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經歷史滄桑的阿克蘇,如今卻是人文厚重的現代城市

多少年前,我曾記得,阿克蘇市有個叫紅橋的地方,橋下有一條小河。名字,就像沉默的沙,不見經傳,普通得如同歲月中的塵埃。經常是散落的垃圾,流淌的河水散發出腥臭的味道。它喘息著呻吟著,彷彿一位垂暮的老人,在散失的時光裡,熬盡最後一滴燈油。

多少年後,我知道它,有個響亮的名字,叫多浪河。這裡是清澈的流水,岸邊的垂柳,如少女長長的辮子,綠茵和鮮花鋪滿溼潤的土地,兩岸崛起的高樓大廈,倒影在溫情的水面上。人文雕塑,七彩華燈,姑墨漢亭,威戎唐城,古橋橫臥,蘆葦睡蓮,亭臺樓閣……演繹著一曲江南水鄉的歌謠,展示出漢唐盛世的時代篇章。

今夜,我躺在列車上的鋪位,頭枕著多浪河溫柔波濤,耳邊不時傳來“咕咚咕咚”的聲音,而我的腦海裡,不斷地閃現出多浪河亭亭玉立的身影。

此時此刻,我行走在絲綢之路古道上,戰馬的嘶鳴,由遠及近,漢唐將士的喊殺聲,從歷史深處抵達心靈之門,擂鼓振鳴,佛音嫋嫋,一曲離殤與激越的戰歌,響徹了龜茲大地的角角落落。

如今沿著阿克蘇多浪河,我們可以追尋歷史足跡,探尋曾經的阿克蘇城遺留在這裡的歷史印痕,向世人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

飽經歷史滄桑的阿克蘇,如今卻是人文厚重的現代城市

阿克蘇的前世

阿克蘇,在古代歷史中屬於默默無聞,在先秦時期眾多的“城郭諸國”中找不到它的蹤影,就是在漢唐時期的軍事重鎮裡也尋覓不到它的名字。阿克蘇地名出現於文獻中較晚,建城的時間也是比較晚的。

由於阿克蘇是區域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兩三個世紀的發展,它很快就超越了庫車,一躍成為晚清後南疆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居絲綢之路中道上的城郭之首。

阿克蘇是清代城名,今阿克蘇地區及地區首府市名。漢代為姑墨城郭國屬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商埠。清乾隆年間,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將原來的溫宿地名定為阿克蘇,並築城為阿克蘇辦事大臣治所。阿古柏之亂時,阿克蘇淪陷外寇之手多年,各地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百業凋零,再也看不見昔日繁榮景象。

戰後的社會經濟亟需恢復發展,史料記載:“初,設善後局,除城郭工程浩大,尚未興築外,所有衙署監倉隨時興修。萬壽宮、文武廟、龍王廟、城隍廟,社稷神袛壇、昭忠祠均在東街……”從此就拉開阿克蘇城建設序幕。

飽經歷史滄桑的阿克蘇,如今卻是人文厚重的現代城市

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在此設參贊大臣,冠以阿克蘇。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置阿克蘇分巡兵備道和溫宿直隸州,均以此城為治所。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清政府設阿克蘇道。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在老城附近築新城,亦稱漢城,舊城則稱為回城(後為民國時期溫宿縣城),阿克蘇道署和溫宿直隸州署則移駐阿克蘇新城。

同年,清政府又設置溫宿縣,隸溫宿府,以阿克蘇舊城為治所。清政府廢除軍府制和伯克制,在行省下實行與內地相同的府縣制,削弱伊犁將軍的權限,加快與內地一體化進程。其後數十年間,“生齒日眾,邊境安謐,歲事屢豐,關內漢、回攜眷來新就食、承墾、傭工、經商者絡繹不絕,土地開闢,戶口日繁”,阿克蘇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民國時期,阿克蘇依舊獲得了不錯的發展空間。民國2年(1913年)4月,溫宿本府改為阿克蘇縣,屬阿克蘇道。民國17年(1928年),阿克蘇道改為阿克蘇行政區後,地區(專區)及地區駐地均冠以“阿克蘇”地名。

阿克蘇老城建於乾隆年間,城垣周長大約467米,闢有東、西、南三門,道光年間重建;新城為光緒年間所建,城垣周長大約3327米,闢有東、西、南、北四門,距城牆根約100步築有環城土牆,其外圍挖有濠溝兼護城河。

飽經歷史滄桑的阿克蘇,如今卻是人文厚重的現代城市

阿克蘇不僅是南疆東北部地區的政治中心,也是阿克蘇河流域的重要商業城市,商人云集。老城的居民以維族為主,也有漢人,晚清以後,開始有沙俄(蘇聯)人來此居住經商。民國時期,商業店鋪主要集中在南關、北關一帶,漢族商號有四十多戶,維族商號有一百多戶,另有蘇聯商人所開商店三百多間。

阿克蘇新城內以漢族商人為多,北關則以維族商人為多,是阿克蘇河流域農牧產品的集散市場,本地所產大米、小麥、雜糧及畜產品多在阿克蘇新城市場交易。民國年間,蘇聯的經濟勢力延伸至南疆,阿克蘇為其重要的物流週轉中心。

1940年代初,阿克蘇新城有四十多家蘇聯商號,這些商號主要收購南疆東北部地區的土特產品,然後轉運回國,並運來蘇聯的機器製品進行銷售。隨著近百年來的發展,阿克蘇的經濟逐步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阿克蘇也是南疆重要的手工業中心,晚清民國時期其城區的手工業較盛,尤其是玉器加工業和馬鞍行業較發達,其產品為阿克蘇名特產品,聞名遐邇。由於阿克蘇城市的政治和經濟功能不斷強化,城市人口規模也不斷擴大,直到1940年初城市居民達四千多戶、兩萬多人,成為南疆東北部地區城市規模較大城市。

飽經歷史滄桑的阿克蘇,如今卻是人文厚重的現代城市

阿克蘇的今生

近十多年來,阿克蘇因援疆工作開展,上海、河南、浙江等省市大力援助,再加上阿克蘇的紅富士、紅棗、核桃、大米等馳名疆內外,讓這個塞外江南地域的名字,響徹了整個中國大地。

5月1日,當再次踏上阿克蘇這片熱土時,我們發現阿克蘇這座新興城市日新月異,變化最大的就是多浪河,正因為有了這條賴以生存的河流,才繁衍了阿克蘇這座城的存在。如果說阿克蘇河是阿克蘇地域的母親河,那麼多浪河就是阿克蘇城區及周邊居民的主動脈。

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說,解放後的阿克蘇市,在市中心大十字周圍,當時還有清代城牆和建築,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那些古建築被推倒,然後就是高樓大廈的崛起,徹底掩埋了歷史殘留的痕跡。一座現代化的城市,聳立在阿克蘇故城之上,雖然它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但如今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飽經歷史滄桑的阿克蘇,如今卻是人文厚重的現代城市

在城市建設上,阿克蘇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十五項國家級榮譽稱號;按照城市規劃建設,城區棚戶區改造基本完成,以大十字為中心,逐步向東、南、北區域發展,環城路建設已見成效,並在南面規劃了工業經濟發展區,基本實現了城區有公園、遊園、綠地宜居環境。

在人文景觀建設上,以多浪河沿線區域,重點打造城市人文景觀。多浪河原名叫多浪渠,是一條古老的人工開挖河流,從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開始,利用溫宿庫瑪拉克河多浪渠引水樞紐引水。如今沿河打造了多浪河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設,並融入了龜茲和多浪兩大文化元素,使之成為引人矚目的人文景觀遊覽勝地。

在文化建設上,阿克蘇重點打造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兩大文化品牌,成立了姑墨書院、塔里木書畫院等,推出了文學、繪畫、書法、樂器、舞蹈、攝影等文藝精品,湧現出了一大批文藝創作人才,繼承和繁榮了文化事業。

飽經歷史滄桑的阿克蘇,如今卻是人文厚重的現代城市

阿克蘇的未來

隨著“一帶一路”和自治區旅遊經濟的發展,作為絲綢之路中道上的重要節點地域,阿克蘇地區以東西和“兩市”為核心發展區域,重點打造文化和旅遊產業,並以厚重的歷史文化為載體,積極帶動旅遊業持續發展,以旅遊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繁榮,再現古絲綢之路繁華景象。

阿克蘇市及地區成立文旅集團,突出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在城區建設了文旅夜市、網紅打卡地等,在城區周邊推出生態遊、農家遊等,在境內推出民俗遊、歷史古蹟遊、天山牧場遊等,雖然這些都剛剛起步,但未來前景廣闊,不久的將來,阿克蘇將會成為南疆具有極具發展潛力的重要城市之一。

如今,走在阿克蘇市城區街道上,昔日的朝陽街、636、塔北路、文化路等棚戶區已不見蹤影,隨之代替的是高樓大廈,還有城區偌大墓地,變成了美麗的幸福花園,寬闊的馬路和城市綠化,呈現出這座城市的發展前景。

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一座城,一條河,改變了城市昔日的容顏,也賦予了這座城市的歷史發展使命和方向,未來的阿克蘇,必定是絲綢之路上一顆耀眼的塞外江南之星,也必將會重現歷史與時代盛世的輝煌。

飽經歷史滄桑的阿克蘇,如今卻是人文厚重的現代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