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會稽內史王羲之和親朋好友謝安、孫綽等人在蘭亭聚會,進行修禊活動。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13公里處的蘭渚山麓,這裡綠水青山、風景優美。

修禊是古代一種民俗,在三月初三(上巳日),人們到水邊祭祀、洗濯,可以祓除不祥。王羲之等人舉行過修禊儀式以後,又進行了曲水流觴活動。曲水流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種娛樂形式,即人們坐在清流激湍的小溪兩邊,將盛了酒的觴(古代的酒杯)放入彎彎曲曲的溪水中順流而下,觴在誰面前停留,誰就得作詩並飲酒,如作不出詩還要罰酒。

這次活動有11人各作詩兩首、15人各作詩一首,共成詩37首,還有16人沒有作詩,被罰了酒。這37首詩被編成詩集《蘭亭集》,王羲之當場為詩集寫了序言,這篇序言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或“禊帖”。

《蘭亭序》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但它對後世影響更大的是王羲之的書法。王羲之(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從東漢到魏晉,中國的實用文字已經由隸書過渡到楷書,但時間還不太長,楷書文字系統(楷、行、草)的審美觀正在形成,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東晉書法家們開始用新的美學觀自覺地進行書法藝術創作。

王羲之們成功了,東晉書法家以他們的藝術創作實踐開創了書法藝術新的天地,一門新的藝術形式成熟了,一批精美的書法作品誕生了。王羲之被後代尊稱為“書聖”,他的代表作就是行書《蘭亭序》。南朝梁武帝蕭衍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蘭亭序》的書法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王羲之本人也非常喜愛,他想重新寫一遍,可是無論他怎樣寫,也不如當初寫的這一篇。

我們欣賞《蘭亭序》,就是一次美的享受。它的書體是行書,行書不似楷書的規規矩矩,橫平豎直,更顯得筆畫靈動流暢、韻味無窮。如黃庭堅說“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它的章法似無意安排,但匠心獨運、前後呼應、一氣呵成,行氣貫通,氣勢十足。其字體結構變化多端,相同的字有不同的寫法。米芾說它“二十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似”。全帖有二十個“之”字,雖不能說沒有相似的,但最少有十幾種不同的寫法,並且個個生動漂亮。

《蘭亭序》問世以後就受到人們的推崇,成為無價之寶,王羲之的後人把它珍藏起來,秘不示人。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書法,為了得到《蘭亭序》,他就派了一個叫蕭翼的官員,從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的徒弟辯才那裡,把《蘭亭序》騙到手。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以後,讓宮廷中摹寫碑帖的高手和善於書法的大臣臨摹了多本,把《蘭亭序》的摹本分贈與親信大臣,而《蘭亭序》的真跡只供唐太宗個人賞玩。據說唐太宗死後,將《蘭亭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入陵墓,從此《蘭亭序》真跡便從人間消失。

現在我們見到的《蘭亭序》墨跡有好幾個版本,分別是馮承素、褚遂良和虞世南等人的摹本。這幾種版本在細微處不完全相同,但都多少保留了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和精華,是我們欣賞和學習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珍貴素材。

來源: 汴梁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