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就在你身边,你发现了吗?

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其衍生物有约20种,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其中以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动物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肝、肾、肌肉、血、奶及蛋中可测出极微量的毒素。黄曲霉毒素及其产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有些菌株产生不止一种类型的黄曲霉毒素,在黄曲霉中也有不产生任何类型黄曲霉毒素的菌株。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各种植物性与动物性食品也能被污染。

黄曲霉毒素B1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霉变的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通心粉、调味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以热带和亚热带等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受污染最为严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黄曲霉毒素耐热,280℃才可裂解,故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下难以破坏。

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肾脏、脾脏和肾上腺也会有所分布,一般不会存在于肌肉中。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一次摄入后约1周即经呼吸、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

黄曲霉毒素B1在没有经过代谢活化之前的母体化合物是无致癌性的,因此被称为前致癌物,因为它必须通过体内的生物转化即“代谢激活或生物激活”形成活性中间体才具有致癌性。它在在动物体内经细胞内质网中的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发生脱甲基、羟化及环氧化反应成黄曲霉毒素M1 、黄曲霉毒素M2 、黄曲霉毒素P1 、黄曲霉毒素Q1 、黄曲霉毒素B2α、黄曲霉毒素醇等物质。黄曲霉毒素B1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AFM1)。

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产物,不同动物以牛奶中的AFM1代谢物含量最高。

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就在你身边,你发现了吗?

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就在你身边,你发现了吗?

毒性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要比呕吐毒素的毒性强30倍,比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强20倍。黄曲霉毒素B1的急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慢性毒性可诱发癌变,致癌能力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比二甲基偶氨苯高900倍,人的原发性肝癌也很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

人类:(1)大量摄入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

(2)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

(3)具有致癌性,可导致人类肝癌和食道癌(黄曲霉毒素)。

动物家禽:(1)采食量,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

(2)不孕,流产

(3)肺水肿

(4)疫病易感性增加

猪:(1)采食量,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

(2)不孕流产

(3)肺水肿

(4)疫病易感性增加

奶牛:(1)采食量,产奶量,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

(2)繁殖性能紊乱,胚胎死亡和流产

(3)神经系统紊乱,痉挛和缺乏协调性

(4)疫病易感性增加

防范措施

1、工业饲料要控制好原料,把好饲料关。进厂前要检测B1和水份。饲料原料含水量不超过13%的原则进行控制,对含水量超过标准的应及时干燥后贮存,或者使用防霉剂。饲料的仓库,除了应保持通风、阴凉、干燥外,地面要有木板架撑隔。环境温度高于10℃时,堆放高度不应超过4米。

2、不能使用发霉饲料。四川高温潮湿,本地粮食容易发霉变质,发霉后不能用作饲料。一些养殖户喜欢使用沼渣直接作饲料,而且堆放时间长,容易发霉。饲喂奶牛的特别应当慎重。如果要用,应当当天用完。青贮饲料,特别是玉米青贮饲料开窖后容易产生“二次发酵”产生霉菌毒素,应当特别关注。

3、吸附法吸附霉菌毒素:某些矿物质如活性炭、蒙脱石、硼润土、沸石等都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不易被动物吸收,添加到饲料中可减少畜禽对黄曲霉毒素的摄入。

4、酶解法分解霉菌毒素:饲料级酶制剂,具有专一,高效分解霉菌毒素的一类生物酶,包括:饲用黄曲霉毒素B1分解酶等酶。

5、预防霉变:农作物一经收获,应立即在日光下曝晒或用烘干机烘干,使其迅速干燥。谷物含水量<13%,玉米含水量<12.5>

6、去毒:人工挑选去除霉烂,主要适用于花生;大米可采用碾轧加工和加水搓洗;玉米可用碾磨水浮脱胚的方法,因毒素主要集中在胚部;食用油加盐后经高温,去毒效果满意。其它如紫外线照射、高温处理法、盐炒法都具一定效果。

7、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对不符合卫生法规要求的食物不得出售。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不得>20微克/公斤;大米、其它食用油不得>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

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就在你身边,你发现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