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刀读经:《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鼓刀读经:《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望文生义:

一种神祗名字叫谷神,是专门掌管农作谷物之神,所以是农民的守护神。谷神当然不会死亡,若谷神死亡农民也就没法种地了,土地干涸盐碱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从此失去了节气的调节,农作物无所适从,枯死、干死、涝死、倒伏,总之,天地之间失去了自然的生气,这不是世界末日又是什么?现代社会,农林牧渔产业也就是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农民劳作一年所得还不如到城里打工一个月的收入,传统农业越来越没有生机。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规模农业很发达,依靠规模化、机械化,可以以极少的人力投入得到较大收获,但随着转基因等农业技术的发展,粮食安全却让人越来担忧。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或许是杞人忧天吧。但农业关系到人类的口粮,民以食为天,大规模的饥荒并不遥远,人类的记忆比鱼的记忆略强而已,好了伤疤忘了疼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常态。

所以说,谷神绝不能死,谷神是大地之神,《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之德是柔顺、承载、然后生养万物而不居功,默默无闻做贡献。但这是自然之本来面目,大地并无偏私厚爱之心。所谓玄牝,是玄色地生殖器,大地生养万物,其色黑,其德厚,因此谓之玄牝。

玄牝之门径,正是谷神生养万物之通道,这是生成天地万物之根本。

鼓刀读经:《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正解:

当然,这一章的谷神,古人的解释是这样的,朱熹老夫子说:所谓“谷”,是说虚而能受,“神”形容不测的变化。(《朱子语类》第125卷)严复的观点类似: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老子道德经评点》)。在这两位眼中,“谷”和“神”是表示“虚”和“变化无穷”的两种性质,而非实体。

关于“道”,孔子、孟子的儒家理论中也有这个概念,老子《道德经》更是以“道”为核心。那么儒家的“道”与老子的“道”有何区别呢?其实,这两家之“道”区别是很明显了。老子之“道”是义理性的,说的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儒家的“道”是由自然之“道”延申出来的宗教性的、伦理性的道,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之“道”。

老子也讲到了”神“,它是泛神的一个概念,是完全义理化的一个概念,而非宗教之神。(看来不能望文生义:))

所谓玄牝,指的是微妙的母性,指天地万物总生产的地方。这里用以形容的“道”的不可思议的生殖力。“牝”即是生殖,“道”(谷神)生殖天地万物,整个创生的过程却没有一丝形迹可循,所以用“玄”来形容。“玄”,黑也,青也,即青黑色,引申为幽深不测的意思。天玄地黄,就是指的天的青色和大地的黄色。朱熹老夫子说:“玄”,妙也;“牝”,有所受而能生物者也。牝生万物,而谓之玄焉,见其生而不见其所以生也。朱熹老夫子很有意思,知道雌性生殖器能够生养,但感觉很玄奥,生养的现象司空见惯,但这生命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确实很玄秒,无法理解啊。今人从生物意义上知道了生养的过程,而古人无法了解细节,只能从形而上的层面上加以解释:阴阳和合而已矣。苏轼的观点:“谷神”,是说“道”之德也。“玄牝”,言其功也。牝生万物,而为之玄焉,言见其生而不见其所以生也。朱熹和苏轼是一个时代的人,观点相互借鉴了吧?

绵绵若存:永续不绝。不勤:不劳倦,不穷竭。

鼓刀读经:《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今译:

虚空的“道”的变化是永不停歇的,这就像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永续永存,作用无穷无尽。

引述:

本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之“道”,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玄牝之门”、“天地根”是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形容“道”的功能,孕育万物而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