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流散文學的記憶尋根與英地移民的自我認知

導語:《

孤獨的倫敦人》是塞穆爾·塞爾文第一部以戰後英國倫敦為背景的小說,該小說主要講述了初代加勒比移民在英國的生活經歷,再現了黑人移民在白人主流社會面臨的種族歧視和身份認同危機。本文以多元文化融合為切入點,指出加勒比移民只有在保留自己傳統文化的同時,接受並適應新的文化,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下生存。通過對該作品的全面解讀,本文旨在揭示在多種族混合雜居、謀求和諧共存的社會中,黑人移民身份的構建值得受到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一、作者簡介

塞穆爾·塞爾文是一名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著名黑人小說家。他於1950年同喬治·拉明等人乘同一艘船從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島來到英國,並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進行創作,很快便獲得了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文學界的關注。

加勒比流散文學的記憶尋根與英地移民的自我認知

加勒比地區

《孤獨的倫敦人》是塞爾文摩西三部曲《孤獨的倫敦人》、《摩西登高》、《摩西遷居》中的第一部小說,一經發表就引起了轟動,進而確立了他在加勒比文壇的地位。該小說描寫了一群來自加勒比的移民在倫敦的生活和情感經歷,賽爾文用克里奧爾語詳細描寫了主人公摩西和他的朋友們在倫敦的生存狀態,艱難的生活讓昔日美好的憧憬化為虛影,深刻地揭露了白人文化霸權統治下被殖民者所處的困境和遭受到的身份危機。雖然該小說篇幅並不是很長,但是其獨特的語言及其所傳達出來的社會現象,一直以來都吸引著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不同的解讀。而對該作品中移民身份的認同話題,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

加勒比流散文學的記憶尋根與英地移民的自我認知

加勒比狂歡節

身份與認同雖源於同一個英語單詞,但身份處於靜止狀態,認同強調的是個體或群體試圖追尋、確定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的行為過程,是對身份的追尋。因此,本文將對《孤獨的倫敦人》中移民重建自我身份的策略進行解析,並指出移民生活環境和心理環境的改變,均會威脅到他們的身份認同、生活空間的變化、社會角色的改變,亦會給移民的身份帶來危機感。為了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下不迷失自我,加勒比移民選擇通過對故鄉的集體記憶,以及對白人文化的整合的方式,對自己的身份進行重新建構。

二、加勒比移民遭受的身份危機

加勒比移民為了尋找工作機會來到宗主國,卻發現連最基本的住宿都成問題。獨立的且屬於自己的空間(即房子),不僅僅被視為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更是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是一個人、一個群體身份、地位、尊嚴和人格獨立的物質象徵。Jessica指出從殖民時期開始,有色人種所生活的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由白人監管並主導的。黑人移民在倫敦的生活範圍是受到限制的,沃特、克拉珀姆、諾丁山等地方是黑人的聚集區域,該區域極少有白人踏足。除此之外,職業也是人類表達身份並認同身份的基本方式之一。

職業不僅是成為人的關鍵,更是成為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人的關鍵,只有有了職業、有了工作、有了和社會的聯繫,人才能開始考慮身份問題並逐漸地認同自己的身份。上尉在火車站後院搬鐵塊的工作及其工作環境,映射出移民在工作中受到的歧視,因為輕便簡單的工作都是給白人準備的,低賤的工作則是安排給黑人的。

加勒比流散文學的記憶尋根與英地移民的自我認知

先知摩西

同時,移民並沒有資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加拉哈德本是一名技術熟練的電工,但是在倫敦卻做著和電工無關且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苦活。

無法將個人才能充分發揮與利用的工作,是對個人身份認同的挑戰,這種工作的轉變,使個體無法維護積極正面的自我評價,從而對其身份認同構成威脅

加勒比流散文學的記憶尋根與英地移民的自我認知

《聖經》中的先知摩西

另一方面,個體為了得到精神上的安全感,也會積極尋找身份,這種精神安全感對於保持個性穩定和情感發展有很大的作用。縱觀全文,黑人青年沒有固定約會的女性朋友,他們天天流連於白人女性和妓女之間,漠視傳統的家庭觀念,把女性僅僅當作是發生關係的對象。而且,小說中對黑人青年交往的女性都沒有附以名字,而是以"

小貓、東西"等詞語物化女性,沒有賦予女性人性化的特點,並給予她們應有的尊重。作為一個家庭的核心,女性和家人的作用是為了在陌生的地方能夠幫助移民適應新的生活並生存下去,不僅為移民的生活提供建議,並對他們表示支持和安慰。然而,小說中的黑人移民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他們也無法在正常家庭環境的支撐下認識自我和構建身份。因此,傳統家庭生活的缺失,也構成他們身份迷失的原因。

三、身份的重建

1、加勒比移民對故鄉的集體記憶

移民生活的失落感與漂泊感,以及他們的雜糅身份,使這些加勒比黑人移民一方面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邊緣化,另一方面意識到他們同時遠離了自己的文化根源。移民雖然身處英國倫敦,遠離加勒比文化,卻無法將現實生活中與故鄉文化的種種聯繫抹除。當移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將目光投向祖國,並試圖與自己的祖國建立某種情感聯繫與精神紐帶,他們經常回憶在加勒比的生活,通過分享對故鄉人物、環境的記憶而尋得一種歸屬感。無論能不能得到主流文化的認可,這種對祖先與文化存留的直接或間接的記憶,都能在這個移民群體中創造一個精神家園,從而幫助移民重建個人身份。

加勒比流散文學的記憶尋根與英地移民的自我認知

黑人士兵與白人士兵

"集體記憶"由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他認為社會需要記憶,因為記憶賦予"過去"一種歷史的魅力,而集體記憶是由一個群體所能夠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黑人移民對故鄉的記憶,即為黑人群體對重構身份並尋得歸屬感的一個方法。因此,加勒比黑人身份的重建,不能夠脫離集體記憶而存在。家鄉是一個充滿了集體記憶的地方,"

對於遠離家園的個體來說,家既是一個理想的場所,也是一個斷裂的場所。理想是因為在族裔散居者的腦海裡,原來的家園完整地保留著一個人文化自我的本質;斷裂是因為這一定位已經成為一個斷裂的空間……作為象徵意義的家園開始出現"。就算是不認識的黑人青年在一個場所碰面時,他們都會以談論家鄉熟識的人來拉近距離,獲得一種親切感和認同感。生活的壓力和隨之而來的文化差異,推進了移民適應宗主國的進程。初來倫敦時僅穿一身夏裝的加拉哈德在久居倫敦後,生活方式也漸漸改變,例如看報紙、穿西服等。

加勒比流散文學的記憶尋根與英地移民的自我認知

加勒比地區

儘管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但他們的語言從未改變,他們說著區別於白人英語的克里奧爾語來保留與故鄉的聯繫。加勒比流散作家在面臨殖民入侵所造成的生存經驗和表述危機時,利用克里奧爾語創作文學以反抗殖民話語霸權,塞爾文通過首次在小說中通篇使用克里奧爾語,在加勒比文壇掀起了一種新穎的文學形式。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用來重建過去記憶的方式。塞爾文在小說中通篇使用克里奧爾語,它表現了具有多元複合文化背景的加勒比移民面對不同文化的差異。一個人擁有了語言,就擁有了這種語言所承載和表現的世界,"在殖民地的生活中,語言先是作為同化的工具,並繼而成為對語言的融合與異化的反抗的工具。"《孤獨的倫敦人》中黑人青年對故鄉的集體記憶,以及克里奧爾語的使用,凸顯了加勒比黑人對自己身份歸屬感的意識。

加勒比流散文學的記憶尋根與英地移民的自我認知

加勒比海岸

2、加勒比移民對宗主國的文化適應

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是從承認差異開始的,其目的是尋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而在移民適應新的文化過程中,巴里認為"文化適應"最能夠準確概括移民在異國他鄉的生活,個人的變化進程,不是被另一種文化所影響,就是成為保留自己文化並適應新過程的參與者。巴里提出了整合的適應策略,即在保留部分加勒比文化、價值觀念的同時,積極接納新的白人文化。採取整合策略的黑人移民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能與移民國家的其他成員友好相處,從而使得移民更容易在異國他鄉生存下來並獲得發展。在備受白人歧視的倫敦社會,坦蒂仍然保留著加勒比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她能夠擁護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將特立尼達的文化滲透到倫敦的街頭。經過坦蒂的努力,她說服雜貨店店長同意黑人以信用賒賬。

加勒比流散文學的記憶尋根與英地移民的自我認知

黑人青年

另一個極力弘揚本族文化的人是哈里斯,他接受倫敦文化,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希望能夠讓上層社會的白人接受黑人,從而幫助加勒比移民更好地融入倫敦主流社會。他通過舉辦宴會來向白人展示自己民族的音樂和文化,並介紹白人文化給他的黑人同胞,起著一個連接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橋樑作用。移民對加勒比海地區的集體記憶,是黑人青年為了防止被倫敦主流文化所同化的有效措施,而接受並去適應白人文化的方式,也是塞爾文想通過小說表達的對處於多元文化社會下移民重建自我身份的方法。

結語:《孤獨的倫敦人》中描繪的加勒比黑人移民不僅在居住環境、物質條件上處於邊緣化,在精神上更是備受壓抑,處處受到歧視。黑人青年在倫敦居住和活動的場所都是受到限制的,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下,黑人生活區域是骯髒的,充滿著貧困和罪惡。少數族裔離開自己的家鄉,在異地求生,本就充滿了漂泊感,對自己的身份歸屬產生了不確定性並帶來了危機感,而家庭生活的缺失,更是在此基礎上加劇了黑人移民的身份危機感。面臨著新的機會、挑戰以及宗主國的人際關係環境,移民選擇接受一個折中的方式重建他們的身份。在多元民族融合的社會背景下,黑人移民不僅需要保留對故鄉的記憶,而且採取適應宗主國文化的方式來重新建構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說,每一個民族只有在堅守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去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保持其身份,並獲得別人的認同,從而使其在全球化進程中免遭被吞噬的危險。

移民對加勒比海地區的集體記憶,是黑人青年為了防止被倫敦主流文化所同化的有效措施,而接受並去適應白人文化的方式,也是塞爾文想通過小說表達的對處於多元文化的社會下移民追尋自我身份歸屬感的方法。身份既是個人主體對構建自我的追尋,同時也是社會、歷史、文化、政治等外在合力的共同作用。塞穆爾·塞爾文作為英國黑人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試圖通過對加勒比移民生存現狀的描寫,來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勒比裔作家文化身份的缺失和認同,以及文化價值觀的迴歸與超越,並在此基礎上對族裔文學的多元化和諧發展和少數族裔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身份構建提出思考,從而引起人們對加勒比黑人移民的關注。

參考文獻:

Hout, S.D. L. Rudman 《The Performances and Places of Identity: Conceptualizing Intersections of Occupation, Identity and Place in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Jessica,Pykett 《Designing Identity: Exploring Citizenship through Geography》

Foner,Nancy 《The Immigrant Family: Cultural Legacies and Cultural Changes》

王卉 《《孤獨的倫敦人》的身份迷失》

陳義華 《後殖民移民文學對移民文化身份失落/重構的思考與再現》

艾勒克·博埃默 《殖民與後殖民文學》

Wang, Guanglin 《Being and Becoming: On Cultural Identity of Diasporic Chinese Writing in America and Australia》

Gupta, Jyothi·Sullivan, Catherine 《The Central Role of Occupation in the Doing, Being and Belonging of Immigrant Women》

Gendzier, Irene L 《Fanon: A Critical Study》

Deux· K 《To Be an Immigra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