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再去插箭嶺?

何時再去插箭嶺?

李茂林

很少參加團隊旅遊,為的是少受羈絆,自由自在。如今漸老,稍遠外出,似乎也只好跟隨團隊出行了。8月15日隨京城閒人、英子等中老年純玩群赴河北白石山遊,是日早七點半出發,中途在西陵一個活動點——那裡原來是林場——拍照午餐。下午三點左右便至淶源插箭嶺長城。歸來後,查閱資料,雖收穫不少,但遺憾頗多。

《方輿紀要》卷四十四載:廣昌縣插箭嶺“相傳宋將楊彥郎曾插箭其上,亦曰插箭峪。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蒙古俺答犯大同,趣紫荊關,攻插箭、浮圖等峪,即此”,清設守備駐此。又有傳說楊六郎曾在此插箭出水故名——邯鄲市叢臺區趙苑內也有插箭嶺之名,此插箭嶺非彼插箭嶺也。歷史上楊六郎是否真的在此鎮守,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宋史》有傳,附楊業下: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自幼隨父親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時年二十九歲的延昭為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鬥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應州、朔州、遂城是楊延昭活動的區域,武遂城(徐水)至今有楊延昭遺蹟,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延昭本為楊業長子,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其剋星,於是就把楊延昭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民間也以楊六郎稱呼之。

何時再去插箭嶺?

插箭嶺長城

何時再去插箭嶺?

疑為長城水關

但是,楊六郎是否真的就和插箭嶺長城有關係,恐怕其中就有很多牽強附會成分了。史載淶源插箭嶺長城,最早人們都稱為“搭箭嶺”長城,修建於明萬曆年間,屬內長城,從八達嶺向西南到淶源,再延伸進入山西,全長190多公里。其中有關城1座,敵樓61座,站臺12座,烽火臺5座,馬面牆5座。插箭嶺關城位於縣城西南15公里,創建於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七年(1528年)建城,城堡呈圓形,北門城樓稱玉皇閣,門匾題“重關”,南門城樓稱文昌閣(現僅存城牆遺址),南、北兩座重門皆條石砌成。插箭嶺長城距離白石山不遠,城牆基本上就地取材。這與北京等地的青磚長城,截然不同,這也形成了插箭嶺長城的獨特之處—石頭長城。古人云,長城關隘,能通車為“關”,不能通車為“口”,插箭嶺稱“關”,可見當年這裡還是屬於比較重要且繁忙的交通要道。

何時再去插箭嶺?

楊六郎

何時再去插箭嶺?

《四鎮三關志》

插箭嶺關,為倒馬關北之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不僅反映在宋遼對峙,隨後在蒙金交戰中,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在進攻中,也採取迂迴包圍的戰法,蒙古軍第二次進攻中都時,居庸關有金軍重兵把守,且依恃天險,設置障礙,蒙古軍不能直攻。於是由一條小路迂迴到河北西側,在易縣紫荊關,在五回嶺大敗金軍,遂克涿、易二州。金軍獻居庸關北口,於是蒙古軍南北夾擊,奪南口。至明朝,插箭嶺作為軍事要塞,其地位和作用絲毫沒有減弱。明朝時併為“畿輔內關邊”。明朝進士周宏祖說:通論四關之險,龍泉為上,倒馬次之,紫荊、故關又次之;通論四關之勢,則紫荊為急,倒馬次之,龍泉、故關又次之。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插箭嶺堡城建成。一座城堡在整個插箭嶺防線未免勢單力孤,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蒙古人俺答取萬全,下蔚縣,走飛狐陘,過插箭嶺,殺入順平境。京師震動。俺答要求互市,明朝不答應。不答應俺答就屢屢發動攻擊。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秋,俺答打到通州,逼近京師,第二年春天,明朝終於答應蒙古人的要求,在宣大開放馬市。互市時,戰爭亦時續時斷。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俺答入大同,欲徑取紫荊關。剛到插箭嶺和浮圖峪,即遇明軍阻擊,不得不敗退回草原。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明朝賜封俺答順義王,插箭嶺開始進入緊張的建設,至萬曆二年即公元1574年,三年間插箭嶺地區相繼建造一百一十六座附牆敵臺、五十一座空心敵臺和一千三百六十三丈邊牆。“三鎮邊牆,亙連一道,其居然而內部者,城堡也”,包括插箭嶺在內的諸多軍事設施在這一時期得到恢復和完善。“量其地勢,因其形便築為墩臺,就其空隙之地,接連以為邊牆,就於其中擇一要地設有關鎮,屯軍守備”,據說當年兩千多名士兵駐守插箭嶺,這些士兵的任務除保護插箭嶺不再落入蒙古人之手,還守衛著插箭嶺附近的牛班溝、東窯峪、中窯峪、西窯峪、黑石溝、石城庵、白道庵、跌馬崖、虎伏溝等大大小小十多個隘口。(見劉學斤《插箭嶺長城記》)

何時再去插箭嶺?

石山石城

何時再去插箭嶺?

大石壘砌長城外牆

清時,雖提倡“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五十二),但對邊障防務仍很重視。其書中引《長安客話》“京東之外鎮,營、薊、遼陽也。京西之外鎮,宣、大、偏頭也。京東之內險,山海也,京西之內險,居庸,白羊,紫荊,倒馬,雁門,寧武,平邢、龍泉也。”插箭嶺長城被稱為“京西之內險”。引:明唐龍《漁石集》則認為“宣府、大同,藩籬也;居庸、紫荊,門戶也;順天、正定、保定等府州縣,堂室也。藩籬密,斯門戶固;門戶固,斯堂室安。”《四鎮三關志》對插箭嶺長城段也有記載。插箭嶺口在淶源西南30裡,東至白石口10裡,西至獨山城40裡,北至浮圖峪20裡。清設守備、把總駐防。淶源有這樣一句老話:“淶源長城有一怪,敵樓修在城牆外”,分析其原因,本人認為此乃由於插箭嶺屬於內關城之故。本人有文,專門寫了易縣以南十八崗,其中就對歷史上河北(冀)西部防衛問題進行了考證。

何時再去插箭嶺?

下有溪流

近代抗日戰爭時期,插箭嶺一帶在地理位置上也頗為突出,這裡是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根據地與日本侵略者對抗的前沿。附近的黃土嶺戰役,狼牙山戰鬥等在歷史上已經是盡人皆知了。1937年秋天,著名抗戰記者沙飛隨八路軍深入敵後,以插箭嶺長城為背景,拍攝了一組經典照片,這組照片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鬥志,其視覺衝擊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亦見而不忘,震撼不已。抗戰詩人錢丹輝寫下著名詩歌《夜別插箭嶺》:“我捨不得離開老媽媽啊/也捨不得離開插箭嶺。/可是衝鋒的號角又在響/看我的戰馬也在仰頭長鳴……”

何時再去插箭嶺?

沙飛鏡頭中的插箭嶺

何時再去插箭嶺?

1939年八路軍插箭嶺戰役

我們所乘大客,走G207國道,先進插箭嶺村,後退出,南行,直接開到長城腳下一處豁口,後來據地圖得知,可能是插箭嶺長城水關所在。這裡,山體白石嶙峋,下有水流,長城至此有豁口,東北而上有敵樓,西向折而北,盡頭有平臺,臺上彷彿有白色石碑一座。感覺到沒有時間到東北峰頂的敵樓,在這裡大家興趣盎然,攀爬拍照。本人拍幾張後,順勢走上西側長城。前有一女士,也同向而行,我們直朝北端小石碑走去。此處長城修建皆大石壘砌,利用山坡,內低外高,最寬不不過丈餘。由於荒廢嚴重,雖在城上,然狹窄處不容雙腳,樹窠雜草,不成蹊徑。稍有不慎,也有跌落之可能。不久那位前行的女士走到小石碑了,我把鏡頭拉近給她留影。之後大聲呼喊,問她:石碑上有無字跡?她回答:啥也沒有。之前,早有人呼喊我們回來,此時大隊人馬都已下山了,只有我們兩人,又聽說前面似石碑的東西啥也沒有,心想下山也罷,我們相伴踏上回程。回家查閱資料,方知那真的是一塊石碑,號稱關公碑,上面刻有“關公夜讀兵書圖”,可能因為鐫刻線條浮淺,沒被我們那女士發現,一處景緻就這樣被錯過了。

何時再去插箭嶺?

關公碑

何時再去插箭嶺?

城上之路

何時再去插箭嶺?

走近石碑的女隊友

何時再去插箭嶺?

真的沒發現關公像嗎?

順路下山,我們最後歸隊,大家在公路邊、插箭嶺村村口,稍事休息,我不禁又舉步進村。不遠處迎面有一戲臺,名“插箭嶺村文化中心”,有對聯“一箭得名,以嶺為界分胡漢;千年有聲,憑臺演史唱古今。”臺左有碑,記戲臺為河北建設集團投資29萬元人民幣建造,時間為2013年11月。沒見到村民,也沒敢往村裡去,出來後匆匆登上車離開插箭嶺村。就這樣又錯過了訪插箭嶺城關的絕好機遇。回來才知道插箭嶺村早在宋代就有了,其村就是古插箭嶺城關所在地,雖毀損嚴重,仍保留有北門和南門。行至村口而未前去觀瞻,不能不說又是一大遺憾。

何時再去插箭嶺?

沒看到的城門

何時再去插箭嶺?

有心人繪製的關城之圖

何時再去插箭嶺?

別人拍攝的碑文

何時再去插箭嶺?

插箭嶺村戲臺

何時再去插箭嶺?

遺憾歸來

對旅遊者而言,遺憾就是念興,何時再去插箭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