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诗歌外交”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来讲述一场发生真实历史中的《诗经》外交,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不学诗,无以言”和“诗歌是贵族语言”的精髓。在讲《春秋》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学习国学必须从《左传》入手,现在我们将有机会深刻理解其深层的逻辑。

春秋时期的“诗歌外交”是什么样的?

《左传》中的一个故事

在《左传》中有这样一场外交记载,原文很简短,如下: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tà),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fěi),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今天我们要理解他的涵义,绝不是通过白话文翻译可以搞定的,这也是一则读古文的心法,一定要考证和考据。我们先来看故事梗概:

有一年的冬天,鲁文公去晋国搞外交活动,一路西行到了卫国的时候,卫成公请求鲁文公调解卫国和晋国的关系。鲁文公在晋国处理完外交事务之后,返回鲁国的途中,郑穆公也来拜托鲁文公,希望他也能帮一帮郑国处理一下郑国和晋国的关系。

春秋时期的“诗歌外交”是什么样的?

为此郑穆公还为鲁文公举办了一场国宴,在宴会上郑国大夫子家吟赋了《鸿雁》的首章,鲁国季文子回答他说:“我们的国君也不免于此啊”,随后赋了《四月》首章。子家又赋《载驰》的第四章,季文子赋了《采薇》的第四章作为回答。郑穆公拜谢,鲁文公答拜还礼。

双方你来我往,今天看来虚头巴脑,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何要在国宴上吟诗,但是当我们理解了《诗经》的作用以后,其实不难发现他们这样的表达方式充满了贵族的含蓄、委婉互相给对方留体面。

春秋时期的“诗歌外交”是什么样的?

他们到底说了什么?

子家所赋的《鸿雁》首章节,原文如下: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guān)寡。

用飞翔的大雁来感叹在外服役之人的辛苦疲惫,最后用带有哭腔的语调说:“想想这个可怜的人吧,同情一下这个鳏寡之人吧!”子家这么说,很明显是在鲁文公面前扮可怜,希望得到他的同情郑国,去帮助郑国疏通与晋国的关系。

春秋时期的“诗歌外交”是什么样的?

鲁国季文子听出了子家表达的情感,马上回答了一句“我们的国君也不免于此啊!”之后赋了《四月》首章,原文如下: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nìng)忍予。

意思是说:四月就要到夏天了,六月的天气实在是热的让人受不了,我的祖先啊,你们难道就不能可怜可怜我吗?季文子用着一段诗文,是在婉言拒绝子家:我们刚从晋国回来,如果答应了你们的要求,还得再去一次晋国,这样旅途奔波实在是让人受不了。

春秋时期的“诗歌外交”是什么样的?

接着子家依旧不放弃、不抛弃赋出了《载驰》的第四章以作回应,原文如下:

我行其野,芃芃(péng)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大意是说:“我在原野上行走,看到茂盛的麦子。我想要去找大国帮忙,可我却无依无靠,又有谁能够明白我的心意呢?各位君子,你们不要责备于我,你们纵然有千般办法,万般的好意,也不如同我亲自去走一趟。”

春秋时期的“诗歌外交”是什么样的?

话说道这份上了,郑国已经在央求鲁文公,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季文子也不好再推辞,于是赋了《采薇》第四章,原文如下:

彼尔维何,维常(táng)之华(huā)。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看那盛开的花,是棠棣之花;那车辆是谁的车呢?是君子的车。战车已经准备好了,四匹拉车的马又高又壮,怎么敢安稳的停下来呢?一个月里打了三次胜战。”季文子引用这首诗,是在告诉子家:既然你们都那么说了,我们也只好再去奔波一趟。

所以才会有郑穆公行礼拜谢,鲁文公答拜还礼的事情。这就是一场春秋时期的国家外交,整个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却把该表达的涵义都表达清楚了,无论是恳求还是拒绝,都在含蓄、委婉的语言中进行的一清二楚,大家都能保持体面。

春秋时期的“诗歌外交”是什么样的?

断章取义的贵族应用

“诗歌语言”虽然在春秋时期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不要求贵族们会写诗,他们的标准首先是要能够背诵《诗经》,在不同的场合应用哪些句子,这就完全取决于人的天赋和当时的状态了。

《诗经》作为贵族社交的语言,其涵义往往没有那么重要,关键的是如何运用其中的朦胧感。后来孔子重新编订诗经,根本目的就是要把这种朦胧感给打破,哪首诗歌运用在什么场合,其表达的涵义是什么,有了这样的标准,《诗经》在外交场合更是畅通无阻,更是进一步从贵族语言,发展成为了政治语言。

但是孔子却不在乎《诗经》的断章取义,只要恰逢其会,牵强的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即可,但是这样一来反而增加了贵族对《诗经》的学习、运用难度。

既然《诗经》与政治挂上了钩,那么就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腔调了,如果谁在一句诗歌运用上犯下错误,就有可能遭到可怕的灭顶之灾,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还真的发生过,不过今天就不过多叙述了,以后有时间再谈《诗经》吧。

春秋时期的“诗歌外交”是什么样的?

好了,关于“春秋时期的一场运用《诗经》的外交活动”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这也是“王庶文讲坛”《诗经》的最后一篇,明天开始我们将进入《尚书》的内容,希望您能够有所收获。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国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