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江夏區重塑衛生應急體系

“這是立體圖像,突出的腰椎間盤及椎體形態清晰,這是你腰椎突出的部分。”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CT室吳映雪醫生指著CT工作站軟件上旋轉的三維圖像說。

6月6日,記者看到48歲的陳女士因腰椎間盤突出,在江夏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CT檢查,CT圖像通過互聯網上傳到江夏區中醫院影像會診中心的功能性PACS平臺上,短短15分鐘後,CT診斷報告單便回傳過來了,一起回傳的還有江夏區中醫院重建處理好的二維和三維立體腰椎圖像。

陳女士完成CT掃描後生成的400多幅圖像,在2分半鐘內上傳到了江夏區中醫院影像中心,影像中心將這400多幅CT圖像在影像平臺中,對薄層CT 的Dicom原始圖像進行重建,以獲取組織器官任意切面的圖像,進行圖像處理、測量、分析,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

疫情中日夜運行的影像科

“疫情期間,區衛生院DR胸片遠程影像集中診斷達2萬多人次,但DR清晰度有限,早期不能完全發現新冠肺炎病灶。”江夏中醫院熊侃院長有些遺憾地說,肺部CT在新冠肺炎的早期診斷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江夏區衛生健康局局長倪純濤介紹,疫情早期,江夏僅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基層衛生院紙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坡中心衛生院有CT,4個單位CT超負荷運行。僅紙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CT達到4700人次。CT對新冠肺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隔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疫情過後,江夏區政府把醫療應急能力建設提高到首要位置,決定從疾控中心建設、公衛應急、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能力三個方面著手建設,兩年內有望將公衛應急體系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平戰結合 新增9臺CT

平戰結合,應急與謀遠結合,提升基層衛生院影像學能力急待解決。江夏區政府痛下決心,新增9臺CT,其中4臺方艙CT,由集裝箱封裝,方便移動,平時分散在衛生院使用,應急時拉到現場就可以做CT。

2017年,江夏區中醫院建設的遠程影像系統,接入了全區14家基層衛生院DR、2臺CT,年影像集中診斷2.4萬人次,提升了衛生院的影像診斷能力。

據江夏區中醫院熊侃副主任醫師介紹,為解決這批大橋、廟山、藏龍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坡衛生院、湖泗衛生院、區婦幼保健院6臺高端CT遠程集中閱片問題,該院影像中心建設了第四代PACS遠程系統,即功能型遠程影像診斷PACS系統。通過互聯網連接到這6臺16排32層CT,CT片子上傳到江夏區中醫院影像中心,集中閱片。解決了基層衛生院CT影像學人才缺乏的問題,市民不出街就可以做CT,享受上級醫院的專家診斷實現集中閱片。

應急謀遠 增強公衛應急能力

倪純濤介紹,疫情後江夏區主要從公衛應急和加強基層醫院醫療能力入手。江夏區疾控中心、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實驗室正在升級改造,達到P2+生物實驗室標準。

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南樓開始鑽探勘測,擬投資5.5億元,建築面積3萬方,按標準傳染病房設計,231間全負壓病房,單人單間。平戰結合,平時收治普通病人,戰時用於收治傳染病人。

按照三甲醫院標準,異地重建的江夏區中醫醫院,佔地35畝,建築面積8800平方米,投資6.37億元,設置床位600張。正在加緊施工,年底封頂。

投資8千萬元,江夏區婦幼保健院搬遷到原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舊址,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開放床位200張,停車位200個,下半年即將投入使用。

江夏區政府投入3500萬元,用於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江夏區中醫醫院、江夏區婦幼保健院的信息化建設。

120 打造 “15分鐘急救圈”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公衛應急的需要,120急救能力是一個城市醫療應急能力的代表。120急救分站是城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轄區內緊急醫療救援和急危重症患者的現場救治和轉運等任務。該區120急救中心28臺救護車,其中負壓救護車7臺。區中醫醫院4臺救護車,4個120急救分站分佈在街道,應急救護能力明顯提升。

江夏區在區中醫醫院、廟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法泗衛生院、湖泗衛生院分別設置了120急救分站,每個分站配置2臺120急救車,車內配有便攜式12導心電圖機、新型除顫監護儀、車載呼吸機、吸痰器等一系列先進急救設備,從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抽調急救醫護骨幹常駐分站,實行24小時值班,確保急救站的急救質量,為急、危、重患者贏得黃金救治時間。

打造公衛應急體系的人才瓶頸

2017年,該區招錄80名事業編制大學生下到基層。2018年,該區突破體制機制限制,設立170名編外用人額度支持基層衛生院。2019年,兩次突破事業編制限制,分別兩批招考265名、105名本科生、研究生,充實到各家醫院。

據江夏區財政局吳禮斌科長介紹,改革用人模式3年來,江夏區引進醫療人才620人,區政府用於留住人才的財政預算新增4000萬元。

今年,江夏區疾控中心將突破機制體制的限制,招錄30名大學生充實到疾控一線。

倪純濤介紹,連續三年的人才引進,在疫情期間,我們嚐到了甜頭,招考的90後,白衣執甲,勇敢逆行,成為了抗疫的中堅力量。打造公衛應急體系,硬件投入是關鍵,人才引進是瓶頸。武漢市即將開始的事業單位專項招聘,局裡也想把剩餘的事業編制全部拿出來,應招盡招,再次招考一批大學生、研究生充實到15家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