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對於拖延症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吧?


現在的社會拖延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最近微博發佈了一個關於拖延症的話題,網友們毫不遮掩的曬出了自己的拖延事蹟;


真是沒有最拖,只有更拖。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你身上也有拖延症的症狀嗎?


孩子呢?


其實現在不僅是成年人,許多孩子也都開始拖拖拉拉,任由家長們一催再催,可偏偏越催越慢。


“早上都快遲到了,孩子還在慢吞吞的收拾東西;


放學好一會了,別的孩子都到家了,他還沒出校門;


更可氣的是晚上寫作業,半個小時就寫了兩行字,不管我怎麼催,他永遠都是慢吞吞的。”


一個急脾氣的媽媽這樣形容自己的孩子。


另一位媽媽也忍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拖拖拉拉,甚至都帶著孩子去做了智商檢測,可是得到的結果卻是孩子的智商完全沒問題,甚至比一般的孩子要高。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的拖延呢?


經過我們的觀察發現:很多做事拖拉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角色,有點像監工。


比如,他們常坐在孩子旁邊,“監視”孩子寫作業。一旦走神,他們就劈頭蓋臉地一頓臭罵。


當孩子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環境,又不能直接反抗時,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慢,這種慢,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反抗;


心理學中,把這種反抗稱為被動攻擊。


一開始,孩子可能只是有點慢,但因為父母的催促,他們會變得越來越慢。


看到這情景,父母們往往更加生氣,於是更嚴厲地斥責孩子。


這時,事情就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所以,面對孩子的拖延時,父母的第一反應真的很重要。


其實大家不妨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


他們平時在進行一項運動或做某件事的時候,並不比其他孩子慢,但是為什麼每當父母出現在身邊的時候,就開始慢了。


紐約大學醫學中心對此進行過研究,並根據兒童的這些行為,將被動攻擊定義成:“表面上遵守制度,實際上消極抵抗”。


負責研究這個問題的專家SigneWhitson羅列了典型的被動攻擊行為:


● 避免任務和責任

● 父母的要求越多,完成的結果越差

● 錯過截止日期

● 漏說重要信息

● 拖延(吃飯慢、上學遲到、做事磨蹭)

● 在沒有病理特徵的情況下,頻繁要求請病假


長期使用被動攻擊的孩子,一方面,會因為拖延,犧牲更多的休息時間,身體會因此變差;


另一方面,他們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容易陷入抑鬱,或變得自閉。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時間久了,這個模式會內化成他們性格的一部分,最後,不僅影響他們的學業,就連以後的親密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讓孩子快,先得讓自己慢下來;


孩子出門穿鞋的時候,與其兇狠狠的對孩子說:“趕快把鞋子穿起來!”


不如換個視角慢慢的跟孩子說:“先去鞋架拿那雙紅色的涼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


給孩子劃重點,幫助孩子梳理頭緒,孩子會更容易配合。


既然孩子天性喜歡優哉遊哉的做事,我們也該遵循他們的秉性,而不是強制改變他們。


如果去某個地方害怕遲到,那就給孩子預留出磨蹭的時間,如果反覆如此,孩子還是遲到了,那就讓他承受一兩次遲到的後果。


這些包容性的催促,反而比干巴巴的一句“快點”,有用很多。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到:“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慢慢來,似乎已經成了當下社會難得的品質,追求效率的大環境之下,越來越少的人能夠保持佛系,淡定自若。


飯吃完了沒有?沒——催;

作業做完了沒有?沒——催;

高考的準備做好了沒有?沒——催;

大學畢業實習的單位找好了沒有?沒——催;

找對象了沒有?沒——催;

生孩子了沒有?沒——催;

生二胎了沒有?沒——催……


半個小時只寫兩行字作業: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個急性子的父母


似乎我們的人生都是這麼被催過來的,其實與其被催促得疲於奔命,不如找到自己的節奏,自然生長。


家長們無需著急,你的孩子不是故意磨蹭,他只是有點慢。


如果你還在催促孩子,或許再過若干年後,你的孩子也會跟你一樣,眉宇間滿是焦慮和不耐煩。所以在孩子還能慢下來的時候,讓他慢慢的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