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讚揚,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勵

我們常常會聽到特別多讚揚孩子的話:

呀,你好可愛。

寶寶,你真聰明。

孩子,你真乖。

你真是個好孩子。這些讚揚和獎勵在短時間內可能非常有用,但長期在這種讚揚的方式下,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如果孩子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完全依賴於外在的評價而失去和自己真實的聯結,那麼就難以找到持續的內在動力。要知道讚揚和鼓勵之間存在許多差異。

A. 指向不同:

比如,我們說“你是個好孩子”,這是帶有評價性的讚揚,指向的是做事的人,意味著評價的是孩子這個個體存在的價值,讓孩子自身的存在價值和外在的讚揚有了很多關係。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只有得到他人認可才有價值。

比起讚揚,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勵

如果我們說“幹得好”,這是以鼓勵的方式在關注做事的過程,指向的是孩子的行為,意味著孩子即使在遇到困難時也能主動去尋找解決方法,因做事的結果好壞和他個人存在的價值不再相關,通過他的努力可以“幹得好”。這樣的孩子會感覺到有價值,無需他人認可。

B.對孩子的影響不同:

讚揚是帶有操縱性的行為,鼓勵是尊重和欣賞孩子的行為。所以,讚揚讓孩子依賴外界的評價,鼓勵更可能讓孩子建立自尊、獲得自信,走向獨立。讚揚孩子的智力會損害他們的積極性,並危害到他們的表現。孩子喜歡讚揚,而且他們尤其喜歡別人讚揚他們的智力和天賦。這確實會讓他們信心倍增,有一種特殊的滿足感——但只是在當時。一旦他們遇到一點小困難,他們的信心就會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積極性也會跌落谷底。如果成功意味著他們聰明,那麼失敗就意味著他們很笨。很難說,孩子們追求的成功和聰明是發自內心對自己的認可還是在以一種討好的方式迎合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讚揚。這些孩子長久被誇獎聰明,自然難以接受挫敗,也難以從失敗中找原因,只會給自己進一步貼上“無能”或者“笨”的標籤。害怕別人說自己笨、蠢,害怕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是在以別人的評價標準來要求自己,依賴於別人的評價,而失去了自我評價的機會,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為他人而改變,而更少為自己而變化。所以在遇到真正的難題時,很難有持續的積極性。因此,不要評價你的孩子“聰明”,而要鼓勵他從錯誤中學習、樂於接受挑戰,並喜愛學習的過程,無論結果如何。鼓勵是一門藝術。要想孩子獲得自己成長的動力,一定離不開鼓勵。

所以,面對孩子,我們可以怎樣做呢?

比起讚揚,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勵

1.鼓勵孩子,學會自我評價。

當孩子真正做錯事時,很多父母常用的方法是批評。而批評是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感,並進一步會阻礙孩子犯錯的動力。因為每一次犯錯,都是孩子學習、探索、成長的機會。事實上,當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用鼓勵的方式產生自我評價的能力,反而使孩子更容易接受,事半功倍。

其實,通過媽媽對孩子的鼓勵和引導,孩子建立了自我評價的標準,他覺得桌子亂影響了就餐這件事,所以才會有主動去收拾的動力,這是來源於孩子內心的需求,並非媽媽的批評和意願。每個孩子都有向上的力量,鼓勵往往是激發一個孩子上進的最好方式。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我們愛植物,不忘定時澆水;我們愛孩子,也不必吝惜鼓勵。要知道,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父母的鼓勵是他們前行最堅定的力量。比起讚揚,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勵。

(注: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