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在六大類茶中,存在感最低的一類恐怕就是黃茶了。相比綠茶、紅茶,黃茶遠遠沒有那麼普及大眾。回想起來茶道君品飲黃茶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

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黃茶)


黃茶是我國獨有的茶類,主要出產於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和廣東等省。

特殊的“悶黃”工藝造就了其獨特的“幹茶黃、湯色黃、葉底黃”三黃品質特徵。

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黃葉黃湯)


在歷史上,未產生系統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極不相同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各異的茶葉。

有些從外觀上看像是黃茶的茶品,其實並不是黃茶。比如採製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和陳綠茶等,它們都具有黃葉黃湯的特徵,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黃茶。

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曬青綠茶)


這麼一說,大家是不是覺得更加不認識黃茶了呢?沒關係,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黃茶的分類,讓大家系統清晰地瞭解黃茶。


其實從古至今,黃茶可以分為“品種黃茶”和“工藝黃茶”兩種類型

品種黃茶:指茶樹品種天然形成的黃色的茶。

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黃茶概念,不同現今所指的黃茶,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徵而命名,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則為黃茶。唐朝時盛產的“壽州黃芽”和現在霍山大化坪出產的黃茶就是自然發黃的品種黃茶。


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工藝黃茶:指通過炒制過程中採用獨特的“悶黃”工藝改變了茶的色澤和內質,形成具有“幹茶黃、湯色黃、葉底黃”三黃品質特徵的茶,稱為黃茶。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黃茶的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均與綠茶製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於悶黃,這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


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後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後以溼布蓋之,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


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現今我們所說的黃茶,主要就是指經過“悶黃”工藝製作而成的“工藝黃茶”,因此我們今天主要講的也是這類黃茶。


首先我們要了解黃茶特殊的製作工藝

1、殺青

優質原料通過高溫殺青,掌握先高後低的原則,以徹底破壞酶的活性,防止產生紅梗紅葉和煙焦味。蒸發一部分水分,散發青草氣,對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揉捻

黃茶揉捻工藝採用的是熱揉,溼熱條件更利於揉捻成條,形成更好的茶葉品質。此外,揉捻後葉溫較高,有利於加速悶黃過程的進行。

3、悶黃

悶黃是黃茶類加工製作工藝的特點,也是形成黃色黃湯的關鍵工序。有的黃茶會在殺青後悶黃,有的則在揉捻後悶黃,有的悶炒交替進行。根據悶黃的先後和時間長短,可分溼坯悶黃和幹坯悶黃兩類。

4、乾燥

黃茶的加工製作工藝乾燥一般分幾次進行,製作時溫度相對其它茶類偏低,且先低後高。


通過以上的製作工藝,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黃茶之所稱為黃茶,就是因為這道獨一無二的“悶黃”的工序。而這道工序也是黃茶獨特風味和品質的成因。

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工序和茶葉的外觀品質來判斷一款茶葉是否屬於黃茶。

但有些茶友可能已經發現了,不同種類的黃茶其實外觀形態差異還是很明顯的。因此我們還需要弄清楚黃茶的分類,以及各個種類都有什麼樣的特徵。


黃茶按鮮葉老嫩、芽葉大小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大種類。


1、黃芽茶


黃芽茶,採摘標準為單葉或一芽一葉,通過傳統工藝精製而成。


黃芽茶的品種分別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的蒙頂黃芽和安徽的霍山黃芽等。


黃芽茶因加工技術不同,形狀上也有著明顯差別,如君山銀針,形細如針、芽頭肥壯、滿披白毫;蒙頂黃芽,條索扁直、芽壯毫多。


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君山銀針)


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蒙頂黃芽)


2、黃小茶

黃小茶是採摘細嫩的芽葉,多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為原料經過加工製作而成。

黃小茶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北遠安的遠安鹿苑茶和浙江溫州的平陽黃湯等。

黃小茶的成茶,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色澤金黃。


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黃小茶)


3、黃大茶

黃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鮮葉採摘的標準為一芽四五葉。

該品種主要有安徽皖西的金寨黃大茶、安徽霍山的霍山黃大茶和廣東湛江等地的廣東大葉青等。

黃大茶的形態特徵是,芽葉肥厚成條、梗長而壯、梗葉相連;色澤金黃鮮潤。


三分鐘看懂黃茶的分類

(黃大茶)


好了,講完了以上關於黃茶的知識之後,茶道君覺得,只有圖片和文字肯定是滿足不了茶友們滿滿的求知慾的。


親自泡上一盞黃茶,品一品它獨特的滋味,那才是最實在的!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