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知識產權好故事,做好知識產權文化的傳播者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意見指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的最大激勵。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完善制度、優化機制,12月1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北京市知識產權局以及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在內的近16家重點媒體蒞臨飛天誠信,聽取了飛天誠信副總經理、創始人之一陸舟先生、副總經理吳彼女士的專題彙報。


講知識產權好故事,做好知識產權文化的傳播者

講知識產權好故事,做好知識產權文化的傳播者


飛天知識產權發展小故事


1998年,北京中關村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小平房裡,幾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僅僅幾萬元的啟動資金,一個初創的小公司就此誕生。


時至2019年,歷經21年的發展,飛天誠信一步步走來,完成了從一家小微企業到上市公司的華麗轉變。在這成功的背後,除了有無數的辛酸和淚水,堅持不懈的付出及努力,知識產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場訴訟喚醒意識


2005年,一場不期而至的專利戰向飛天誠信襲來,發起專利訴訟的是一家來自美國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該公司當時正與飛天誠信共同競標美國一上千萬美元的項目,且處於不利地位,眼看訂單要被飛天誠信拿下了,便以侵犯專利權為由將飛天誠信告上了美國法庭。


當時對方在美國擁有十幾件授權專利,而飛天誠信僅在中國獲得一篇發明專利權,在與對方的抗衡中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不利地位。為此,飛天誠信痛下決心,努力加大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投入,強化技術研發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及時將公司的創新成果以知識產權的方式進行保護。


2008年初,經過三年的積累,飛天誠信在全球擁有的專利權數量已經超過對方,雙方也進入到相持階段。2009年,飛天誠信的專利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雙方的專利實力差距也進一步拉大,此時的飛天誠信在與對手的談判中完全佔據主動,顯得遊刃有餘。最終,這場歷時近5年的專利訴訟拉鋸戰以全球和解告終。


飛天誠信深刻認識到:知識產權訴訟好比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必須要面對的,企業應該儘早覺醒,直面危機。


自主創新,知識產權先行


知識產權圈裡有這麼一句話:“只有吃過苦頭或者嘗過甜頭,才會更加重視知識產權”。經過了這場耗時5年的專利戰,飛天誠信不僅讓競爭對手刮目相看,自身實力得到了質的發展,2005年到2014年專利申請量完成了1到1000件的逆襲。更為重要的是,知識產權已完全融入到企業發展的血液中,貫穿於企業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

現在,飛天誠信已對自主研發的產品建立了完整的專利佈局,圍繞核心專利大力挖掘邊緣技術,實時推進邊緣技術的專利申請工作,努力建立技術與知識產權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模式,充分調動企業研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為知識產權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管理創新有良效

提升知識產權質量,特別是發明專利的質量,是所有專利申請人特別重視的方面。在這方面,飛天誠信一直摸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並逐漸形成了屬於飛天誠信的獨有的工作模式。

飛天誠信在日常專利申請過程中,設立嚴格的專利評審制度,每週有固定的專利評審時間和評審團隊。從專利發明點提出伊始,就予以把控,飛天專利申請主旨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基礎。每申請一篇專利之前,專利工程師都要先對相關技術進行檢索,瞭解相關技術的專利公開情況;專利評審組將行業前瞻性、技術準確性、維權易用性納入日常評審內容。

近年來,飛天誠信在國內信息安全領域也勇於擔負起維護信息安全終端類產品良性市場競爭秩序的重任。


多年積累迎碩果


截止目前,飛天誠信共申請專利1700餘件,70%以上為發明專利,先後有1200餘件專利獲得授權,其中大部分為發明專利;海外授權發明專利150餘件。同時,獲得了眾多知識產權榮譽資質。


總而言之,知識產權作為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攻防兼備的威懾力量,也是企業保衛自身核心利益的重要手段。飛天誠信也將一如既往做好創新工作,以及高價值專利的積累和佈局,真正做到“產品未動,知識產權先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