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拼音人”,對中國的關心不曾改變

我是一個“拼音人”,對中國的關心不曾改變

我叫乍都隆·彩盛(Chaturon Chaisang)是華人和泰國人混血,屬於華裔第五代,祖籍在中國潮汕地區。此前,我完全不會說中文。在泰國,很多人認識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學習中文一定會大有用處,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從2001年開始自學中文,我有英文基礎,學習就從漢語拼音入手。當時,因擔任泰國國務院事務部長等職務,政府的工作越來越忙,我的中文學習時有停滯。


我是一個“拼音人”,對中國的關心不曾改變


2006年,我有了更多時間來學習中文。找到中文老師,每週我都去上中文課。中文是很難學的,要掌握聽、說、讀、寫、認五個方面,如果學習時間不夠充分,很容易讓人畏難、發愁。


我是一個“拼音人”,對中國的關心不曾改變


開始,我是五個方面一起學,但效果不好。學習一兩個星期後,我和老師商量後改變了方法——只學聽說,不學語法。記得我當年學英文時先從語法入手,學了好多年還是不會說、不敢說,學習中文,這個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太重視語法,難免考慮太多,再就是比較枯燥。後來,我上課時只用一本口語教材,老師怎麼說我就怎麼說,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不會因為擔心說錯而不敢張口。


漸漸地,我與老師的交流越來越順暢,對話內容也從日常生活進入到相對專業的領域,可以用中文表述泰國、中國的一些時事了。重點學習聽說一年半以後,我才開始學讀,再慢慢學寫,基本遵循了“聽—說—讀—寫”這樣一個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有一定的拼音基礎,學起拼讀來就比較快,一般的詞彙都能用拼音拼出來,當然有時也會遇到同音字,我會對它們分別是什麼意思感興趣,重點去學習這些字的讀寫。所以,我常常跟人開玩笑說,我是一個“拼音人”。


我是一個“拼音人”,對中國的關心不曾改變


現在,我用中文交流基本沒有問題,也能順暢閱讀和發送中文短信、微信。掌握中文給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帶來很多幫助,我也希望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推動泰國的中文教育進一步提高質量,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雖然我現在不擔任政府職務,但是隻要有機會,仍會對教育改革等提出建議。我認為,可以通過培養、改善中文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增加口語課程的比重等方式,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


我是一個“拼音人”,對中國的關心不曾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