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促出來的“慢性子”

催促出來的“慢性子”

一鳴,男孩,九歲,讀小學四年級,第一次見到他的人,可能都會感覺他很乖,也很安靜。但是一鳴的媽媽卻覺得這個孩子的毛病很多,很不聽話,滿腹的苦惱。其實這個孩子本身有很多優點,很愛看書,成績也不錯,但是就是磨蹭。比如他做作業的時候,中間容易分神,會停下來玩。如果說好全家一起出門,催促無數次他都無動於衷,直到大人開門下樓,他才匆忙去穿鞋和襪子,嚷著讓爸爸媽媽等他。因為這個孩子凡事磨蹭,所以家裡的催促聲經常不絕於耳,實在不行的時候就會上去拉他。

收到這位媽媽的諮詢,希望幫助兒子克服磨蹭的毛病。我們分析,其實孩子未必如媽媽描述的那樣磨蹭。比如她舉了一個例子,去年他們夫妻一起出差,家裡只有孩子一個人,他們本來很不放心,結果孩子自己起床吃早點上學,自己回家做作業,晚上到親戚家吃飯。整個一週都很順利,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媽媽臨走時交待的事情,孩子都能非常用心地記。每天按照媽媽說的話做。一個八歲的孩子能獨立生活一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沒有人在旁邊催促,他自己也完成得很好。

所以,我們估計,孩子之所以養成了“磨蹭”的習慣,那都是大人“催”出來的,越催,孩子的心理依賴性就越強,心想:反正有爸爸媽媽呢,不用擔心。所以,孩子做事情都很慢。

我們向孩子的媽媽建議,從今天開始,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只觀察,不催促,記錄孩子做毎件事情的起止時間。媽媽按照我們吩咐的做了。一個週記下來,發現孩子曾經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做了九道數學題,寫了一頁的生字,還做了兩份輔導試卷。孩子中間並沒有休息,而是每做完一項,就在桌前玩一會兒,再接著做。我們認為,孩子並不是做事慢,而是很有效率。之所以出現文章剛開始的情況,就是因為在生活當中,媽媽習慣性地催促,讓孩子形成了習慣性的心理,那就是:反正我很慢,索性就再慢一點。我們告訴媽媽,從現在開始,記錄每天催促孩子的次數。媽媽決定試一試。

第二天下午下班,媽媽在小區樓下買了個西瓜,讓一鳴提著。在一段百米左右的路上,媽媽忍不住催他“快點兒”。結果,這就催促了三次。之後回到家裡,媽媽開始做飯,而一鳴就利用飯前的時間拿出一本課外書看了起來。媽媽看到他躺在床上看,於是就讓他不要那麼看書,別把眼睛看壞了。可是一鳴沒有理睬。媽媽接連催促了三遍,一鳴才慢慢地從床上起來,到沙發上去看書。一鳴的爸爸下班回來了,爸爸讓一鳴幫忙拿一下拖鞋,一鳴沒有反應。爸爸又催促了三遍。之後,吃過晚飯,一鳴走進了自己的房間寫作業。那天,一鳴的媽媽發現在回家到吃飯的短短兩個小時時間裡,她和丈夫一共催促了孩子九次。頻率如此高讓她自己也嚇了一跳。

我們認為,孩子之所以這麼慢,都是父母催出來的。剛開始催一次不管用,父母就連續催幾次。這個過程反覆循環,孩子就形成了一種惰性,凡事等著父母催促才去幹,不催不幹。所以,要改變孩子“慢性子”的毛病,父母首先要戒除“催”的毛病,採用說服教育的方式,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再提醒他去改正。

媽媽接受了我們的建議。於是,媽媽和一鳴坐下來,聯合制定了一個“條例”,列出了平時爸爸媽媽催促他的情況,並且和他達成“協議”,從此以後,爸爸媽媽不再催促他,而是要靠他自己自覺。試一個星期,看能不能做到。結果效果非常顯著。第二天早上,媽媽沒有催促一鳴起床,但是他自己按時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後來遇到各個情況,只要父母給他講清楚道理,他都能按時做完做好。爸爸媽媽看到一鳴的改變,非常高興。

孩子的種種不良習慣其實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形成的,很多習慣的源頭其實就是父母。現在的孩子慢性子,時間觀念不強,也主要是父母過於干涉,過於關心,讓孩子形成了依賴心理,從而養成了習慣。改變孩子的習慣,要從父母入手。父母能夠改變自己的習慣,那麼孩子也就能做出相應的調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改變孩子磨蹭的惡習,父母應該從自己的教育方法開始入手,做檢討。教育方法對了,孩子良好的習慣也就養成了。

父母不要看到孩子有問題就指責。很多父母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只要看到孩子做什麼不對,立刻站出來指責。但是這樣的方法往往適得其反,起不到改正的作用,相反,孩子卻因為有了父母的指責,更容易犯類似的錯誤。其實,孩子是有一定的自覺性的,就是因為你過多地指責,讓孩子產生了依賴性,認為反正做錯了有爸媽提醒,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們就很難主動去改正了。

同時,父母要逐步調整孩子的習慣。孩子的很多不良習慣,是日久天長積累的結果,不管原因是什麼,都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正掉。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摒棄過去不良的習慣,要有足夠的耐心,逐步去調整孩子的習慣。比如,孩子做事情慢,如果下一次他能做得稍微快一點,那麼我們就應該給孩子鼓勵和讚揚。這樣逐步積累,孩子就會越做越好,好習慣就這樣逐步形成了。

另外,父母要靜下心來和孩子交談。要讓孩子改正錯誤,必須先讓孩子知道錯誤在哪裡。遇到孩子的問題,不要著急,更不要急躁,而是靜下心來,和孩子談一談,可以像上述案例當中的母親一樣,和孩子達成“協議”,雙方協商,共同實施。這樣不僅讓孩子覺得公平,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主動參與的感受,他們會極地配合父母,改正自己的壞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