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文明的起源、發展及危機

  以法國革命為標誌,首先在歐洲得以確立的現代性文明,在其發源地的歐洲,迄今為止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

  1

  15、16世紀是現代文化發展的第一階段,這段時期通常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人的感性存在和世俗生活追求,是這一時期文化的核心。解除繁瑣經院哲學和僵化儀式規條對人造成的身心束縛、復興古代文藝精神和恢復信仰真諦,是這一運動的目標。

  古希臘羅馬文學藝術對現世追求和個體精神的肯定,新教改革者對《聖經》權威的重新肯定和虔誠主義精神的迴歸,意味著歐洲古老的文明,在這兩個世紀裡,再次煥發出往日輝煌燦爛的光輝。神聖與世俗,彼岸與現世、信仰與知識、科學與藝術,在這一時期裡,達到一種相互融合的平衡狀態。這種融合的前提是以信仰為基礎的,文藝復興時代具有鮮明的過渡性,我們將之歸於中世紀晚期和現代性的初期,似乎都是不恰當的。因此用“前現代”來形容這一時期文化的特徵,更加合適一些。

  2

  17、18世紀是現代文化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期被稱為思想啟蒙時期,人的理性存在和主體地位的確立,是這一時期文化的核心。推翻教會特權和君主政權對於民眾的壓迫,建立自由、平等、博愛的世俗理性王國,是這一運動的目標。


現代性文明的起源、發展及危機

伏爾泰


  啟蒙主義者不再讚歎古代文化的偉大和保持對信仰的虔誠。他們以人的理性作為新的文化基礎,對一切傳統文化進行了懷疑和批判,建立了新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社會組織形態。在這兩個世紀裡,世俗與神聖、現世與彼岸、知識和信仰,藝術與科學,達到一種嚴重的對立狀態。這種對立的前提是理性取代信仰,人對自身的肯定和自信,取代了對神的信仰和崇拜。啟蒙運動不但否定了歐洲的基督教信仰,進而也否定了世界上所有的超自然神靈崇拜和非理性的宗教信仰。思想啟蒙運動,確立了以科學理性為文化價值基礎,民主自由為社會政治理念,平等博愛為道德倫理觀念的現代文明形態。

  3

  19、20世紀是現代文化在歐洲被反思和批判,並且同時在世界範圍內迅速推廣和擴展的“文明反思”階段,也即現代文明發展的第三階段。

  自從歐洲19世紀初產生的浪漫主義思潮開始,直到20世紀的現代主義,乃至後現代主義思潮,都在反思以啟蒙理性為代表的現代文明諸種弊端和缺陷。啟蒙現代性遭到嚴厲的質疑和批判。這是現代文明的反思期,通常被稱為“後”現代主義時期。批判人的主體觀念及其對科技理性的迷信盲從,將人從信仰缺失和道德淪喪的危機中拯救出來,成為這一運動的目標。非理性、無意識、直覺和心靈,開始受到現代主義者們的關注。宗教信仰和神秘事物的意義,重新被得到重視。世俗與神聖、現世與彼岸、知識和信仰,藝術與科學,進入一種對話的狀態,這種對話是對啟蒙現代性的反思為前提的。

  4

  現代性文明的傳播,是通過歐洲最先進入現代文明轉型的國家,以商品貿易和殖民戰爭的方式,逐漸擴展到全球範圍的。

  歐洲的英國,在17世紀率先完成了由中世向近代文明的轉型,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並締造了強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國。作為其殖民地的北美,深受啟蒙思想影響。在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後,建立了現代民主國家。並在“南北戰爭”之後,迅速地實現了現代文明的轉型。繼英美之後,歐洲大陸的法國和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統一戰爭的推動下,也實現了現代文明的轉型。


現代性文明的起源、發展及危機

盧梭


  啟蒙運動和法國革命之後,歐洲的其他國家,也都先後在拿破崙戰爭的影響下,進入了文明轉型期。在歐洲之外的遠東,處於東西方文明夾縫之間的俄、日,先後通過改革的方式,實現了走向現代性文明的道路。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與歐美相抗衡的強國之列。亞洲的中、印等文明古國,在20世紀的民族解放戰爭之後,也加快了由傳統向現代文明轉型的速度,在20世紀末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國際力量。同時,世界大多數亞非拉國家,也不同程度地進入了由傳統向現代文明轉型的進程之中。

  世界的“歐化”或“西化”,在21世紀出現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基本實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國力和世界地位,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同時,每個國家都面臨著民族文化,尤其是傳統宗教信仰文化與現代科學理性文化之間的對立與調和問題。

  5

  20世紀後半葉,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結束之後,全球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在謀求世界和平、經濟發展、人類進步的國際語境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現代文明的危機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經濟上,即由資本生產方式帶來的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政治上,規訓社會微觀權力對人自由的剝奪;文化上,由信仰缺失帶來的道德淪喪。現代文明危機的根源是“上帝缺席”,即人類在失去存在根基的時代裡,無法正確認識自身和世界的真實存在狀況,從而陷入相對主義的價值混亂深淵之中。


現代性文明的起源、發展及危機

馬克思


  如果說在軸心時代,處於“眾神黃昏”信仰失落時代的先知、智者和哲學家,以哲學智性重新找回了通向具有超驗意義的精神家園。那麼,處於“上帝之死”信仰缺失時代的詩人、歌者和藝術家們,則以藝術詩性開啟了走向詩意棲居的返鄉之途。如果說,正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在軸心時代將理性形而上學的思想範式,確立為歐洲兩千多年來的文化根基。那麼,正是尼采、海德格爾,在新軸心時代將詩性存在主義的思想道路,確立為西方未來文明建立的基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西方文化將在21世紀走出虛無主義的陰影,迎來神性復甦的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