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人與岳陽樓

洛陽人與岳陽樓

湖南省岳陽市有座名聞天下的岳陽樓,但鮮為人知的是,使之名聞天下的是河南洛陽的三位賢達名流:張說、滕子京、范仲淹。

張說、滕子京是地地道道的洛陽人,范仲淹雖未在洛陽出生,但生前心繫洛陽,逝後長眠洛陽,亦可稱為洛陽人。

湖南嶽陽樓的歷史沿革大致是這樣的:

一、魯肅始建閱軍樓。東漢末年,孫權的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與長江相接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築了閱軍樓,用以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樓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即是岳陽樓前身。

二、張說取名岳陽樓。張說(公元667—公元730年),字道濟,河南洛陽人,唐朝政治家、文學家。累遷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加弘文館學士,後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張說前後三次為相,執掌文壇三十年,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說被貶為嶽州刺史,在巴陵城樓舊址上修造新的樓閣,取名為岳陽樓,岳陽樓至此正式得名,因此有張說為“岳陽樓之父”之說。岳陽樓建成後,張說站在岳陽樓上舉目眺望,瞰洞庭秋水遠接雲空,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張說去世後,葬於洛陽萬安山南麓伊川縣呂店鎮袁莊村西北,距范仲淹墓不遠。其墓誌於1999年秋出土,宰相張九齡撰文,梁升卿書丹,衛靈鶴刻石。

三、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滕宗諒(公元991年—公元1047年),字子京,河南洛陽人。歷任大理寺丞、殿中丞、左司諫、刑部員外郎、職直集賢院等。曾隨范仲淹參與修築海堤堰,抗擊西夏並立下戰功。

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嶽州知州,此人精明能幹,擅經營,來到岳陽後,憑藉岳陽地處水路交通要道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和實業,興建公共設施,興辦學校,大力推動了岳陽的經濟發展,岳陽城內舊貌換新顏,他的執政措施深得人心,受到百姓稱讚,結果兩年時間就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治為天下第一”。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在當地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

四、范仲淹揚名岳陽樓。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同榜進士,做官後又同在御使臺為諫官。慶曆改革之際,滕子京又被人彈劾,范仲淹寧願辭官為滕子京辯護,後多有交集,可謂患難之交。

岳陽樓修成後,滕子京寫信給好友范仲淹,請他作記,共襄這“一時盛事”。隨信還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圖》,供范仲淹參考,說是“涉毫之際,或有所助”。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小時去太湖玩過,後母親改嫁,又隨繼父到洞庭湖畔的澧縣和安鄉縣讀書,所以對太湖、洞庭湖的風雨晴晦自然變幻非常熟悉。其時,范仲淹因“慶曆新政”失敗,已於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貶謫為鄧州知州。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范仲淹,借樓寫湖,憑湖抒懷,一氣呵成寫下《岳陽樓記》這一千古名篇。從此,岳陽樓伴隨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不朽名句而名揚天下,流芳百世。

岳陽,洛陽,三位洛陽曆史名人成就了岳陽樓之盛名,也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千秋佳話。

所有這些,與其說是一種巧合,不如說是一種緣分。

綜上所述,湖南嶽陽樓的建設、命名、重修、作記等均系洛陽人所為。今日岳陽樓名揚四海,僅每年旅遊門票收入亦頗為可觀,洛陽人尤其是范仲淹功莫大焉。鑑於此,筆者設想,可否在范仲淹墓園北側的萬安山麓,抑或洛陽其他合適地點選址,規劃建設一座仿古樓閣,命名曰“洛陽樓”。首先,銘記為岳陽樓做出歷史性貢獻的三位洛陽先賢;其次,為范仲淹文化旅遊區打造一處獨具特色的亮麗看點;再次,也為十三朝古都洛陽增添一處地標性名勝;最後,可邀全國頂級文化大家撰寫一篇作為《岳陽樓記》姊妹篇的《洛陽樓記》,將其來龍去脈,歷史軌跡,現代意義等“作文以記之”。同時,恢復建設唐代名相、文壇大家張說墓園。

誠如是,遼闊神州大地,南有湖南嶽陽樓,北有河南洛陽樓,一北一南遙相呼應,相映生輝,萬安山乃至洛陽文化旅遊則如虎添翼,或可永載中華文化史冊。(洛陽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