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學生總是佔第一位的

陳望道(1891-1977),教育家、語言學家,《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者。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和語文研究工作,在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領域有較深造詣,建立了我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主編《辭海》,著有《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標點之革新》等。

1920年早春4月,29歲的青年教員陳望道懷揣著救亡圖強的理想和進步知識分子的邀約,一頭扎進了家鄉義烏分水塘村老宅旁那間破舊的柴房裡,把《共產黨宣言》一字一句變成了方塊字。隨著《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的問世,“共產主義”來到了中國這個東方古國,徹底改變了它的命運。陳望道“手沾墨水口來嘗,信仰味道終覺甜”的佳話至今仍被人們傳頌著。從1919年6月成為浙江一師教員,到1920年9月接受復旦大學中文系教職,後任中文系、新聞系系主任,再到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復旦大學校長,直至1977年10月去世,陳望道一生情繫教苑,從未離開教書育人的崗位。在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問世百年之際,一些鮮為人知的小事,或可從另一側面反映這位偉人“唯教育事業是萬古長青的”終身信念。

1942年起,陳望道開始擔任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併為這個中國連續辦學時間最久的新聞教育機構定下了“好學力行”的系訓和“宣揚真理、改革社會”的辦系方針。然而,與這些同樣在當年學生中流傳的則是系主任上課時退版稅的故事。那是1944年的秋天,新聞系一年級新生入學,陳望道講授修辭學的第一課。他走進教室,打開皮包,隨手抓出一堆鈔票放在講臺上。陳望道首先向新生髮問:“買了《修辭學發凡》的請舉手。”這時,買了書的學生都舉起手來,卻不知老師的用意。緊接著,陳望道微笑地向學生說:“你們買書時,在定價中有一小部分是出版社付給作者的版稅。現在我把版稅退給你們,我不收學生的版稅。請買了書的學生上來領取。”對學生如此“大方”的“闡明修辭學奧蘊一代宗師”,對自己卻十分“吝嗇”。為了踐行他親自提出的系訓,同樣是1944年,陳望道開始募集資金創辦中國高校第一個教學實踐基地暨第一座新聞館。在募款的日子裡為了省時省錢,陳望道中午以燒餅充飢,晚上睡在朋友家爬滿臭蟲的床上。後來因為過度疲勞,他臥病在床一個多月。1945年4月5日,新聞館終於落成,在啟用典禮的合影中,陳望道顴骨突出,精神頹萎,原來竟是因為這場病,數顆牙齒脫落,可見他為此事耗盡心血。

車水馬龍的國權路和國順路如今是往來上海市區主幹道,也是通往復旦大學邯鄲校區的兩條必經之路。60餘年間,幾乎無人會想到,人們早已熟悉的兩條單行道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上海地方黨組織首任書記陳望道有關。新中國成立初期,復旦大學的大部分女生住在學校內的宿舍,男生則相當一部分住在學校的南面,也就是今天覆旦附中附近。這批學生每天要從南邊走到學校上課,上完課還要回去吃飯,“是非常吃力的”。當時的邯鄲路,市政府把它作為通往五角場的主要公路予以加寬,大卡車都可以通行,這樣對學生過馬路的安全就構成了威脅。對此,常常關注學生生活的校長陳望道非常不放心,一直想把學生全部轉移到學校裡面來住,但盤算再三,即便解決了學生的住宿,教職工的宿舍還只能在學校的南面,他非常擔心,一再想辦法。後來國權路也加寬了,也可以通大卡車,他更加擔心師生的安全問題。於是,陳望道親自跑去跟市城建部門獻策:國權路改為從北向南走,而另一條相鄰的國順路則從南向北走,這樣由於單向控制,兩條馬路的來往車輛都少了一半,通過這個措施,一下子就減輕了來往車輛對學生安全造成的威脅,而這兩條道路的通行規則一直延續至今。今天的國權路和國順路之間,都是大學的教學區和教職工宿舍,卻在樓宇間多出一條“斷頭”的國年路——修得整齊平坦,與其他市區道路無異,往來圖書館、文科大樓和教職工宿舍的師生騎行走路因此便捷安全。然而,在1965年這條道路僅僅是一條學校內部的煤渣路,泥濘不堪。陳望道見師生來來往往,步履蹣跚、擁擠不便,便親自找到時任上海市城建局局長徐怡芳。經過多次爭取,市裡最終同意將這條道路修齊整,保障了師生通行。

1965年陳望道因公前往青島開會,盛讚青島綠化環境之美:到處可見紫薇夾道,因花開百日一串串呈嫩紫色,對各種粉塵還有較強的吸附作用,市民稱之為百日紅。陳望道對此樹心生愛意,想讓它美化復旦大學的校園,便自費訂購200餘株贈送給學校,並親自指揮,分植於教工第九宿舍(九舍)及國年路兩側,直達校園正門前。經年開花爛漫,空氣清朗,這段路被師生譽為“紫薇徑”。可惜的是,“文革”中一株株紫薇樹被砍伐殆盡,僅遺漏九舍內兩株。50餘年來,兩棵倖存的“姐妹樹”不誤花期,到時盛開,但知其來歷者甚少,故而謂之“掌故花”。

一把零錢、一座報館、三條道路、一徑紫薇……這些比起“傳佈共產黨宣言千秋巨筆”或許微不足道。然而,正是這樣一位被家人譽為“熱水瓶”性格(意為“外冷內熱”)的師者,在他逝世40多年後,仍受到師生髮自內心的愛戴——因為在他的觀念中,學生總是佔第一位的。

(作者系復旦大學黨委黨校辦公室主任兼組織部副部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29日第1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