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中國問題”智囊團,將促使兩國找尋更多機會合作


拜登的“中國問題”智囊團,將促使兩國找尋更多機會合作

作者:孔聞崢(NANCY KONG),美國西北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經濟學和傳媒學雙學位畢業生。


拜登政治生涯概覽

擁有近半個世紀從政經驗的拜登,即將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長的一位總統。如果其當選,在宣誓就職時已是78歲高齡。以如此高齡入主白宮的拜登,在宣佈參與本次大選角逐後,曾表示自己將作為“過渡性人物”出現,同時也始終未否認自己在2024年不尋求連任的可能性。

從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參議員之一,到美國年紀最大的總統,拜登在華盛頓政壇度過了波瀾起伏的大半生。今年是他第三次正式參與角逐美國總統寶座,也是走得最遠的一次。1987年,成為參議員15年後,拜登第一次尋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他遭遇了講稿抄襲、成績作假等質疑,鎩羽而歸。2008年,他再次參與競選,但並未成功擠進民主黨候選人的上位圈。在退出競選後,他成為奧巴馬的競選搭檔,並最終成為奧巴馬的副總統與好兄弟,這也是今年拜登參選的重要籌碼之一。

在競選期間,拜登漫長的政治生涯既成為了他的優勢,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他的負擔。親歷美國半個世紀的內政外交政策,擔任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8年、兩度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拜登,其不少順應當時內外環境而做出的選擇,卻成為政敵抨擊的主要目標。

特別是其在上世紀80、90年代推動的打擊犯罪和毒品的立法,在後來被認為加劇了美國種族問題。包括1988年其所推動的“反藥物濫用法案”,對美國少數族裔經常使用的部分藥物的濫用實施了更嚴厲的舉措;1994年拜登所推動的“暴力犯罪與執法法案”(Violent Crime Control and Law Enforcement Act),為建造新監獄提供了更多資金,也導致了美國收押人數的顯著上升。

當然,這其中也有頗受當今選民歡迎的部分,包括“反婦女暴力法”(Violence Against Women’s Act)和針對突擊武器銷售的聯邦禁令,為女權運動和控槍這兩大問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別是控槍,不論效果如何,該禁令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唯一一次聯邦政府成功通過的禁槍法案。

在外交方面,拜登是當今美國政壇上活躍的最資深政客之一。這是當初奧巴馬選擇他的一個重要理由,也是在特朗普的四年任期給美國外交政策帶來顛覆性改變之後,拜登讓美國“回到正軌”的重要倚仗。

所謂的“正軌”,即是拜登所持的更為傳統的世界觀:遵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確立的美國角色和世界制度,同時強調西方世界的民主價值觀,並在此基礎上聯合盟友、應對全球化挑戰。縱觀其從政歷史,可看出多重佐證:

例如在80年代末關注南非的種族隔離問題,嚴厲抨擊實施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白人政府,並最終推動了不願對南非當局採取嚴厲措施的里根政府改變應對策略;以及在南斯拉夫內戰期間,推動美國和北約採取干涉立場等。當然,他在伊拉克戰爭上投出的支持票使他頗受詬病,儘管後來他成為了該場戰爭堅定的批評者和反對者。

拜登同時是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支持者,包括支持1994年的北美自貿協定NAFTA以及奧巴馬政府時期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在與中國相關的問題上,拜登曾歡迎中國融入國際秩序,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擁有中國的“老朋友”的形象——當然,在中美關係頗為緊張的現今,這種“老朋友”的形象無疑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多年的外交經驗及8年的副總統任期,使拜登擁有了極豐富的人脈

。這將成為其實踐自己的外交綱領的重要倚仗。同時,拜登的政治履歷中可以清楚看出其推動跨黨派合作的意願及能力。今年九月,已故共和黨資深參議員、前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遺孀公開表示支持拜登,甚至加入到了拜登總統過渡團隊的顧問委員會中,足見拜登與這位共和黨元老的友誼。

總之,從拜登的政治生涯中,可看出拜登頗有“中間派”的立場,這也是在政壇左右兩邊均愈發極端化之時,民主黨選擇他與特朗普正面對決、甚至最後贏下這場勝負的關鍵之一。而作為政壇元老,常年生活在聚光燈下,拜登無論對美國人民還是對世界舞臺,都是一張熟面孔,這也意味著他更可預測、更願意據常理出牌——這是他與特朗普最大的不同,也是世界在經歷了“暴風驟雨般”的特朗普四年後,需要的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拜登施政綱領一覽

拜登的施政綱領中,有四字核心要點:

回到正軌。這在幾大重要的議題中都有所體現:

在內政方面,應對新冠疫情,拜登上任後將推動免費檢測,並建立接觸史追蹤計劃。同時,也將加強檢測中心的建立,並可能出臺強制佩戴口罩的規定。同時,拜登政府將尋求延長對小企業的貸款、增加對家庭的直接補助、提高社會安全生活保障金、推行學生貸款免除計劃等。

在經濟方面,拜登的主要計劃為“重建更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經濟計劃,主要針對年輕人和藍領工人,其中包括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投資綠色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買美國貨”這一特朗普時代的政策,並加大政府對美國的材料、服務、研究和技術領域的投資。

同時,拜登政府將繼續推行奧巴馬醫保,並推行為97%的美國人提供醫療保險的計劃。雖然隨著美國最高法院新大法官的確認,自由派在最高法院中僅剩三席,已經提交至最高法院審理的奧巴馬醫改前途未卜,但醫保作為民主黨的重要議題之一,在拜登任期內勢必將得到全力推進。

此外,拜登政府也將尋求撤銷相當一部分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移民政策,包括針對穆斯林國家的旅遊禁令、在美墨邊境導致父母與孩子分離的政策,並保護“Dreamers”——即童年非法進入美國、在奧巴馬時期獲准居留的群體——的利益。

拜登曾表示當選後將首先聚焦國內問題。而在全球議題上,拜登政府也將比特朗普政府更支持全球化及修復與盟友的關係。這其中,氣候變化將是拜登團隊的關注重點之一,美國將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並推動綠色能源的使用和減排計劃。美國也可能重返世衛組織,更積極地參與全球抗疫進程。拜登同時承諾將修復與北約等盟友的關係,並將重返伊朗核協議。在貿易問題上,拜登也可能尋求重回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總之,與特朗普時期的退群相反,拜登將推進美國重返國際組織。

但是,在中國問題上,拜登政府在整體基調上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且拜登多次表示,將協同盟友共同應對中國的一些問題。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壓制大概率還將繼續,但拜登政府可能對對華關稅進行一定的調整,同時尋求與中國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如氣候變化、應對新冠疫情等。


拜登的“中國問題”智囊團

目前已知拜登的中國問題智囊團中,包含多個奧巴馬政府的“元老”。但與奧巴馬時期不同的是,他們對過去的中美關係進行了一些反思,並逐漸支持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不過,這不意味著他們支持當前的“脫鉤”趨勢,而是傾向於尋求在新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下,尋找兩國關係新的平衡點。根據媒體的信息和推測,目前團隊中包括:

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拜登競選團隊的高級外交政策顧問,2015至2017年的國務院副國務卿,曾任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和奧巴馬的副國安顧問。他聯合創立了一家為企業提供地緣政治和政策諮詢的公司,該公司的業務就包含為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活動提供策略和建議。他曾表示,中國“引發了一些新的挑戰”,且中國當前的經濟和商業模式使中美間的現狀變得“不可持續”。

傑克•沙利文 (Jake Sullivan),拜登競選團隊的高級政策顧問,也曾任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

庫爾特•坎貝爾 (Kurt Campbell),2009至2013年間擔任國務院主管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是奧巴馬政府負責中國事務的核心成員之一。沙利文和坎貝爾均支持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手段。2019年底,他們曾撰文表示美國的“對華接觸”時期已經結束,美國應放棄過去對中國的“浪漫想法”。

蘇珊•賴斯(Susan Rice),2009年被奧巴馬任命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並於2013年成為奧巴馬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

薩曼莎•鮑威爾(Samantha Power),接替賴斯成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也是奧巴馬2008年競選總統時的高級外交政策顧問。

伊利•拉特納 (Ely Ratner),2015年至2017年拜登的副國家安全顧問,為拜登的競選提供建議,目前是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執行副總裁和研究主任。他與坎貝爾曾共同撰文表示,美國此前的對華政策“沒能促使中國做出美國所希望的改變”,美國應該放棄“一廂情願的想法”。但同時,他也曾撰文表示,美國 “應該更多地關注自己和盟友的力量與行為”而非尋求孤立和削弱中國。

托馬斯•多尼倫(Thomas Donilon),拜登競選團隊的首席策略師,2010至2013年間奧巴馬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他也曾發文批評特朗普的貿易政策,認為美國應更專注於國內的復甦,而非單純採取保護主義、加徵關稅。

總體而言,如果拜登成為美國總統,中美關係或將應該有一段更為穩定的時期。比起特朗普時代的針鋒相對,兩國將有更多機會通過對話等方式找尋潛在的合作領域,並構建兩國關係間新的平衡點。同時,與特朗普政府相比,拜登政府將更關注兩國意識形態間的差異,及在人權等問題上的分歧,並可能聯合“價值觀相似”的盟友,在這些問題上對中國施壓。但中美同時應抓住在環境保護、抗疫等關鍵問題上的共同訴求,找到和平前進的方向和方式。


原文標題《美國觀察 | “中間派”拜登當選,能否使美國“回到正軌”》,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走出去智庫CGG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