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方法不當適得其反

日常生活中,“共情”可以促進各種關係良好發展。作為父母,尤其希望通過共情加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還有很多家長熱衷學習“共情三部曲”,但會很快發現,刻意的共情,非但緩和不了關係,還有可能引發新的危機。

芳芳的兒子小飛六歲,剛剛上一年級,不太適應新環境,情緒有些不穩定。

有一天小飛放學回家很不開心,也不願意寫作業。

芳芳坐在她旁邊: “媽媽知道你不願意寫作業,想出去玩兒,媽媽能理解;上一年級後一直都能認真寫作業,已經很了不起了;寶貝,媽媽相信你堅持下去,一定會慢慢愛上寫作業的。 ”

共情三部曲“唱”完,小飛非但沒被觸動緩和情緒,反而不耐煩的把頭轉向一邊,不願意看媽媽。

芳芳不得加強語氣換套說辭再來一次,並起身去擁抱兒子,想深入共情。

誰知兒子一把推開她,氣沖沖跑回房間摔上門不再和她交流。

折騰一通下來,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兒子還毫不領情,這讓芳芳狂躁不已,想衝進兒子房間教訓他一頓,哪知房門鎖上,怎麼敲都不開。

共情,方法不當適得其反

小飛是個辛金的孩子,當天在學校被同學誤會,很生氣。

當辛金的孩子心情不好時需要獨自療愈的空間,獨處的過程,他們可以很快調整狀態,恢復輕鬆愉悅的狀態。

這個階段他們會抗拒任何形式的交流,特別反感帶有明確目的和要求的虛假共情。

“共情”往往被當作一種手段來拉近距離或引導對方服從自己,辛金的孩子最敏感,能第一時間敏銳的捕捉到這其中的“虛偽”。

“虛偽的共情”很容易引起敵意和反抗,而主動共情一方因為期待得不到滿足更容易出現焦慮性暴怒,就如同芳芳的表現一般。

我們日常學習和了解的“共情”,常用“乙庚合”的方式,若遇到帶“甲己合”、“丙辛合”的孩子會適得其反,更容易出現被拒絕和強烈反感,從而出現愈加難以調和的矛盾。

藉助孩子“時間局”特點,瞭解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才是有效共情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