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來》

《孔子如來》

孔子

近幾年來,全球掀起了一場場的孔門熱,孔子學院(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在世界各地相序建立,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箇中小學孔子課堂 ,而現有的註冊學員高達210萬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言:“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而今,孔門的弟子早已遍佈全球,孔子的思想也傳出國界,影響了全世界。

《孔子如來》

作為千年古人,孔子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讓我們仍舊孜孜不倦去學習他的思想,甚至我們國家正在實踐孔子曾經的理想————小康社會和大同夢想。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位萬世師表----儒家學派創始人,瞭解他“一以貫之”思想體系。

孔子生平: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已經落沒的貴族知識分子家庭,所以受過比較好的教育,不幸的是,三歲時父親去世,十五致於學,十七歲母親亡故,三十而立。小時候家境艱難時做過一些粗活,後來當過倉庫管理員,管理過畜牧,開辦私塾,五十歲做官,五十五歲周遊列國,遊歷十三後回到魯國,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七十三歲去世。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如來》

孔子的大理想:天下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偷盜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

大同的社會就是:天下是人們共有的,把有才能的人選舉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誠信、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還要使老年人都能頤養天年,中年人為國家效力,幼童能順利成長,使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者、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事業,女子有歸宿,大家都能做到路不拾遺,門不閉戶。

孔子在有生之年並沒有實現這樣的大理想,千年後的今天,這樣的社會我們仍然嚮往,但是卻依然做不到,還好,孔子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小目標---小康社會。

孔子的小目標:小康社會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不見,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禮義作為準則:用禮義擺正君臣的關係,使父子關係純厚,使兄弟關係和睦,使夫妻關係和諧,用禮義來建立制度,來建立戶籍,按照禮義把有勇有謀的人當作賢者(因為當時盜賊並起),按照禮義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詐之心由此產生,戰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任務,(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出來的。這六位傑出人物,在禮義上沒有不認真對待的。以禮義表彰他們(民眾)做對了事,以禮義成全他們講信用的事,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把仁愛定為法式,提倡禮讓。以禮義指示人們要遵循固定的規範。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在位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把這(不按“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小的安定。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可以說已經實現了孔子的小目標,我國現在已經基本實現小康。

《孔子如來》

孔子的思想核心:內部思想:仁,外部社會規範:禮。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

我們一直把“克己復禮”解釋為約束自己的慾望以達到禮儀的標準。其實是不準確的,“克”在古代還有“能夠”的意思,“克己復禮”應該是“能夠自己做主,去實現禮儀的規範”。

孔子生活的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大家都視禮儀為無物,當時的禮儀規範就像我們現在的社會秩序,混亂無序的社會會讓一切變得糟糕不已。比如得勢的臣子按照諸侯的規格去祭祀,完全無視禮儀規範,無視上下級制度,更有甚者為了爭權奪勢和兼併其他國家而發動戰爭,百姓遭殃。所以孔子希望的是每個人能夠自覺的遵守社會秩序和規範,這樣才能天下太平。當然,靠自覺是不靠譜的,還要靠教育。因此孔子開辦私塾,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

《孔子如來》

司馬遷在《史記》中言:“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

在這七十二人中,最得孔子真傳的要數顏淵。孔子曾誇他為賢人,連自己也比不上。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漏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

顏淵在德行科排第一,也是最沒有慾望的,只要有飯吃,有水喝,住在陋室裡,也可以怡然自得,他的快樂發自於內心,而不是被外部所左右。顏淵的一生表面上沒有任何成就,沒做過官,沒錢造橋鋪路,自己還窮,只是一個好學上進的學生,但無論是孔子還是一百年後的孟子都給他很高的評價,為什麼呢?關鍵就在於他的快樂。古今中外任何好的哲學,學了之後都會覺得快樂,讓生活充滿了希望。

孔子本想讓顏淵傳他的道統,只可惜英年早逝,孔子哭的比自己親兒子去世還要傷心,可見他們師徒的感情之深厚。人類的社會能夠進步,就是靠老師教學生,代代相傳,而不是靠父子相傳,父子相傳只是傳給自己的孩子,不是傳給天下人,真正的儒家理想是要培養人才為天下人服務,老百姓才能夠享受到福利。

除了好學的顏淵,還有敢說敢恨、性格直率、敢和孔子頂嘴,摔臉子的子路;勤勉好學終有所成的曾參;通達靈秀,既能從商致富,又能從政,最終揚師名於天下的子貢;也有善於巧言而言行不一的宰我......孔子的學生,無論是年齡還是行業跨度都很大,富、賤、老、少,各行各業,孔子都是“正自身以待來者”,在教學上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學方法仍然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孔子如來》

孔子的言行都被弟子記錄在《論語》中,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經過他弟子們的代代的傳播,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時至今日,儒家學派不似如來佛祖創立的佛教,卻勝於佛教,因為它已經融入每個中國人的骨血,成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

《孔子如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