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最美不過深山紅

△微視頻|深山紅心

四川盆地北緣、秦巴山脈南麓、嘉陵江中游,蒼山溪水環抱著一個美麗的城市——蒼溪。

蒼溪地處山區,這裡農戶的土地比較分散,不利於機械化的操作。

蒼溪又是川陝革命老區,老區人民不怕苦,不等、不靠、不要,在零散、有限的土地上,發展以紅心獼猴桃為代表的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適合貧困山區群眾的脫貧之路。


1


一顆紅心


從“涼涼”到“暖暖”


一枚獼猴桃最高能拍到多少錢?

蒼溪的答案是:3062元。

兩個月前,在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蒼溪縣橋溪鄉的16枚有機紅心獼猴桃,以4.9萬元的價格被一位當地老鄉拍下。

這是一場公益拍賣,所得的款項全部用於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同一天,一車1290斤紅心獼猴桃,從橋溪鄉出發,送給參加過武漢抗疫的英雄。

能為抗疫獻一份愛心、為社會做一點貢獻,在五年前,這是橋溪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脫貧路上,最美不過深山紅

2016年4月,橋溪鄉黨委書記沈斌初到橋溪。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沈斌心裡只有“涼涼”二字,“說老實話,這邊基礎設施太落後了。獼猴桃產業有,都是零零星星的,沒有規模;也沒有一條明確的產業發展思路,以老百姓自發生產為主。”

那一年,橋溪鄉總戶數2793戶、共10456人,其中貧困戶464戶、共1555人,貧困發生率15.12%。僅靠零散的種植,一年微薄的收入,何時能脫貧?“難道就這樣平平淡淡、自由散漫地發展下去嗎?”沈斌心裡很著急。

接下來的一個月,沈斌走遍了橋溪鄉的每一個村每一個組,去尋找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脫貧路上,最美不過深山紅

△蒼溪縣橋溪鄉轄區平均海拔750米,森林覆蓋率超過70%,獨特的自然氣候和優良的生態環境使橋溪成為蒼溪縣紅心獼猴桃最佳種植區域。

橋溪的海拔、氣候、土壤、森林覆蓋等條件都非常適合紅心獼猴桃生長,並且有條件種出最好的紅心獼猴桃。沈斌心想,為何不在發展生態、有機紅心獼猴桃上多下一些功夫,實現其更大價值呢?

“所以,我們就確定了一條走種植有機紅心獼猴桃的路線,要建成中國高端獼猴桃第一鄉。”可當沈斌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在多年的種植習慣面前,鄉親們望而卻步,不願改變。

時間慢慢過去,一晃到了9月,獼猴桃收穫的季節。很多外地採購商,來到橋溪進行收購。

高端紅心獼猴桃,一斤報價二十多元!普通紅心獼猴桃,每斤售價只有六七元。

脫貧路上,最美不過深山紅

△遊客們在獼猴桃果園裡體驗採摘的樂趣,感受豐收的喜悅。

沈斌把那些想種高端果卻不敢嘗試的人帶過來看,“這一比,他們心裡很激動,也開始有了種植高端獼猴桃的想法。”

“當然光想還不行,還要行動。我們就持續不斷地推,搞各種現場培訓會、各種比賽,還對各個村進行考核。”就這樣,沈斌和當地幹部一步一步把種植高端紅心獼猴桃的產業,在橋溪鄉全面推開。

到2016年底,橋溪鄉按有機標準發展了2000多畝紅心獼猴桃。有了產業的支撐,脫貧就有希望,致富就有奔頭。

沈斌那顆曾經“涼涼”的心,慢慢“暖”了起來。


2


兩種選擇


放棄不難,但更想堅持下去


獼猴桃從種植到收穫,需要3年的時間。第一年栽植,第二年生長,第三年可試掛果,便能期待好收成。

2017年,突如其來的冷凍天氣,給正在如火如荼種植高端獼猴桃的橋溪鄉“致命”一擊——全鄉30%左右的獼猴桃都得了潰瘍病。這種病傳染性極強,如果一棵獼猴桃樹不幸“中招”,下一場雨、刮一陣風,一個種植園都會被傳染,非常可怕。當地人一度談“病”色變,大家把它稱為獼猴桃的“癌症”。

潰瘍病的暴發,不只發生在橋溪鄉,當時整個蒼溪縣的獼猴桃種植業都面臨著感染的風險。 

脫貧路上,最美不過深山紅

“第一次看到潰瘍病的時候非常震驚,”蒼溪縣獼猴桃產業發展局副局長何仕松想起那一幕,臉上仍難掩悲傷,“老百姓把我帶到園子裡,看到樹上果子都已經掉了,果樹都變成了紅色的,好像在滴血一樣。有的農戶兩三畝的獼猴桃,前一年收入可以到10萬塊錢,但那年還不到幾千塊錢,農戶在我面前就哭起來了。”

“30%的死亡率讓人寒了心,心裡很擔憂這個產業能否持續發展下去?”絕望的不只是老鄉,何仕松坦言,他們也曾想過放棄。

那是怎樣難熬的一段歲月!

與獼猴桃打交道20年的何仕松,對果樹有著深深的“執念”——上大學時,六十多歲的母親靠賣果樹來供他完成學業,當時他便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果樹產業搞好,以後讓更多像母親這樣的人,靠種果樹過上好日子。

見過獼猴桃的各種生長樣態,見證了蒼溪紅心獼猴桃產業從無到有的過程,真的就這樣放棄嗎?何仕松不甘心。

脫貧路上,最美不過深山紅

根治潰瘍病,首先要了解它。經過與中科院、四川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聯合攻關,以及到一些產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地方學習借鑑,大家對獼猴桃潰瘍病有了深刻全面的認識——只要把有病的果樹“隔離”,把沒病的果樹“防控”好,消滅潰瘍病的生長環境,就能控制住潰瘍病的蔓延。

樹曾死,心未死。

一座座防風避雨大棚,在蒼溪縣搭建了起來;一個個農技員、農藝師,活躍在大大小小的獼猴桃園裡;橋溪鄉房前屋後的小庭園,也重新煥發出生機和綠意。


3


三園聯動


串珠成鏈 長藤結果


初冬,獼猴桃冬管的時節。

在橋溪鄉雲峰村楊桂瓊大姐的種植園裡,幾個老鄉正在幫大姐為果樹刷上一層厚厚的防凍保護劑。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位老鄉並不是白忙乎,而是家門口的“打工人”。當地把這種工種叫做“掙活錢”——按天結算,工資日清。

脫貧路上,最美不過深山紅

楊大姐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幾年前,丈夫因車禍去世,留下年事已高的婆婆、一個啞巴弟弟和兩個孩子。老的老,小的小,都需要自己照顧。一家的開銷,也需要自己支撐。

利用自己房前的幾塊空地,楊大姐種起了獼猴桃。幾經波折,收入越來越好。後來,楊大姐有了自己的獼猴桃種植園,去年收入17000多元,今年達到了58000多元。

門前的路、自己的產業園、孩子讀書的費用,都是靠她種植獼猴桃奮鬥出來的。談到未來,楊大姐說了四個字,“欣欣向榮”。

“現在我們橋溪鄉已經發展了10125畝獼猴桃,我們的464戶貧困戶戶均都有兩畝以上的獼猴桃園。”沈斌說,“我們就引導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建立自強園。橋溪的老百姓通過獼猴桃實現脫貧致富,自立自強。”

脫貧路上,最美不過深山紅

在蒼溪,10萬小農戶每家都有小庭園,你兩畝、他三畝地聯合起來,戶成園、組成片、村成帶、鄉鎮成規模,串珠成鏈、長藤結果,形成大園區。

蒼溪通過縣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村建“一村一品”示範園、戶建增收致富小庭園“三園聯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如今蒼溪縣已建成以紅心獼猴桃、中藥材、雪梨等為主導產業的19個現代農業園區,以獼猴桃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種植、銷售和深加工產業發展鏈條,已初步形成。當地貧困群眾的平均收入從2014年的人均不足3000元提升到了目前的10600元。

經過在獼猴桃產業中幾十年的深耕細作,何仕松對“三園聯動”有了新的理解。他說——

 



首先是聯建

:每一戶在規劃建設的時候只是地塊不同,我們統一規劃品種,統一建設標準,再統一建成園子;


第二是聯管:讓老百姓按照一個標準經營管理,互相監督;


第三是聯營:大家聯合起來,形成了地域品牌,我們在這個區域品牌下聯營,讓產業走向一個良性的循環。



蒼山不圖勝,圖一片綿綿不斷;

溪水不爭先,爭一路欣欣向榮。

蒼溪縣的脫貧路上,正是有很多像沈斌、何仕松、楊桂瓊這樣的奮鬥者,擇一業,鍾一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對美好生活的沸騰嚮往,變成身邊真真切切的熱騰生活。

山水有情,一草一木,皆是饋贈;

人傑地靈,朝朝夕夕,最美不過深山紅。

 

監製丨王姍姍  陳憶多  張鷗  

製片人丨興來  吳璇

主編丨寧黎黎

記者丨楊彩雲  

編導丨楊彩雲  趙言言  

剪輯丨張瑩  趙言言

攝像丨惠傑  李作

鳴謝丨蒼溪縣農業農村局  蒼溪縣融媒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