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與理性

自疫情發生以來,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需求激增,供需缺口持續加大,在很多地區成為緊缺資源。在巨大需求窗口打開之時,敏銳的中國企業從不會缺位。據網絡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口罩和呼吸防護相關企業共計38151家,其中2020年2月以來新增6114家,相比去年同期,增速高達1561%。

通過各種公開報道也可以看出,瞄準口罩需求的企業不在少數,包括一些原先生產一次性衛生用品、紡織品、服裝甚至汽車、電子產品的企業。這其中,有些是為了響應政府號召和要求,迅速轉型,以實際行動支持防疫;有些是為了彌補原有業務虧損或滿足自身需求而採取的“自救”方式。

與此同時,這個突如其來的“風口”也讓一些投機者為之“瘋狂”。為了分得一杯羹,他們“高效”組織資源入局,買了機器就開始生產,對於防護產品相關的專業知識、產品標準等根本一竅不通,投機意味甚濃。

不可否認,個體防護用品行業的確前景可期,但對資金、技術、設備、材料、工藝、人員素質、市場資源等也有相應的要求,絕非臨時拼湊即能成事。比如專業醫用防護口罩的核心素材熔噴非織造布,其生產線投資巨大、技術含量較高、設備安裝複雜、對廠房要求高,建設一條熔噴非織造布生產線約需耗資800萬元,國產設備的交貨期一般需要3~4個月,進口設備則需6~8個月。

企業追本逐利無可厚非,但更需要冷靜的判斷和理性的行為。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局,企業首先要將重點放在響應和解決變化帶來的短期挑戰上,這是生存需求;但與此同時,也要著眼長遠,重新構思長期發展機制、業務發展模式,見微知著,把握危機衍生出來的新需求,並在長期轉型計劃上加倍投入。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當無利可圖時,那些投機取巧者也將一鬨而散。“當潮水退去,你就會發現誰在裸泳”。一個有潛力的行業,如果混入太多的投機掘金者,雖暫時表面榮光,一片繁榮,透支的將是行業未來的發展。

期待一切迴歸正常、迴歸理性。


《紡織導報》副主編 趙永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