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養孩子過程中,言傳與身教,兩者有無重要之分呢?

平凡練家人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當中,言傳和身教是兩種最主要的方式。相對而言,身教要比言傳更重要,原因如下:

第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除了學校裡的老師,孩子與家長待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整天與家長待在一起,所以家長的言行,特別是行動,對孩子有巨大的影響,孩子無形中就會模仿家長的舉動。如果家長的舉動,或者做事的方式文明,那會對孩子起到好的影響作用,如果家長行為舉止不文明,相反也會影響到孩子。

比如,如果家長下班以後躺在沙發上看手機,那麼很難想象孩子能在旁邊認認真真寫作業。有時候家長一個不經意間的動作,就會影響到孩子,對孩子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能有的家長會認為一些很小的細節,無所謂。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比如家長隨地吐痰,隨地亂扔果皮紙屑。那麼孩子肯定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中,養成類似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不講文明,不講禮貌的人。

第二,如果只是注重言傳,不注重身教,那麼家長的言傳會顯得十分空洞,難以使孩子信順。

這裡並不是說言傳不重要,而是說在言傳的同時身教更重要。如果只是口頭上說,而沒有實際行動的指引,孩子就會覺得家長的說教十分空洞,難以信服。

如果家長在行動上做到了,即使口頭上不說孩子也會記在心上。他從家長的行動中可以明顯的認識到和感覺到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可以說道理不言自明。

教育孩子有很深的學問,與言傳相比,身教更重要,事實勝於雄辯!


龍門木魚


我女兒16了,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感受是身教大於言傳。

對孩子來說,忠言逆耳不一定利於行

家長的大道理孩子可能並沒有聽到。

尤其是小學低年級,每個家長應該都碰到過,在孩子玩玩具時,叫孩子幾聲,孩子也沒什麼反應。因為您的聲音並沒有他們玩的玩具更有衝擊力,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的聽覺發育還不健全。科學家實驗證明,視覺和聽覺比起來,視覺是優先級。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個用到這兒也可以說明問題,人類本能更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

大道理孩子理解不了。

父母總是以為自己的苦口婆心能夠喚起孩子的行動,其實你說的那些孩子並沒親自感受,不可能感受到你的道理有用。

我也經歷過對孩子苦口婆心的勸導,想著用自己的生活感悟來喚醒孩子的學習動力。

孩子說,你說的那些我沒有經歷過,並不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聽來的東西不如自己的切身感受更有衝擊力。

所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失敗過,才能體味到痛徹心扉。你自己可能說的痛哭流涕,孩子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沒有經歷的經驗教訓對孩子來說就是白開水,索然無味。

孩子善於模仿。

小孩子善於模仿。他們模仿的,只是周圍人的行為舉止,大人說的道理就是已經背過,也沒有任何意義。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遷,孟母就是深知這個道理,她在給孩子優化周圍環境,減少負面影響。

家長回家忙完以後拿起本書來看,每天堅持,孩子就會好奇,書裡到底有什麼,為什麼爸爸媽媽老看書,孩子可能就自己拿起書來看,尋找書中的秘密。

如果家長回家就看電視玩手機,孩子也會跟著被動看電視玩手機,如果家長沉迷於此。孩子也會對電視手機好奇。

家長如果為人不善,對父母不盡孝,在單位佔小便宜。孩子也會學習,“學習”就是先去學別人,這個別人當然是周圍人的言行舉止和書本視頻裡的別人的間接影響,周圍人的影響是優先級。然後他們自己去練習。有句老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如果家長不孝順,孩子先學習,等到自己去練習的時候,可能就報應到父母身上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孩子也實用,家長自己不喜歡讀書學習。逼著孩子努力讀書學習而自己迷戀手機電視,孩子就會很難接受。

結語:教育孩子要少說多做,我的網名“先正己後教人”就是說的自己首先做好了,才有資格去教育孩子,身教大於言傳。


先正己後教人


身教重要過言傳。家長的行為是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行為的。

言傳是建立在身教的基礎上的,如果家長只說不做,或者自己說的自己都做不到,那這個言傳八成是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