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求賢若渴,為何還是殺掉了才華橫溢的孔融?

曹操重視人才,甚至到了只看才華不看人品的地步。

孔融才華橫溢,幼年那一出讓梨更是讓他流芳百世。曹操,東漢末年人盡皆知的大梟雄,擅長軍事、文學、書法和政治。位極人臣的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先後多次頒佈他親自寫的《求賢令》。他在《短歌行》裡的那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是表達求賢之切的名句。

曹操求賢若渴,為何還是殺掉了才華橫溢的孔融?

曹操求賢,是面向普天之下各類人才的招納,而非只針對某個社會階層。這樣的舉動,一改漢代察舉制重名節的慣例,更進一步地做到了"唯才是舉",且是真正只看重"才幹"而不看出身門第和品性。

然而無論標準如何,曹操求賢,最基本的一條標準還是曹操和這人才合得來,這人才願意為他效力。而顯然,孔融是不符合這一條基本標準的。

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的父親孔宙原為太山都尉,在孔融十歲那年被調回京,孔融也就跟著去了京城。孔融因為讓梨一事,其高尚的品德為人熟知。不過他作為建安七子之一的才華和他的聰慧,相比之下卻沒那麼有名。

曹操求賢若渴,為何還是殺掉了才華橫溢的孔融?

孔融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機敏。當時河南尹李膺頗有名望,但以簡重自居,只接待當世名人及與其交好家族的後人。然而年幼的孔融對他非常好奇,想要一看究竟,就前去拜訪李膺。

孔融讓門童通報,說和李家交好的家族之後前來拜訪。李膺好奇這個小孩到底在打什麼主意,便讓孔融進門,問他:"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結果孔融回答:"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

孔子和老子有關係,孔融便說自己和李膺有關係,這聽起來充滿童趣的邏輯,恰巧展現了孔融過人的機敏。因而李膺大讚:"高明必為偉器。"

然而像孔融這樣早慧的人,在性格上常常都有著自己的堅持,換句話說,孔融很難因為政局而違背自己的內心。所以當他和曹操有所牽連的時候,就非常直白地表現出了自己對曹操的不滿。

當時袁紹和曹操正得勢,而孔融正在為黃巾軍頭疼。他手下有人建議從袁、曹二人中選擇一人投靠,然而"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甚至怒殺手下。

曹操求賢若渴,為何還是殺掉了才華橫溢的孔融?

其實,孔融並不是針對曹操,而是看不順眼所有意圖推翻漢室而自立的人。不僅袁紹和曹操被孔融拒絕過,劉表、曹丕也曾遭到孔融批評。孔融是個更加傳統的漢室守護者,堅定地維護著漢王朝,因而與日益掌握朝堂的曹操衝突更多。

曹操曾想在民間鬧饑荒,但是軍隊又在快速擴張的時候頒佈禁止釀酒的禁令。然而孔融多次上書和他爭辯,且言辭偏激,非常不敬。孔融還曾多次公開反對曹操"雄詐漸著",違背曹操下達的命令。他還曾搬出古時的"王畿之制",以阻撓朝廷對曹操封賞。

面對孔融的咄咄逼人,曹操也想將他攆出中央。但孔融在民間聲望很高,曹操得不到這位賢才的支持,但是又不能輕易動他,也是十分頭疼。不過曹操不能動手,他手下倒是有人站了出來。

山陽人郗慮因為一點點小罪就上奏彈劾孔融,然而大家對這背後曹操和孔融的衝突心知肚明。念及此,曹操也就大度地又放了孔融一馬,還專程寫信給孔融,表示對他的欣賞和激勵。孔融也作了回信,表示希望兩人的關係能夠緩和。

然而對於曹操而言,孔融這麼個極有才華和名望的人,若是不能為己所用,那將來必成大患。雖然孔融已表示願意和曹操和平相處,也漸漸淡出政壇,但孔融"及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的狀況還是不斷加深了曹操對他的忌憚。

曹操求賢若渴,為何還是殺掉了才華橫溢的孔融?

曹操雖然愛惜人才,但是更中意天下。面對孔融,未雨綢繆顯然比放任更有利於曹家奪天下。所以曹操終究還是指使手下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讓他上奏汙衊孔融。而在這封奏疏中,賓客常來拜訪孔融一事,就被說成了孔融意圖謀反。

曹操喜歡有才之人。孔融是有才之人。所以曹操喜歡孔融?這邏輯看起來沒有大問題,可政壇哪有這麼簡單。從站隊來看,曹操和孔融算是政敵。雖然英雄惜英雄,但還是利益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