在建最長水下隧道完成陸島轉換

當前,隧道已完成底板8.37公里、頂板6.31公里、側牆7.5公里。此次回水後,隧道將完全“藏”在湖底之下,隧道施工區域將不與陸地銜接,進入全新的施工階段,形成“湖中島”施工的場景。

下階段,項目將明確施工工序,合理進行圍堰內、外施工平面佈置,做好隧道內照明、通風及消防設施的安裝,重點推進主體工程施工,逐步開展路面、機電及附屬工程施工,預計明年年底完成建設任務。(總檯央視記者 吳睿)


(編輯 陳卓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