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打亂了睡眠節奏怎麼辦?

據國外媒體報道,很多人都發現,自己的睡眠規律在封城期間被打亂了。新冠病毒在社會中四處橫行,引發了全球性的健康焦慮。如果在短短几周以前,這聽上去肯定像電影情節一樣令人難以置信。睡眠對保持身體和精神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此關鍵的身體活動竟會被小小的病毒擾亂至此,頗有幾分諷刺。

  我們需要高質量的睡眠來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大多數人每天需要睡8小時左右,有的長一些,有點短一些。如果哪天晚上沒睡好,我們就會感覺疲憊不堪、暴躁易怒,但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傷害。不過,如果長時間缺乏高質量的睡眠,就會擾亂免疫系統,並對情緒造成顯著影響。而在眼下這段特殊時期,我們本就擔心自己的免疫系統不夠強大,假如再睡不好,難免會更加擔驚受怕。那麼,我們的睡眠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疫情打亂了睡眠節奏怎麼辦?

  壓力是主要原因之一。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無論是失眠、晝夜顛倒、還是睡得晚醒得早(也有可能幾種問題兼有),睡眠障礙都是壓力的表現形式之一。雖然我們安全地待在家裡,但始終處於高度警戒狀態。儘管災難離我們尚有一定距離,但大腦也在忙著讓身體做好準備。

  腎上腺分泌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我們接收到危險信號時,大腦中的情緒處理組織杏仁核就會發出信號,讓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讓身體做好“戰鬥”或“逃跑”的準備,對身體的影響包括心率上升、皮膚蒼白、噁心作嘔、頭痛、肌肉緊張等等。人體大多數細胞中都有皮質醇受體,能夠以不同的方法接收並利用這種激素,並且對它的需求量也會不斷變化。但如果引發壓力的因素持續存在(比如迅速傳播的新冠病毒),壓力得不到釋放,我們就會長時間處於高度警戒狀態,身體和神經的不適感始終無法消退。這種狀態會令人身心俱疲,但可以說在意料之中。

  “在當前這種充滿威脅的情況下,產生各種情緒和身體反應是很正常的。”臨床心理學家露西·約翰斯通(Lucy Johnstone)指出,“如果你感到焦慮不安、心神不定、難以入睡,也完全可以理解。”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會感覺痛苦悽慘,但對許多人而言,“壓力”都將不再是一個寬泛的負面概念,而是會對身體造成全方面的打擊。

  甚至平常擅於應對壓力的人也可能會受到居家隔離的影響,因為出門、運動和社交都受到了限制,而這些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助於應對壓力。有些人平時睡眠規律,可以從半夜一直睡到早上8點,如今卻可能早早睡下、早早醒來。神經科學家、倫敦國王學院睡眠與大腦彈性中心主任伊凡娜·羅森茨威格(Ivana Rosenzweig)指出,這種混亂可能是由“身體內部睡眠節律與明暗節律不同步造成的”。

  羅森茨威格指的是晝夜節律,這是我們體內生物鐘的一項關鍵功能。“正是因為這套系統,我們才能在白天保持相對穩定的警醒狀態,而該系統會受到白天光照的影響。”如果我們居家隔離期間接觸的光照太少,這套系統就可能被擾亂。“有些人平時習慣早睡早起,有些人則是夜貓子。但最近這些人的睡眠時間可能會比平時推遲或提前。”她指出,這是因為我們接收到了更多來自電腦、手機和電視的人造光,因此打亂了自己的睡眠節奏。

  持續的壓力會讓人們在白天昏昏欲睡。如今人們都被困在家中,沙發和毛毯的誘惑只有幾步之遙。然而,白天睡覺、特別是下午睡覺,會對睡眠節律造成嚴重影響。羅森茨威格指出,我們醒著的時間越長,想睡覺的慾望就越濃。如果長時間保持清醒狀態,再加上高水平的大腦活動,體內的腺苷(一種有助於調節睡眠的分子)等副產物的濃度就會不斷累積,使睡眠的慾望進一步加強。

  而在居家隔離期間,白天活動減少、睡眠增加,我們的精力會受到顯著影響。雖然聽上去可能有些違背直覺,但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坐在電視或電腦前)會導致精力下降,因為我們的身體會將這種靜止不動的狀態與睡眠聯繫在一起。此外,葛優躺、玩手機等姿勢都會使脊椎扭曲,周圍的肌肉也會變得更加緊繃。好在這些問題只需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即可緩解。

  人們會因為壓力感到疲憊,覺得需要打會兒盹,結果晚上睡不著。這是個類似於“雞生蛋、蛋生雞”的死循環問題。調整飲食也許能起到一定幫助。雖然我們鼓勵大家多吃能給自己帶來安慰的食物,但食用大量高糖分食品會導致血糖激增,這種精力來得也快、去得也快,反而讓人感覺難受。如今採購不易,但增加蛋白質攝入(比如肉類、海鮮、蛋奶)有助於產生飽腹感,讓我們減少對甜食的渴望,並且在白天始終感覺精力充沛,從而有助於改善我們的睡眠節律。

  睡眠具有“治療”作用,如果睡眠不足,心情也會受到影響。但我們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這種全新的生活節奏。“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的情緒或身體反應‘妖魔化’,”約翰斯通強調,眼下感到焦慮並不意味著自己的精神出了問題,“我個人反而更擔心那些對目前的威脅不為所動的人。”

  “集體創傷”的概念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們對當前壓力的反應。研究顯示,在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後,不僅是直接受災的災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中也會觀察到類似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這段困難時期看似茫茫無期,但大家對此都感同身受,或許也能從中尋求到一些安慰。這種壓力並不抽象,而是極為真實,就像我們天生的適應、抗爭和恢復能力一樣真實。我們現在有這些感受,並不意味著永遠都會有。不過嘛,要戒掉白天打盹的習慣可能還要花上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