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也需要直播才能卖书么?

莫言,也需要直播才能卖书么?

沉寂8年的莫言,终于又冲上了热搜,这一次,他带着自己的新作《晚熟的人》走进了读者的视野。

他也首次以直播的形式向读者分享自己的新作。

据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会后提供数据,这次新书的直播发布会,“围观”人数约有150万,微博总阅读量1.7亿!

多么可观的流量啊,但莫言本人却说自己“流量很小”。

自获奖后,有人预言莫言将陷入“诺奖魔咒”,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却有预见:

“我相信莫言得奖后依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种力量,没有人能阻止他。”

果然,那个莫言,又回来了。

莫言,也需要直播才能卖书么?


01

认真讲故事的人


《晚熟的人》整部小说由12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作者就像一个说书人,用线把这些故事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

故事发生的时代,就是我们共同所处的二十一世纪,地点就在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

与以往叙述风格的不同,这次的莫言也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语言变得更加冷静直白,写实的片段明显增多。

无论故事情节怎样曲折,“人”作为故事的主体,还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有报道中曾经回顾到莫言的一个说法:

在几十年的写作经历中,他一直“把好人当坏人来写”,既把好人身上阴暗的一面,好人身上的七情六欲都表现出来,也把坏人身上人的部分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对于“普遍的人性”进行深刻的描写。

与以往不同的是,莫言不再关注那种像《红高粱》中大开大合式的人物。

莫言,也需要直播才能卖书么?

什么英雄好汉啊,土匪强盗啊,都没有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是把眼光转向了普通小人物的平凡生活。

这些小人物,其实都是在莫言身边真实存在的。

他用一种独特的眼光观察者自己家乡的一切,从人到事情,只是加入了文学化的描写,让读者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每一个真实的人都是饱满丰富的,不会是单面式的人物。

《晚熟的人》中的第2篇故事,其实写的就是莫言家乡一个叫蒋二的人。

这个人很有商业头脑,在莫言获奖之后,就在他的故居盖了五间房子,借机赚钱,消费名人。

看到这,不禁让人感叹,一个看似“晚熟”的人,却能在机会来临时候有如此的头脑,真是高手啊。

莫言,也需要直播才能卖书么?

这样的“平凡人”出现在故事的各个角落。他们有小心思,也有朴实的一面,复杂而有真实地透过莫言的文字站在我们面前。

就像媒体评说的那样:

“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

这一次,莫言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如此的紧密、亲近。”


02

真假莫言的对视


如果你读过莫言的小说,就会发现他非常喜欢以第一人称“我”来切入故事,在《晚熟的人》中依然还是这种风格。

但有所不同的是,这次莫言是真把自己写进了故事中,为读者展现了自从自己获得诺奖之后到现如今的真实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莫言,实际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

他执行着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决定。

我在观察着、记录着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

莫言也解释过,他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读者一切评判的准备,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

莫言,也需要直播才能卖书么?

小说中的“假莫言”与现实中的“真莫言”互相对视,更多了几分幽默与调侃的味道。

在《表弟宁赛叶》这篇故事中,宁赛叶说:

“你写出了《黄玉米》,骄傲了吧,目中无人了吧,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吧?

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们要超过你,我们要让你黯然失色。”

这个片段就显然是巧妙地把莫言获奖后的情景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展现,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现实中的莫言。

而在《等待摩西》的故事中,柳向阳说:

“三哥您这张脸,太有个性了。”

“直接说我丑不就得了”

“您不丑,您是咱高密东北乡的美男子,我们单位有几个小伙子想整成您这模样呢。”

这样的情节虽说虚构在小说的各个人物中,但字里行间无疑不透露着莫言真实的生活体验。

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故事,用莫言自己话说:

“这样一种还乡的视角是旧的,但是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故事变了,所以这个视角又有了新的含义。”


03

晚熟,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晚熟似乎是一种贬义词,说一个人经历了社会的种种,还依然那么单纯。

某种程度上,可以约等于“傻”。

但其实,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

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

莫言说,晚熟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过早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他的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

他不希望自己过早定型,固化;相反的,希望自己能尽可能“晚熟”,这样艺术生命和创造力也能维持得更长久一些。

莫言,也需要直播才能卖书么?

莫言在采访中也谈到,“晚熟”这个概念其实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智慧。

农村称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为晚熟,也就是间接地说他是一个傻子了。

但事实上,那些被称为傻子的人其实是在装傻,他一装可能装几十年,并在装傻当中体会到一种乐趣,甚至通过装傻得到了利益。

当一个合适的时代到来,出现了能够让他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他才会突然焕发出光彩来。

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有很多人的个人才华是被压住了,没有舞台让他展示。

但当社会进步了,人们自由度越来越大,社会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们自己能力的机会,那么好多当年看起来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就干出了一番事业。

“晚熟”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达观生活的状态,知足常乐,他能看开一切,所以宠辱不惊、从容快乐。

想要达观,就要怀一颗平常心,凡事顺其自然,不去计较眼前利益。

对于都是平凡人的你我,接受平凡、接受晚熟,也许是与自己最好的和解。

只有在平凡中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才有可能灵光闪现,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