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九連降 轉型陣痛催生新格局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新能源汽車九連降 轉型陣痛催生新格局

3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繼續下跌,已經實現九連降。儘管疫情影響不可忽略,但隨著銷量的下滑,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轉型步伐正在加大。產品在向更高端、年輕化發展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在續駛里程總體增長的情況下,也出現了根據不同需求推出不同續駛里程的產品,並開始向市場的兩極分化。企業在產品上的種種表現,正推動著後疫情時代新能源汽車行業加速結構調整的步伐。

九連降之後迎來轉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3月新能源汽車(不含特斯拉)產銷量分別為5萬輛和5.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56.9%和53.2%,這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的九連降。儘管一季度產銷量的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疫情和補貼政策未明確等因素的影響,而且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進展,市場正在恢復,但新能源汽車在一定時間內處於下行通道中的現實似乎很難避免。業內各方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如能與去年持平,就已十分難得。

隨著新一波政策紅利的到來,新能源汽車發展迎來轉機。購置稅優惠政策和補貼被明確延期兩年,儘管補貼細則尚未出臺,但政策的定心丸無疑是當前汽車市場最大的推動力。

與國家層面的政策紅利同時推進的,還有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支持。廣東等地的救市政策把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刺激消費的領域,給予地方購車補貼的同時,鼓勵企業積極補貼、讓利銷售。廣州、深圳等地還在去年基礎上繼續執行增加新能源汽車牌照的政策,給地方新能源汽車消費加油鼓勁。

自中央明確要求限購城市增加限購牌照後,業內外對限購城市放開新能源汽車限購寄予厚望,北京甚至出現宣佈增加新能源汽車指標之後“秒刪”的烏龍。儘管北京、上海對增加新能源汽車指標都還沒有明確的消息,但隨著疫情的發展和刺激汽車消費需求各項政策的落地,新能源汽車有望成為限購城市促進汽車消費的突破口,由此也將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實實在在的銷量。

正如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所言,新能源汽車在今年不出現斷崖式下跌是眾望所歸,而且在各項利好政策推動下,極有可能達到去年的銷量水平。但是不出現斷崖式下跌不意味著政策可以推動市場繼續高速增長,能否高速增長最終還取決於市場,看產品能否更好滿足市場需求。

企業向不同方向發展

與政策紅利帶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轉機同時出現的是企業層面的轉型,突出的表現是產品更貼近消費需求。天際汽車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張海亮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正處於需要調整、思考的時期,企業需要更多地考慮,用戶究竟需要什麼,產品的創新點在哪裡。“近十幾年來,從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到現在的智能家居,智能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張海亮認為,將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有機結合,使之成為真正的智能終端,是真正為汽車產業帶來變革的基礎,當前汽車企業要做的就是增加產品的智能屬性,滿足消費者需求。

增加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屬性,是很多車企都在做的事,尤其是造車新勢力,智能化配置幾乎成為標配。以天際汽車首款豪華智能電動SUV天際ME7為例,上車前,天際ME7會通過手機藍牙鑰匙識別用戶到來,外部燈光逐漸點亮,車輛自動解鎖,營造出上車儀式感;上車後,人臉識別打通賬號,大屏設置、座椅及外後視鏡調節按駕駛者喜好自動完成。整車搭載五塊獨立高清顯示屏,用戶只需輕觸屏幕並滑動,就可實現大屏間內容的自由分享;行車中,PilotAssis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為用戶提供了包含交通擁堵輔助在內的16項功能,為用戶安全出行保駕護航;到達後,駕駛員下車並通過手機輸入指令,RPA遙控車輛自動泊車入位。

在造車新勢力為產品貼上智能化標籤的同時,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屬性也在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屬性正在形成一場競逐戰,也將成為行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是否能抓住智能化的市場需求,成功讓企業進化成“智能型新能源車企”,也成為車企發展的重要方向。與前幾年傳統車企高喊口號不同的是,這一輪新能源汽車產品智能化的轉型則更加腳踏實地。

與智能化同時推進的還有純電動汽車續駛里程的提高。近日,廣汽新能源發佈了一組“下一代智能車”,即AionV概念車設計圖,這款將在今年年中發佈的新車,續駛里程分為600km、520km和500km三個級別。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表示,廣汽新能源目前已經推出了續駛里程達到650km的產品,儘可能減小了消費者對續駛里程的憂慮。一方面,企業為了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正在不斷加大車輛的續駛里程。另一方面,面向中低端市場代步需求的小型車,也在綜合考量成本、需求等因素,推出續駛里程在200km左右的車型。車企根據不同的需求推出適應性產品,而不同需求背後正是企業向不同方向發展的決策。

行業重組步伐加快

“從中國經濟的大背景看,幾乎所有傳統行業,都出現了所謂歷史需求峰值。當需求到達峰值後,產業必然會出現劇烈的競爭分化、優勝劣汰,汽車產業也不會逃脫這個洗牌的過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的這種判斷,解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變革。張永偉表示,從產業發展客觀規律的角度看,汽車產業由粗放式地高速增長轉向集約型低速增長,符合發展規律。“市場作用的一個標誌就是讓優勢企業快速生長、資源向其聚集,淘汰那些落後的產能。”劉世錦說。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市場銷量下滑,各家車企都會被波及,這些企業能否保持一定的銷量,更好地生存下去將是重大考驗。新晉企業在下滑的市場中能否如願從傳統車企手中搶到市場份額,也是決定其生存的決定因素。在這種以銷量為最終考量標尺的競爭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兼併重組,甚至某些企業會被淘汰出局。全聯車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強調,今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將迎來轉型期,兼併重組的步伐將加快,其中造車新勢力很可能會只剩下頭部3家,其餘大部分都將被淘汰或收編。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認為,在這場轉型升級戰中,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將取得最後的勝利。從目前的市場發展看,抓住市場需求的企業將贏得更好的生存空間。長安汽車董事長張寶林則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還不成熟,政府政策出臺的時機把握、消費者的產品認同度、企業自身都還沒做好充分的準備。無論企業是否做好準備,轉型期都已經到來,而率先做出改變並抓住變化的企業才能生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