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承上啟下奠定西晉基業,冷酷殘虐亡命淮南叛亂

司馬師 (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的奠基人之一,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的長子,晉文帝司馬昭的同母兄,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

因為司馬昭的名聲遠揚,路人皆知,我們無疑對他的哥哥司馬師存在一定的忽略。縱觀司馬師一生,為西晉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冷酷殘虐程度也是駭人驚聞,自身遭遇劇痛而亡的結局也是令人感嘆。我們來梳理下司馬師短暫而在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生歷程!

司馬師:承上啟下奠定西晉基業,冷酷殘虐亡命淮南叛亂

司馬師

青年放蕩慘遭打壓,痛改前非深自砥礪

司馬師青少年時期,“雅有風采,沉毅有大略”,沉著堅強,雄才大略,早年與夏侯玄、何晏齊名。素能評鑑人的何晏高度評價司馬師:

“看問題深刻,能通達天下哲理的,數夏侯玄;看問題細緻,能處理好天下事務的,數司馬師。”司馬師與夏侯玄、何晏等四聰、八達為骨幹的一群官宦子弟經常出遊,時常喝酒聚會,相互吟詩唱和,引起了魏明帝曹睿的反感與警惕,“太和浮華案”由此發生,魏明帝免除了這些官宦子弟的官職。司馬師,時年二十五歲。

司馬師由此改弦更張,痛改前非。胸有大略的司馬師雖然得到魏明帝曹睿網開一面擔任了“世子師”一類的職務,但更多的是潛心讀書和思考問題。

為什麼魏明帝曹睿自己奢華無度,卻要青年謙沖平儉?

為什麼其他官宦子弟之後風波過後仍然高居要職,自己卻掛個閒職?

為什麼父親司馬懿力抗西蜀,卻始終遭受猜忌?

司馬師在苦讀與思考中完成了性格的蛻變。

高平陵之變立有大功,力助司馬懿獨掌大權

司馬師:承上啟下奠定西晉基業,冷酷殘虐亡命淮南叛亂

司馬懿

魏明帝曹睿去世後,司馬懿和宗室曹爽兩人同為託孤大臣。司馬師憑藉父親司馬懿的關係當上了一個“散騎常侍”的閒職。曹爽利用自己的宗室身份肆意打壓司馬懿,把司馬懿的職位明升暗降為沒有實權的“太傅”。司馬懿開始度過了“韜光養晦”的十年時間,司馬師也一直不溫不火的擔任閒職,默默無聞。正始初年,曹爽為了在司馬懿的陣營中打入一名“楔子”——將夏侯玄安置到司馬懿的軍事人脈大本營“徵西軍區”為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軍事,而把中護軍之位妥協給了司馬師,同時為了壓制司馬師,又任命了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曹爽政治集團於是完全掌握宮中禁軍。

司馬師在這個中戶軍的重要職位上做了十年,雖然被曹羲和曹訓架空了兵權,但是司馬師充分利用了選舉武官的重大權力,改變了以前武官選拔時收受賄賂的壞習慣,選拔武官時公正公平,唯才是舉,唯賢是用,藉此收攬軍中那些有才能但是無錢無勢的軍士的人心,培養自己的親信力量,特別是提拔了以實幹堪用的名義說服了為司馬懿所不滿的出身低微、好色德淺的石苞(石苞為西晉開國功臣)。此外,在這十年內,司馬師在京城秘密地招募和訓練了三千死士。

權力被架空的司馬懿無法參與政令決策,於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借妻子張春華病逝、自己生病的理由辭職以迴避曹爽。次年,曹爽的心腹李勝到荊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馬懿辭行藉以觀察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更在他面前裝出重病的樣子,因此令曹爽對他更為鬆懈。正始十年(249年),曹爽終於放棄了對一直裝病、沒有實權的司馬懿的警惕。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隨同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司馬懿趕緊抓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機會,即刻起兵。司馬懿以與曹爽關係不好、被曹爽遷於永寧宮的郭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司馬懿親率兵馬佔據了武庫,從而搶獲己方兵士的武器,同時杜絕了曹爽陣營兵士獲得武器的可能性;司馬師與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帥兵屯守司馬門,隔離了曹爽集團與宮廷的交往;司馬昭率軍通過司馬門後進宮護衛兩宮,從而控制太后及內宮。而對其他相對次要的軍事要地,司馬懿命令被曹爽排擠、沒有實權但又德高望重的曹魏高官司徒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職事,佔據曹爽營地;太僕王觀代理中領軍職事,佔據曹羲營地。司馬懿與高柔、王觀等人因為沒有實權,沒有多少兵力,司馬師擔任的中戶軍一職以及陰養的3000死士發揮了關鍵作用。司馬師一直參與司馬懿的計劃,在司馬懿看準時機、告知司馬師準備起兵的消息後,立刻讓平時散落在民間的三千死士第二天統一集合,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第二天凌晨悄無聲息地準時集合,大隊人馬沒有驚動到任何人,接著在司馬懿的調度下去了各個要地,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了司馬懿的高度讚揚“此子竟可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聽說了舉兵起事的消息後,司馬師大被高眠,司馬昭內心不安、輾轉反側!高平陵之變,以曹爽的投降被殺、司馬氏的勝利結束。

通過“高平陵之變”,以司馬懿為首的集團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所牽連者達五千餘人,曹氏宗親朝中勢力連根拔除。

四月後,魏帝改元嘉平。司馬懿獲得了實權。其中司馬師居功至偉,表現絕佳。

建立專屬核心班底,完成曹魏權力過渡

雖然司馬懿利用曹爽大肆排斥曹魏老臣、觸動曹魏老臣的利益、不得人心的形勢,獲得了曹魏高官的支持,鋌而走險,擊潰了懦弱無能的曹爽集團,一舉控制了曹魏政權,但這些曹魏老臣心中還是忠於曹魏的,讓這些曹魏勳貴老臣支持曹魏轉化到支持司馬家族是不太可能的。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三年(251年)後去世,完成權力從曹魏到司馬氏的過度,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就交到了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的司馬師手中。

雖然遵循著“伊尹既卒,伊陟嗣事”的名號,司馬師接替了司馬懿擔任要職,但威望、功績不足的印象讓司馬師難以服眾。司馬師亟需通過對外戰爭、立功疆場的方式來樹立威信、鞏固自己的地位。恰逢東吳諸葛恪在邊境鑄新城挑釁,司馬師提議攻吳,雖然遭到了首席幕僚傅嘏的異議,但是司馬師還是一意孤行,討伐東吳。司馬師採用諸葛誕的軍事策略,以諸葛誕、胡遵等率兵7萬攻打東關,王旭攻打南郡,毋丘儉向武昌牽制吳軍,但最終此次“東關戰役”以失敗告終。戰役失敗後,朝野震動,朝臣眾議要把諸葛誕等參戰的武將下貶職位,司馬師大包大攬,一力承擔戰敗責任,並說到:“我不聽公休(諸葛誕字)。我過也,諸將何罪?”為了體現公平無私,將身為監軍的司馬昭削弱了封號,其他武將都沒有過大的懲罰,只是將防區對調而已。司馬師及時採用懷柔政策,讓司馬昭做了替罪羊,安撫眾將。但司馬師表面寬容眾將,包攬罪責,卻時刻警惕著朝臣當中的以失敗為藉口、動搖司馬師執政地位的非議和動作。東關之敗成為了司馬師諱莫如深、骨鯁在喉、芒刺在背的話題。

一直在舔舐傷口、心絃緊繃的司馬師終於等到了一雪前恥的機會。東吳諸葛恪在東關戰役取勝後,驕傲自滿,給司馬師封上了“幼弱”的標籤,聯合蜀國共同攻打魏國,司馬師面臨執政以來最嚴峻的政治形勢。司馬師接受了傅暇、虞松的建議,任命司馬孚為都督、毋丘儉為大將,採取佔據要塞、堅守陣地的策略,最後在新城大敗貪功冒進的諸葛恪,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雖然戰役慘烈,魏軍死傷甚眾,但諸葛恪回國後被處死,吳國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陷於內亂中,無暇攻魏。司馬師獲得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司馬師開始充分發揮自身的政治才能,加強對內的控制力鞏固自己的威信。

1、 充分保障曹魏老臣的既得利益,不輕易改革以前的制度,為鞏固權力贏得時間。

2、 加強與郭太后的關係。將自己的女兒嫁了郭太后才具平庸的弟弟,通過最簡單實在的姻親關係鞏固同盟關係。

3、 處理內政時,採用鐵腕的手段,整頓綱紀

司馬師執政後,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使其各有職掌,朝野肅然。調整國家軍事部署,以穩定為第一要務。

4、 仿曹操代漢的策略,建立自己的幕僚團隊。

選用的人才有兩方面,一是名士,如名士山濤等,提高自己的名望;二是出身不好、但卻有才能的寒士,如石苞等。司馬師選拔人才的策略,使得曹魏政權可以利用的功臣子弟,權貴子孫源源不斷地投入到了司馬師的隊伍中,削弱了曹魏政權的人才根基;另外一方面司馬師不斷舉薦可靠的人才到了各個重要職務上去,成功地讓自己的幕僚取代了曹魏政權的日常運作。

廢后廢帝出手狠毒,政治權謀冷酷殘虐

司馬師:承上啟下奠定西晉基業,冷酷殘虐亡命淮南叛亂

司馬師

司馬師的高壓的政治統治與獨斷朝綱的行為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支持曹魏政權人士的反彈。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司馬師曾經的好友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欲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可惜計劃洩露,三人被司馬師誅殺,夷滅三族,廢張皇后,魏國一時陷於腥風血雨之中。其中尤其體現司馬師冷酷殘虐的,李豐直接被司馬師用刀把上的鐵環敲死。

同年9月,司馬師對曹芳有所猜疑,廢曹芳為齊王,司馬師本打算立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要求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在郭太后的堅持下,司馬師作出妥協,於是派使者迎立曹髦到洛陽登基,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繼續掌握大權。

此次政變,是曹魏政權的支持人士的最後一次反撲,司馬師通過這次機會徹底打擊了異己分子,經過這次嚴酷的清洗,司馬師對朝廷政權的控制已經更為穩固。

為平淮南抱病出徵,遭遇驚嚇病重身亡

司馬師廢帝廢后的行為,引起了司馬氏勢力一直進入不了的淮南軍區將領的反彈。正元二年正月,曹爽餘部、揚州刺史文欽,與李豐夏侯玄的生死之交、鎮東大將軍毋丘儉矯稱受太后詔書討伐司馬師,聯合起兵壽春(今安徽壽縣)二將率軍六萬渡淮水,兵逼洛陽,討伐司馬氏。

淮南地區,是司馬家族勢力鞭長莫及之地,作為與東吳對峙的前線軍事重鎮,一直由忠於曹魏政權的軍事勢力把控,曾經就發生過誅殺司馬氏的叛亂。

淮南初叛,由魏太尉兼徵東大將軍王凌(王允侄子)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主謀,二人策劃誅殺司馬氏,立楚王曹彪為帝。令狐愚於嘉平元年十一月暴卒後,此事流產;嘉平三年密謀敗露,王凌與曹爽如出一轍,輕信了司馬懿投降即免死的詭計,被誘捕後自殺,淮南初叛尚未發兵即告失敗。

正元元年(254),司馬師誅殺魏主曹芳的心腹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國丈張緝三族,廢皇后張氏,最後悍然將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的廢立行為,成為淮南二叛爆發的導火索。由此發生了毋丘儉、文欽父子的叛亂。

聽到軍情後,司馬師召開緊急廷議,朝中幕僚們敵把敵軍的優劣勢分析的頭頭是道:主帥毌丘儉善謀但無斷,文欽有勇而無謀;淮南的軍隊是被毌丘儉等人脅迫在一起的,軍心不穩,大軍一到自然潰逃。

司馬師聽取了幕僚的建議,針對淮南軍士的父母妻子迅速派兵看管,動搖淮南軍士的軍心。但在誰擔任主帥的問題上,司馬師猶豫不決。當時司馬師剛剛割掉困擾自己多年的目瘤(現代醫學叫做眼眶良性腫瘤),病創甚重,但並不致命,他需要的是靜養和休息。群臣都認為大將軍不須親自出動,由太尉司馬孚統兵即可搞定叛軍;唯獨王肅、傅嘏、鍾會三人力反眾論,堅持勸司馬師親自帶兵迎敵,軍士才能一般的司馬師為了證明自己的軍事素養,以及鑑於淮南叛亂接連而起、非同小可,司馬師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心腹之患,最後決定親征。

司馬師留弟司馬昭兼中領軍,鎮洛陽監視魏主以及群臣,自統中外諸軍,帶病出徵,並召三方兵向項開進。司馬師吩咐監軍王基帶領前鋒部隊紮在“南頓”,對毌丘儉、文欽對峙,另派諸葛誕帶領豫州軍,進攻壽春;派胡遵帶領青州、徐州軍,斜出譙縣與今日的商丘之間,斷絕毌丘儉、文欽從項縣迴歸壽春的路。司馬師自己親率主力,屯聚在汝陽。另外,司馬師又叫鄧艾帶一萬多名“泰山諸軍”部隊到樂嘉縣,做出不堪一擊的樣子,引誘毌丘儉、文欽出擊。毌丘儉果然吩咐文欽來偷襲鄧艾,想偷襲的文欽想不到司馬師的大軍突然到來,自知不敵,吃驚不小,不知所措。文欽的十八歲的兒子文鴦提議趁魏軍陣腳未定之際劫營。於是父子議定兵分兩路,當夜進行夾擊。文鴦首先趕到戰場,竟帶著幾百人就闖入魏軍的中軍大帳附近,喊殺之聲居然傳到了主帥司馬師耳朵裡。由於文欽迷路,在天明之前都沒能趕來接應,文鴦領兵撤退。經文鴦這麼一鬧,司馬師大受驚嚇,急得那隻病眼都從創口中爆裂出來,為了穩定軍心,不發出痛苦的叫聲,司馬師忍痛鑽進被子,錐心之痛痛的他把被子都給咬破了,病情迅速惡化。劇痛之餘,司馬師遣驍騎800追擊文欽退兵。第二天,司馬師強忍疼痛率軍逼近項城,諸將紛紛請求乘勝速攻毌丘儉。司馬師知毌丘儉軍心不穩。圍而不攻,待其不戰自潰。毌丘儉在部將紛紛投降、軍心大亂情況下,得知文欽已敗,也乘夜逃走。毌丘儉逃至慎縣(今安徽潁上北),被擒殺。文欽退兵到了項城,孤軍無援,知壽春已失,遂奔投吳國。司馬師令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自還師許昌。在曹魏的老家許昌,司馬師痛苦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司馬師的一生,長於政治、短於軍事,執政五年,在父親司馬懿的基礎上,自建幕府,招攬人才,打造了一群聽命於司馬氏的精英團隊;打擊異己,毫不留情,肅清了忠於曹魏的勢力;攻滅淮南,平定叛亂,把司馬氏的勢力填補進最後一個空白之地。司馬氏五年承上啟下的努力,為西晉代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