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事件裡,我悟出了財富的真諦

文 | 躺贏君(轉載請獲本人授權,並註明作者與出處)

關注公眾號:小散躺贏


今天有兩個大瓜,一個還沒出結果的我就不說了,我們來說說另一個——

螞蟻暫緩上市。

其實我本人特別不喜歡吃瓜,我一直以來的觀點都是如果每件大事你都關注,你就沒關注真正的大事。

但螞蟻這事我覺得能給我們的投資和生活帶來很多啟發,也算和我們息息相關,所以今天和大家聊一聊。

先說利益攸關的事——螞蟻戰略配售基金

我早在《說幾個今天的熱點》一文裡就明確說過——不要買:

“螞蟻”事件裡,我悟出了財富的真諦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文中都寫了,就是一些投資的常識。

當時不少人罵我傻X,有錢不撿腦子是不是壞了,現在聽了我建議的朋友可能可以少些焦慮了。

我們投資的時候,總是容易看到收益,忽略背後的風險,而風險往往就發生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你知道的風險也就不叫風險了。

10%的倉位戰略配售螞蟻,90%的倉位由基金經理“自由發揮”,封閉期18個月。

往上沒什麼肉,往下卻可以讓你掉很多肉的事情,趨之若鶩的去,才是傻吧。

只看概率,不看數學期望的嗎?


正應了那句話,你盯著那點收益的時候,別人盯著的是你的本金。

當然現在說這些對於已經參與認購的同學可能沒意義,具體的戰略配售基金條款我也沒細讀,畢竟我也不買,不知道這種情況是怎麼個處理法。

最差就是過了高費率贖回期之後,該贖回的贖回,或者上市後二級市場賣出。應該虧不了大錢。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這次的事給我的第二個啟發就是,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他的立場。這叫利益攸關。

比如馬雲明顯是金融創新最大的受益者,所以當他說要搞金融創新的時候,你就打個折聽聽就好。

就好像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扎克伯格都在提醒警惕人工智能,這種話你聽聽就算了,別當真,因為他們幾個就是最受益於人工智能的,當然希望別人都別搞最好。

再比如前段時間陽光電源的老闆說光伏未來會很好,你聽聽也就算了,自己行業看好自己,能有多大可信度。

那什麼樣的信息可信度較高呢?

一個是自己說自己不好的話。比如2012年各大白酒企業高歌猛進、年報裡一片看好的時候,只有茅臺在年報裡說的白酒行業可能要開始洗牌了。

另一種就是競爭對手看好你的話。比如做燃油車的企業都開始大搞電動車了,那基本電動車的成功概率就比較大了。

第三點啟示就是,金融真的很需要監管。

說到底,金融創新的本質就是“規避監管”,名字裡叫個創新,掩人耳目而已。和科技創新的創新可不是一回事。

中國之所以這麼多年一直沒有發生重大金融風險,就是因為監管做得好。

之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因為中國嚴格的資本管制發揮了重要作用,要像東南亞那些小國一樣經濟實力弱又愛裝逼搞資本自由流動的,那就是涼涼。

而到了2018年開始的去槓桿、整治P2P,都是防範金融風險這一盤大棋裡的關鍵。中國房貸一直管很嚴,但之前P2P那個瘋狂勁兒,不監管真可能藏著當年美國次貸的風險。

而且監管和創新永遠是動態平衡的,都是在一次次危機和繁榮中不斷演進的。08年後美國加強監管,就是因為之前創新搞太過頭了,而我們今年疫情之後,也在加速資本市場的改革。

只是這些都是需要過程的,而不能為了某個公司、個人的利益而拔苗助長。

總的來說,我覺得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監管做得還是很棒的,這和很多人理解的不同。

最後再說說做人的智慧,就是不要被名聲和財富束縛,財富是為了幫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的,而不是反過來。

最近剛看了小米的傳記,雷軍當年也想在A港股兩地上市,後來中美貿易摩擦一起,直接放棄了A股上市。這是智慧。

如果想一口吃成胖子,胡就胡把大的,現在可能小米都涼了。當然這也是之前小米過高估值的一輪融資差點把自己搞死裡悟出來的。

網易丁磊,很多錢,但沒什麼人知道他,你在路上可能都認不出他來,很可能某天在哪和你喝茶閒聊的路人就是這個億萬富翁。不像馬雲去哪都被人認出來,刷個卡人家都被人拍到嘲諷說不用支付寶。這是丁磊的智慧。

拼多多的黃崢在當上中國首富2小時後捐出了自己1/3的資產,馬上掉出富豪榜,這也是智慧。

人有錢之後,無非三種活法——

賺更多錢,啥也不幹,幹自己想幹的。

希望讀到這裡的你,有錢,做著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為錢所累。

以上內容僅作為個人記錄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按此投資後果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