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雷擊營卒

喜歡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和袁枚的子不語的朋友,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白話閱微草堂筆記。

乾隆三年二月的一天,軍營裡的一個士兵被雷擊死了。

這個士兵生前並無劣跡,知曉他被雷擊致死的事情之後,周圍的人,對此事都感到很奇怪。

有一個和他在一個軍營當兵的老卒知曉他的過去,就把他以前的事情告訴了眾人:

他早已改邪歸正了,但是二十年前,做了一件惡事,因為我和他一起值班,所以知曉這件事情。

當年某位將軍在皋亭山下打獵,他負責在路邊搭設帳篷了。

日暮時分,有一個小尼姑路過帳篷,他見四周無人,就把小尼姑拉入帳篷裡,強行姦淫。

小尼姑一再反抗,最終褲子都沒來得及穿,匆匆忙忙地逃走了。

他未得手,心有不甘,在小尼姑身後追了半里路,沒想到小尼姑躲進了一戶農家,他只能悻悻而返。

小尼姑躲進的這戶農家,只有女主人和她兒子兩個人在家,女主人是個少婦,男主人外出給人做傭工去了,還沒回來。

女主人看見小尼姑闖入自己家中,就想趕她出去。

小尼姑把有人要強姦自己的事情告訴了她,並哀求在她家借宿一晚。

女主人可憐小尼姑,就准許她在自己家過夜,並把自己的一條褲子借給了小尼姑。

小尼姑許諾,三天之後會回來歸還褲子,第二天天還不亮小尼姑就離開了。

第二天,這戶農家的男主人回來了,他脫下自己的髒衣服,讓女主人給自己找來乾淨的衣服。

女主人打開箱子找了半天,找不到丈夫的褲子,而自己的褲子卻還在,這才明白過來,昨天因為自己的倉促,錯把丈夫的褲子借給了尼姑。

女主人正在自責,還沒來得及把前因告訴丈夫,小男孩在旁邊多嘴告訴男主人道:“你的褲子,被昨天晚上來的和尚給穿走了。”

男主人心中起疑,就拉過兒子,仔細詢問。

兒子就把昨天晚上和尚怎樣哀求女主人,又是怎樣借走的褲子,以及天不亮就離開的事情對男主人詳細講述了一遍。

雖然女主人在旁邊極力解釋,昨天在家過夜的是一個小尼姑而不是和尚,但是丈夫根本不信。

丈夫先是汙言碎語地辱罵她,接著開始毒打她,打完之後,又跑去街坊四鄰那裡去求證昨晚在他家過夜的究竟是和尚還是尼姑。

街坊四鄰都以天色已晚為由相互推脫,說對昨晚的事情,毫不知情。

女主人感覺自己太冤枉了,一時想不開,竟懸樑自盡了。

第二天一大早,男主人打開院門,看到小尼姑站在門外,手裡拿著自己的褲子,前來歸還,還提了一隻籃子,裝了很多水果和糕點,向自己致謝。

兒子指著小尼姑對男主人說道:“這就是前天晚上在咱家借宿的那個和尚。

男主人聽了兒子的話,悔恨交加,拉過兒子,讓他跪在女主人的棺材前面,就是一頓毒打,活活把兒子給打死了,隨即男主人也上吊自殺了。

男主人一家三口,都喪命身亡,街坊四鄰沒人去報案,怕一旦經官會連累到自己,就寥寥草草地幫忙把這一家三口匆匆下葬了事。

事發第二年的冬天,將軍又去皋亭山打獵,當地百姓,有人對他說了男主人家的事。

我心裡明白是他乾的,但事情已經平息,就沒對任何人提起過。

我私下裡找他談過這件事,他當時也挺害怕的。

那次談話之後,他就多行善事,希望能彌補自己的罪過。

但沒料到自己居然會被天雷擊殺,可見他的罪孽深重,不可饒恕。

乾隆三年二月間,雷震死一營卒。卒素無惡跡,人鹹怪之。有同營老卒告於眾曰:“某①頃已改行為善,二十年前披甲時曾有一事,我因同為班卒,稔知之。某將軍獵②皋亭山下,某立帳房於路旁。薄暮,有小尼過帳外。見前後無人,拉入行奸。尼再四抵攔,遺其褲而逸。某追半里許,尼避入一田家,某悵悵而返。尼所避之家僅一少一婦 ,一小兒,其夫外出傭工。見尼入,,拒之。尼語之故,哀求假宿。婦憐而許之,藉以己褲。尼約以“三日後,當來歸還”,未明即去。夫歸,脫垢衣欲換。婦啟篋,求之不得,而己褲故在,因悟前倉卒中誤以夫褲借去。方自咎未言,而小兒在旁曰:“昨夜和尚來穿去耳。”夫疑之,細叩蹤跡。兒具告:和尚夜來哀求阿孃,如何留宿,如何借褲,如何帶黑出門。婦力辯是尼非僧,夫不信,始以詈罵,繼加③捶楚。遍告鄰佑。鄰佑以事在昏夜,各推不知。婦不勝其冤,竟縊死。次早,其夫啟門,見女尼持褲來還,並籃貯糕餌為謝。其子指以告父曰:“此即前夜借宿之和尚也。”夫悔,痛杖其子,斃於婦柩前,己亦自縊。鄰里以經官不無多累,相與④殯殮,寢其事。
次冬,將軍又獵其地。土人有言之者,餘雖心識為某卒,而事既寢息,遂不復言。曾密語某,某亦心動,自是改行為善,冀以蓋愆,而不虞天誅之必不可⑤逭也。
① 頃:往昔。
② 皋亭山:皋亭山位於杭州城東北部,東西9公里,南北2.5公里。自西往東依次為:半山、黃鶴山、元寶山、皋亭山、桐扣山、佛日山等,其中皋亭山為最高峰,海拔361.1米,諸峰統稱為皋亭山。
③ 捶楚:杖擊;鞭打。亦為古代刑罰之一。
④ 殯殮:入殮和待葬。
 《後漢書.卷六三.杜喬傳》:「成禮殯殮,送喬喪還家,葬送行服,隱匿不仕。」
 《初刻拍案驚奇.卷九》:「未及殯殮,只聽得一聲雷響,不見了屍首,至今無尋處。」
⑤ 逭:huàn。逃避。
 逭,逃也。——《說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