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緬懷“天使”高以翔,教會孩子“善良”有多重要

3天前,高以翔的告別儀式在臺北舉行。

基本不看娛樂新聞的我,卻翻了很多篇關於他的悼念新聞。

留在腦海裡,最深刻的標籤就是“善良”。無論是親人朋友,還是工作夥伴,甚至是一面之緣的“粉絲”,都能講出很多感受到高以翔善意的生活細節。

有一個名叫茉莉的女孩子說,高以翔在活動中遇見都會說謝謝,完全沒有大明星的架子。

眾人緬懷“天使”高以翔,教會孩子“善良”有多重要

而且有一次得知她想要買手機,但知道她薪水比較低,所以高以翔將新買的黑莓手機低價8000臺幣(摺合人民幣1800)賣給她,然而這部手機要好幾萬。從這點上可以看出高以翔不僅善良,還特別有情商,沒有直接將手機送給工作人員,那樣做會打擊對方的自信心。


眾人緬懷“天使”高以翔,教會孩子“善良”有多重要

我想,人們之所以珍視並緬懷他的友善,不僅僅因為善良是珍貴的品格,還可能是因為在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的當下,關愛他人是特別不容易的事。

說來很奇怪。如果去採訪家長,說你最希望孩子具備的品格是什麼?90%以上的家長會說“要善良”。按理說,如此被眾人強調的品格,應該在社會廣泛存在,又怎麼成了“稀缺”資源呢?

成就、快樂與善良互為助力

作為一名母親,我想原因大概是相比起關心別人,家長更看重孩子的成就和快樂

成就當然重要。升學、求職、收入、婚姻,哪一項跟成就沒關係?每一個在孩子出生前篤定說“我只要孩子健康”的母親,基本會在小學時經歷寫作業的雞飛狗跳。

但是,有一系列研究發現,那些小時候愛關心別人的孩子,長大了可能會更有出息

初聽咂舌,其實細想,背後的道理我們都懂得——得道多助嘛。

善良沒法兒替代成功,但是善良可以為我們創造一個有助於成功的環境。

所謂人脈,不是能幫助我們的人,而是我們能幫助到的人。

快樂也很重要。助人恰恰是追求快樂過程中最好的驅動。

有句話說的好:如果你不知道去做些什麼,那麼就去幫助人吧。

一個精神病大夫給抑鬱症的人的藥方,這個藥方對70%的患者都有用。就是跨過鐵路,去一個離家最近的貧民窟,去幫助第一個你看到覺得需要幫助的人。

助人讓你有機會去幫到更多人,鏈接更多人,讓你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天賦;甚至當你看到很多的人過的不那麼好,會對自己的痛苦也釋然一些。

眾人緬懷“天使”高以翔,教會孩子“善良”有多重要

只有你給予別人光熱,未來才可能在寒冷時收穫溫暖。

有沒有幾個人,平時不怎麼聯繫,但是你篤定你遇到困難時找他們沒問題。

有沒有幾個人,不管有多晚,只要你打電話就會接起?

有沒有幾個人,你放心在他們面前哭泣吐槽,不擔心今天話會成為別人第二天的談資。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陳默教授,曾經在一堂講座中說:

如果孩子具有這一點,父母死了就能閉眼了,這就是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但關鍵時刻的“好人緣”,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平時善意的累積。

你是不是別人隨時能找的人、隨時會接電話的人、會為好朋友保守私密的人?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寶寶,今天你們班的果果摔跤哭了,你

有沒有安慰她、幫她擦眼淚啊?”

“寶寶,我們今天讀的繪本太有意思了,你要拿給你的好朋友看哦。好朋友就是要分享的啊!”

“寶寶,好朋友的家長鬧離婚了,他一定很不開心,你要安慰他。好朋友是用來分擔的。

眾人緬懷“天使”高以翔,教會孩子“善良”有多重要

這種善良與關懷的品質,這種時代最稀缺的“同理心”,源於小時候家長的言傳身教。

根據沃頓商學院Adam Grant的研究【資料來源:邵恆頭條】,家長可以做以下三件事來培養孩子的關愛他人的品質:

第一,多問做了哪些關心別人的事。

平時跟孩子聊天的時候,別光問考試考了多少分?你在學校聽不聽話?也該關心一下他做了哪些關心別人的事,有沒有跟朋友分享小零食小玩具,有沒有教同學弄懂一個知識點。或者當他談論班裡同學時,也可以引導他去關注那些善意的行為。

一開始,孩子也許會說我不知道,我沒做過。但若父母經常問,他可能就會開始留意這件事。日積月累,孩子自己也會主動尋找能幫助別人的機會。

第二,有意識的誇獎孩子善良的行為和品格。

對於表揚和誇獎,很多家長都知道要具體化,誇獎孩子的行為本身,比如說,謝謝你幫媽媽掃地。或者說,你跟小朋友分享你的玩具,真棒!

Grant的提示在於,在孩子8歲左右,多誇誇他的品格,有利於幫他建立“幫助者”的身份。因為8歲正是身份意識開始形成的關鍵期。比如說,真是個好孩子,這麼愛幫助人。

第三,家長還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幫助別人的經歷和感受。

說到這裡,朋友們也許會說:

人善被人欺,再說孩子在學校裡目睹了哪些沒有道德、公正和規則的事,又該怎麼引導?

你覺得該怎麼辦呢?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