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資金扶持的能動性和毛細血管梗阻。
文/《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王麗娟
發錢,還是發券?當前穩經濟的一個重要方式是穩消費,也是基本共識,只是如何實現,看法頗多。
此時,消費金融的價值可能更為凸顯。過去十年,是消費金融的黃金髮展期,市場體量、用戶教育、大數據風控手段都已成熟,對消費的促進效果有目共睹。
更何況,非常時期,一方面,許多個體工商戶既不能享受小微企業信貸支持政策,又遭遇收入下滑難以為繼,一些平臺的現金貸是支撐其現金流的重要來源;一方面,伴隨著消費回補加速,但受困於收入縮水或增長有限,一些大額商品的消費仍啟動較慢。
是時候給消費金融加把火了。
非常時期,非常政策。能否像扶持中小微企業一樣,將發錢、發券以消費貸貼息的方式落地?那些不能享受到小微企業扶持政策的個體工商戶,如何更有效藉助消費貸緩解一時的資金困難?
只是,有幾點需要平衡:擴容消費金融不意味著走向過度負債;挖掘新用戶不等於向無還款能力者放貸,更不能讓高射炮捲土重來;規範貸後催收不是給足了老賴不還錢的空間,等等。
發券或不如貼息
從穩消費的效果來看,現在熱門的方式——發錢和發券,都有一些不足。
發錢,一方面財政壓力比較大。在疫情的影響下,地方財政面臨著非常大的困難,甚至“三保”都勉為其難。一方面發錢有效轉化為消費,可能要打折扣。
發券,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在試水,但消費券雖然好,卻在推廣和使用等方面潛力還有待挖掘。根據樂信研究院近期的一份調研,71.2%的人“未領取並不知曉消費券”,僅有12.2%的人使用過消費券。
消費貸貼息,或許是個方式,是個真正將消費需求挖掘,且減輕消費負擔的一種兩全法。
消費貸貼息並不是新鮮事兒。消費金融機構經常用免息免手續費的方式進行促銷,比如“618”“雙11”,都是一些電商平臺消費分期促銷的時機。目前,一些消費貸款平臺為對抗疫情影響的消費下滑,已經開始一些免息活動,有些也在結合消費券的發放共同推進。
比如,2020年一季度以來,招聯金融發起一項面向奮鬥群體的“微光計劃”,向小微企業主、工薪一族、抗疫企業員工、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累計500萬信用良好的奮鬥者群體提供金融幫扶並助力復工,先後推出“3+9”先息後本、暖心提額、應援降息、借款折扣、低價商城商品等多重優惠政策,提供資金規模累計高達100億的“暖心額度”以及資金規模近40億元的7折借款減息券。
這種貼息往往受到各種限制,資金規模、有限品類和時間期限等。即便這樣,根據樂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貼息活動期間,消費信貸的增量是平時的8-10倍。如果將消費貸貼息擴大化,不僅限於商家自身行為,也不止於線上分期,對消費提振的效果會更加明顯。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能釋放一批有3C、培訓和醫美需求的消費能力,這槓桿效果要比消費券高很多,也能避免消費券存在棄用的浪費。
被忽視的群體
貼息的另一個作用是能覆蓋一個被選擇性忽視的群體——部分資金鍊較為吃緊的家庭和個體戶。
疫情發生後,央行的一系列政策都在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專項再貸款、減免利息、窗口指導都在努力幫扶中小微企業。但是,街邊的小店主、新媒體創業者、項目停工的靈活就業者,也都因為疫情無收入或收入銳減,陷入困境。
“這一群體,現在本該是消費金融行業的重點服務對象,過去也確實是消費金融的主體客戶。這些本來得到重點服務的客戶正陷入告貸無門的困境,成為消費金融紅海中飄蕩的孤島,部分正規發展的消費金融機構正在這一輪疫情中陷入停擺。”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提醒道。
從數據來看,這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2018年中國個體工商戶7300萬戶,增長了11%;就業人數1.6億,增長了13%;私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戶一共提供3.8億非農就業崗位,佔全部非農崗位近70%。
如果能通過消費貸貼息,幫助這一群人渡過短暫的困難,實現更普惠的金融,消費金融在保障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民生、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價值就發揮出來了。
一位消費金融公司的負責人提到,在扶持個體經營戶方面,銀行往往有能力卻沒有意願,更沒有硬性任務,所以驅動力不強。消費金融公司有能力、有資金,卻限於經營範圍所困,無法發揮能動性。
其實,很多個體經營戶在各類現金貸和消費貸平臺借錢進行資金週轉的行為頗多,那些基於金融科技力量有效識別客戶風險的能力也日益成熟,藉助消金平臺的獲客能力、數據能力、風控能力實現精準金融支持並不難。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招聯金融這一類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優勢,依託大數據精準施策,為受到疫情影響的客戶群體提供抗疫減息、微光計劃等多項舉措。
或許,是時候要發揮好消費金融平臺對個體經營者的幫扶作用了。
錢從哪來
只不過,貼息資金如何安排是個問題。
“消費金融平臺願意補貼一部分,但是肯定不能全部做公益事業,畢竟還有不低的運營成本、風控成本和資金成本。”不過,這位助貸機構的人士也認為,如果將貼息的重任丟給地方政府,怕是財政壓力也比較大。
此前,銀保監會已強調,將通過消費信貸支持新型消費和消費復甦。商務部也發文,將統籌運用信貸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促進個人消費。
從批覆機構牌照力度上看,政府是在大力支持消費金融發展的。今年以來,平安消金開業、小米消金獲批籌建、三家城商行申請消金牌照也在路上,今年將是近幾年消費金融公司開業最多的一年。
但是,對於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具體政策上,實質的支持仍然相對缺乏。陳文認為,藉助此次疫情,發揮消費金融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十分重要,包括窗口指導、下調利率、試點貼息都是具體的政策,需要加快推進。
整合各方意見來看,目前可行的方案大致可分兩種:
一是消費金融平臺聯合政府和商家共同承擔貼息成本。比如,樂信最近聯合深圳南山區以及南山區優質品牌企業,共同推出了“線上購物節”,三方各負擔一部分成本,為商品提供免息分期。
二是特別國債時隔13年重啟,這個蛋糕如何分尚不明確。有業內人士提出,建議拿出一部分用於保生存、保民生,找一些持牌消費金融機構試點化推行消費貸免息。
解決資金扶持的毛細血管梗阻,消費金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要注意的問題
鼓勵消費金融的正面影響,亦不可忽視消費金融曾經被詬病的那些問題。
過度負債化、個人隱私安全、貸後催收等問題,伴隨著消費金融的黃金十年發展而來,而且越來越引發注意。
這裡不僅是機構發展初期,機構跑馬圈地留下的行業問題,也是一些非正規機構以非法手段搶奪用戶留下的後遺症。好在,經歷了2019年一系列的行業整頓與清理,消費金融市場逐漸高效、透明、清澈。
疫情過後,消費金融還將迎來一輪新的增長機會,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政府與機構都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一位消費金融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更有效地進行風險控制、避免過度負債問題發生,消金平臺要加強對客戶授信約束管理,建議對消金客群採取授信總額度參考區間,限制單一客戶授信機構總數,避免過度授信帶來“追尾”。
達成上述任務,信息共享是基礎。“打破政府公共部門信息豎井,不僅要集合各類金融機構數據,還應整合社保、稅收、學歷等公共信息,補充到人行徵信體系。”
馬上消費金融創始人兼CEO趙國慶認為,要充分發揮消費金融對消費的刺激作用,應深入結合消費場景,打造靈活快速、多元場景適配的服務能力,滿足不同消費場景千人千面的用戶多元個性化需求。
消費金融通過易得、快捷、小額分散的分期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低成本、低門檻、多樣化、便捷的消費方式,讓消費者在消費額度、支付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更多選擇空間,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和生活幸福感。
這種幸福感,在疫情之後,尤為重要,消費金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