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前言:

  • 如果有加老師微信群的家長,大家會發現在老師的朋友圈發的最多是自己的學生。老師以學生為榮,很少提及自己。
  • 而真正有故事的是這些以學生為榮的老師們,她們從來不願向別人提起自己的故事。她們的故事也只有自己知道,只有星月、晨光知道。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桃李滿天下。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斯大林

這些琅琅上口的詩詞都是讚美老師們的奉獻、無私的精神

這些身邊真實存在的老師們的故事讓我覺得詩歌再怎樣讚美都不為而過。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孩子小升初,到了初中。新的學校,當然也是新的老師。孩子班主任是一位年輕的女老師。

聽孩子說,梁老師剛研究生畢業,還沒結婚。在之後的初中幾年,讓我對老師工作壓力有了更新的認識。

初中早上上課比較早,老師和學生都必須在7.15之前到達學校,開始早讀等。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梁老師帶了孩子們兩年多。一開始教孩子他們班,梁老師沒什麼經驗,所以她很努力,每天都是提前到學校,自己先到課室,這樣學生們就不好意思經常遲到。

除了做班住任,梁老師還教兩個班的英語。所以教學工作也是要緊跟上的,不能有半點落下。

梁老師為了能快速適應環境,適應學生。除了她的教課時間,基本每堂課老師都要來課室後面巡堂,以便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每天會在家長群發佈學生的情況,有哪些同學作業欠交,課堂聽課問題等,每週會在週末對一週學生的在校學生情況和生活情況做彙報以及需要改進的工作。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就這樣一個多學期過去了,梁老師從未缺席過一天,梁老師的瘦小讓孩子們覺得老師就像自己的同學。後來突然聽孩子說,梁老師剛結婚,但同樣沒有請假,照常上課,也沒有請婚假,也沒有耽誤學生的任何一次課。

初中的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偶爾會頂撞老師,聽說梁老師偶爾還被學生氣哭過,但老師從來沒有在家長群裡發過類似的牢騷。

初三上學期老師突然通知說我們班將由新的班主任帶領,老師也沒說具體原因。

兩年多從來沒請過假的梁老師,可以說盡責盡職,學生和家長們都依依不捨。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後來才知道,梁老師自結婚以來兩次懷孕都流產了,醫生給的建議是壓力太大和休息不好。要她多注意。老師還是照常工作,初三上學期老師第三次懷孕,由於前期又出現不穩定的狀況,醫生說建議立即停止工作安心休息,否則第三次還流產將會形成習慣性流產,以後可能都要不了孩子,在家人的極力勸導下,梁老師才申請休假一年。

到孩子們中考時,梁老師也發來好消息,順利當媽媽了。可見當時工作時的梁老師多麼操心。

老師的偉大之處在於她是這個世界上文明的傳播者,“傳業、授道,解惑”,一些老師以這些為己任,終生奉獻自己。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我的隔壁鄰居王阿姨,是位小學語文老師。她已經快56了,早已到退休年齡,但由於她教學水平高,學校又反聘她回學校,她義不容辭。

又繼續教育工作,每天早早的去上班,有時週末還看到學生來她家,免費幫差的學生輔導功課。

她自己的孫子都沒空幫忙照顧。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有時跟王老師聊天,她說自己就是熱愛教育工作,從業30多年,她從未請假一天。如果退休沒上班,她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身體反而不如工作時好,只要走上講臺,她全身精神抖擻。這輩子離不開教育工作。

王老師那種由內而外散發的愛心光芒使得我們這些鄰居都由衷的尊敬和愛戴她。

三寸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樑。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生活中好老師比比皆是,這些老師的平凡而有偉大,讓人心疼的是這位劉老師,她是我的老師。

劉老師因為年輕時學校工作多,就沒考慮要孩子,慢慢的這件事就耽誤了。

後來劉老師乾脆就不打算要自己的孩子,她真的是為家長們分擔了很多。每天早早來到課室給我們帶讀,中午學生在吃午飯時,劉老師就給我們讀各種故事,寓言,文學作品。等孩子們睡午覺時她才去吃午飯。下午放學她都是每天給我們多上一節課,這節課讓孩子們做當天老師佈置的各科作業,有不懂的劉老師幫助我們解答,這樣我們很多同學就能在學校高效率的完成作業。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後來我們畢業再回去找劉老師,這麼多年她還是按照這樣的方式教她的學生。她把畢生的精力都放在教育事業中,她常跟我說她不遺憾,上天沒有給她自己一個孩子,但給了千千萬萬個孩子,她的學生就是她的孩子。

一日為師 ,終身為師,有這樣的老師真是三生有幸。

教師是平凡的,但真正感動人心的是平凡中昇華偉大,平凡中昇華出永恆的愛心。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從身邊這些真人真事的教育工作者的事蹟,我對教育有以下一些新的啟示。

首先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來說:

第一,作為一個父母,應該教育孩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師。

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教育孩子尊重老師就是尊重老師的職業,尊重老師的人格。

在老師的課堂上要懂得尊重老師,上課認真聽講,一定不能做影響老師上課的行為。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課後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尊重老師的教育成果,把老師授教的知識化為自有,這是老師覺得最欣慰的事。

對老師要有禮貌,尊師重道,不能隨意頂撞老師,如果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可以課後找老師商量。

第二,要讓孩子知道老師嚴格要求你是老師對你負責。

古之學者必有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歐陽修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師承擔了責任,在這個學習的階段,老師管教你,是對你一生有益的。

有些學生總認為老師太嚴格,從而認為老師是故意的,然後跟老師作對。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這時家長應該教育孩子,老師嚴格是因為老師在按老師的要求來做,並不會特意針對某個同學。

老師嚴格是因為老師希望她的學生都能學有所長。

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

第三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尊重老師的同時也是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做為一學生,在一個大的集體裡,每個同學都應該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班集體的紀律。

每個人在制度下學習、生活,對每個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自由。

沒有紀律不成方圓,沒有紀律就沒有自由。

遵守學校的各項規定,也是對老師的最大幫助。學生們都能在安靜的、無干擾的環境下學習,老師就能全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

第四,父母要讓孩子喜歡自己的各科老師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每個老師都是喜歡自己的學生,在孩子面前多說老師的好話。

比如開家長會回來要告訴孩子,老師在父母面前肯定了孩子,表揚了孩子,並給出了怎樣的意見。

當一個學生喜歡自己的老師,那她上課肯定是會很認真的去聽這個老師的課,那學好這門課程肯定不問題。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如果學生不喜歡老師,那對老師所上的課肯定有牴觸心理,要學習成績好是可想而之的不可能。

所以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指責老師,以免孩子失去對老師的信任,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其次:從一個家長的角度來說:

記得一位名校校長在家長會上的發言:

最好的教育是家校合一,共同教育,共同合作。

1.家長要相信學校,相信學校所有的決定和決策都是以學生的利益出發。

如果學生因違反而受到懲罰那也是保護絕大部份孩子的做法。

支持學校的各項活動,若學校有要求,家長要可以積極配合和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讓孩子覺得父母都融入進來了,自己也應該更有信心學習才對。家長支持學校,支持老師,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長。

2.家長要相信老師,老師和家長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有些家長總想讓老師對自己的孩子特殊關注,在意老師對自己孩子的態度,其實是沒必要的。

要明白老師要因才施教,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方法,角度不同,自然關注不同。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對老師教育、教學工作無條件的信任,相信孩子在老師的專業素養的教育下能健康成長。

人的信任是相互的,家長無條件信任老師,同樣老師也會信任家長,良性循環,為孩子提供和諧、安定的學習環境,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教育。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3.家長儘量少打擾老師,不要干擾老師的工作。

一個老師面對最少40多個學生家長,如果每個家長都有一點小事就找老師,老師可能忙於這些事情,而教學分心,因為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

所以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不要隨意麻煩老師。孩子如果學習、生活上有問題,老師自然會找家長一起解決。

老師不但要負責教學工作,還有學生的大量學習、生活情況都是需要關注到的,還有備課,批改作業,試卷等等大量的工作,所以家長應該給予理解老師。

結語: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老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赤誠的愛,喚醒了多少迷茫,樹立了多少自信,點燃了多少青春。

“那些從不請假的老師,不是從來不生病”給我對教育的一些新啟示

  • 作為社會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敬畏老師,敬畏教育。教育從娃娃抓起,教育對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才教育是重中之重,讓我們全社會都仰戴教育,仰戴教育工作者。這是我們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撰稿人:依藍夢

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