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傳遞信息最快的方式,到底有多快?

眾所周知,在古代由於交通落後,更沒有現如今的高科技技術傳遞信息,從而導致信息閉塞。為了及時傳遞信息,在古代衍生出了“郵驛制度”,而郵驛制度中的“八百里加急”則是最高級別的。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傳遞信息最快的方式,到底有多快?


《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郵驛制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郵驛制度發展迅速,古代大概會在每20裡設置一個驛站,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傳遞信息。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用作傳送最高級別加急文件,就像我們現在的加急快件一樣,同城當日到,異地兩至三日到。當然以古代落後的交通工具來看,根本就不可能達到這個要求,那麼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傳遞信息最快的方式,到底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最初是出自哪裡?

在文學作品《大唐六典》中有這樣的描述:“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根據這本《大唐六典》的記載,唐朝時期全國最多時達到1639 個驛站。而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就多達二萬餘人,其中驛兵有一萬七千人。各驛站不但要設有驛舍,同時還要在驛站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等。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傳遞信息最快的方式,到底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寫道: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古代驛站按規定一般在相隔20裡左右就會設有一個驛站,如若公文上注有“馬上飛遞”字樣,就必須要按照以每天300裡的速度進行傳遞。

如遇到特別緊急情況,傳遞的速度還在相應的增加,其要求是傳遞的速度是每天400裡、600裡以及最快的800裡。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傳遞信息最快的方式,到底有多快?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有三千里,6 天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安祿山叛亂的消息,當時的傳遞速度就達到了每天 500 裡。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是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加急快遞。最高級別的馬匹也是驛站中最好的馬匹,在驛站與驛站之間是不能休息也不能換馬的。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傳遞信息最快的方式,到底有多快?


到了驛站之後,換馬後就必須馬上趕往下一個驛站,而且吃喝也全在馬上。當級別達到八百里加急時,往往也是跑死馬的結果。

也正是因為八百里加急屬於高強度作業,就會出現一些送信之人在八百里加急後,由於勞累過度而死亡的現象。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傳遞信息最快的方式,到底有多快?


所以在古代“八百里加急”這種最高級別的快遞,除了邊關告急、戰事緊急等情況下,是不會選擇用八百里加急送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