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新蜀道”寶成鐵路,火車穿越秦嶺。 攝影/王嵬


-風物君語-

兩個“天府之國”

是怎麼串起來的?


現在提到“天府之國”,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成都。但其實最早的天府之國,並不在成都平原,而是圍繞著另一座與成都十分親密的城市。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成都平原上,都江堰油菜花開。攝影/張銓生

這就是戰國時就有“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的秦國核心地區——關中平原和它身後的西安(古咸陽)。當時的關中平原,有渭水滋養,有鄭國渠哺育,灌田4萬頃,奠基了華夏最早的大一統文明。而成都得到“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稱讚,已是諸葛亮《隆中對》裡的事情了。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陝西咸陽,航拍八百里秦川,即陝西關中平原。圖/視覺中國


西安和成都,一個坐鎮關中平原,是先秦文明乃至後來中國大一統的王朝中心;一個守著四川盆地,孕育了截然不同的神秘古蜀文明;一個為典型的北方都市,為面痴狂;一個是秀麗的南方樂土,無辣不歡。然而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它們卻是中國歷史上親密程度最深的城市CP之一,為什麼?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秦嶺以南還有個“天府之國”?盤它!


四川盆地作為中國四大盆地裡唯一沒有沙漠的一個,孕育著獨樹一幟的金沙文化。其地理環境比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更加優越,年均降水量普遍在1000毫米以上,比關中平原多400多毫米,盆地海拔只有300至700米,北有秦嶺、大巴山

(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西靠川西高原橫斷山脈(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南倚雲貴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向來就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好所在。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四川盆地底部,地勢低矮。 圖/視覺中國

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記載,戰國時秦惠王覬覦蜀地,用計謀(五頭“黃金”石牛)騙取了蜀王開鑿棧道通往秦國,而秦軍則沿著蜀道將這片與中原地理風貌截然不同的處女地納入囊中,這就是五丁開山的傳說。這條蜀道,也就是最初的蜀道之一——古金牛道。歷史上看,秦王派司馬錯伐蜀,打通了蜀地和中原地區的交流。來自蜀地的糧食與稅賦,也為日後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四川廣元原老川陝公路與金牛道,河對岸便是寶成鐵路隧道。 攝影/張小平


這此後,蜀地得益於中原地區持續不斷的輸入的技術和文明,更加富饒和巴適。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更是讓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為成為天府之國打下基礎。再後來,就是“蜀川土沃民殷,貨貝充溢,自秦漢以來迄於南宋,賦稅皆為天下最”了。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成都都江堰市舊城區。攝影/張銓生

作為中原文明重心的關中平原,本就有優越的自然稟賦,既得益於先秦時期開鑿的長達300餘里的水利工程鄭國渠,又有八水繞長安的巨麗之美。自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溝通以來,關中有了蜀地源源不斷的糧倉鹽鐵稅賦,蜀錦、茶葉等物產的支撐,更是如虎添翼。便如盛唐時期的長安城,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第一大都市,坐擁185萬人口,氣吞寰宇,八方來朝。成都,就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毋庸置疑的“好兄弟”。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圖1:西安,古城牆。 圖/視覺中國;圖2: 高鐵西安北站,西成高鐵的北起點站。攝影/李平安

只不過,這兩座城之間,有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那就是被稱為“中華龍脈”的秦嶺。如李白《蜀道難》中所說的蜀地“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雖然是誇張的說法,也反映出兩地溝通的艱難。

那麼兩者如何溝通呢?最開始,還是因為——水。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蜀道“難”怎樣一點點變成蜀道“通”?


秦嶺雖然險峻,卻並非滴水不漏,自北向南流淌的嘉陵江漢江像縫隙一樣穿梭於秦嶺之間。早在上古時期,充滿智慧與勇氣的古人便順著河谷小心翼翼地建起一條條古棧道聯通彼此。這些歷經幾千年,翻秦嶺過巴山,連接陝西西安和四川成都之間的道路,便是狹義上的蜀道。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圖1:廣元明月峽老川陝公路與河對岸的寶成鐵路。攝影/張小平;圖2: 米倉道上恩陽古鎮。攝影/袁蓉蓀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旺蒼縣嘉陵江船隊和古道背夫。 攝影/袁蓉蓀


蜀道最重要的部分,是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以及甘肅隴南到四川綿陽的陰平道等組成。著名的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裡,劉邦派人燒燬的那幾百里棧道,可能就是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古蜀道示意圖。 製圖/Paprika

由圖可見,蜀道“北五南三”的格局,正是圍繞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由漢水沖積形成的漢中谷地(也叫做漢中平原)展開。漢中是眾多條蜀道的中轉站,也是抵禦北方入侵巴蜀的第一道防線。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戰事,圍繞蜀道而起,其中最精彩的,便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鎮守劍門、趙雲兵發斜谷……自東向西的蜀道,幾乎都硝煙四起。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哪裡?


從古到今的蜀道流量之王——金牛道,是蜀道的核心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現存最完整的古代交通系統。這裡有世界最早開鑿的開山隧道石門隧道

,也有“天下第一雄關”—劍門關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劍門關天梯峽。攝影/尹建


為什麼是劍門關?綿延數百里的大劍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劍。其地形東西方面全是峭壁,只有南北通道。然而,北高南低的地勢讓進攻者從北看是一座高山,從南上又是坡地,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劍門關一線天。 圖1攝影/艾斌;圖2攝影/柒哥


公元263年,蜀國大將姜維鎮守劍門關,能以3萬之師拒曹魏大軍的13萬軍馬於關外長達3月之久。直到魏國大將鄧艾偷渡陰平(甘肅隴南)古道,繞崎嶇小路直接偷襲大後方的成都,蜀後主劉禪投降魏國,鎮守劍門關的姜維大軍失去後援,這才被迫撤退。

這場戰事,是劍門關歷經千百年烽火硝煙的一個縮影。這裡從未被正面襲擊過,被稱為冷兵器時代的奇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便是說的劍門關。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圖1: 劍門翠雲廊。攝影/尹建;圖2: 昔日的皇柏古道。攝影/凌超

激烈的戰事總是短暫,長期來看,蜀道的初衷還是為了溝通兩地來往。便如金牛道,既是戰略要道,也是交通要道。這條道上的翠雲廊古柏,柏樹森森,漸行漸密。相傳最初為蜀漢五虎上將張飛所植,作為路標和計算里程,又被稱為張飛柏。


翠雲廊現存古柏,仍有一萬三千餘株,上至先秦,歷經漢唐,下至明清,不斷有人看護。這些跨越千年,由人們親手培育的生命奇蹟,代代庇護著這條古老的蜀道,也見證著成都西安兩地人民長期的交流。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哪些事物,因跨越蜀道而火熱?


長安的飲茶文化丨從天府來?

要說蜀道最具代表的物產,就是蜀錦和茶葉了。茶樹最早發源於中國西南山區,按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自秦代統治蜀地開始,秦人便通過蜀道,將起源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飲茶文化帶到了西安、中原甚至廣闊的以遊牧民族為主的草原。唐代至公元780年開始徵收茶稅,這使得茶葉既是貢品,也是皇室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陝南茶園。攝影/李文博


蜀地也是中國桑蠶絲綢業的發祥地,著名的蜀錦品質珍貴。據《史記》記載,蜀錦被譽為絲織技藝“雙壁”之一。以蜀錦為代表的各類物產,通過蜀道運送到長安,再由長安經絲綢之路中轉至西域、西亞、歐洲諸國,讓蜀道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成都和西安的經濟命脈,也造就了一條黃金經濟走廊的形成。唐代時成都已號稱“揚一益二”,成為了僅次於揚州的經濟發達地區。世界最早的紙幣,也是誕生於成都發達的經濟交往中。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圖1::蜀繡。 攝影/袁蓉蓀;圖2:蜀錦。攝影/柒哥


便如水果界最有文化的荔枝,也曾經是蜀地向關中供給的“拳頭產品”。唐宋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繁榮。四川地區的荔枝種植範圍擴大,品質提高,從皇帝到官吏文人,無不偏愛荔枝,這就促進了四川荔枝的興盛,故有“蜀中之品,在唐為盛”的說法,按《方輿勝覽》引《洋川志》載,“楊貴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香色俱未變”,荔枝道也由此而得名,但荔枝道作為南北文化經濟溝通的要道,卻是早已有之。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圖1: 重慶涪陵石峽溝,山路艱險; 圖2: 妃子笑荔枝。圖1/視覺中國;圖2/圖蟲·創意


這之後兩地物產溝通的典型,就是辣椒了。辣椒可能是近兩百年來西安和成都最具代表的共同標籤之一,畢竟在這兩地,分別生活著最愛吃辣子的北方人和吃得最香辣的南方人。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秦椒。攝影/李文博

辣椒原產於墨西哥,在明時飄洋過海,再從東南沿海集散到西安,經蜀道傳入蜀地,最初被稱之為“秦椒”。早在揚雄《蜀都賦》裡就說:"調夫五味,甘甜之和,芍藥之羹,江東鮐鮑,隴西牛羊"。短短几字,就能看出川菜的烹飪原料不是單純就地選取,而是通過水陸運輸或是棧道從各地獲得。

秦椒的引入,正契合了四川人因氣候、地理條件和口味習慣而早已形成的"好辛香"傳統,最終形成獨具一格的風味特色,如今四川的辣椒品種,花樣繁多,已數不勝數。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四川綿陽觀霧山盤山路。攝影/張小平

蜀道是經濟命脈,溝通了日常生活,同樣也是兩地文化交流的紐帶,古往今來,多少帝王將相與文人墨客,都曾經由蜀道來往於成都這塊天府樂土與長安身後的中原大地。有杜甫踏遍陰平道後“我行山川異,天各在一方”的步履艱難,也有李商隱在金牛道上“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紙上溫柔,有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也有陸游被貶入川“細雨騎驢入劍門”的蕭瑟之意。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四川省廣元市,猿猱道位於中國最險峻的礫岩丹霞地貌和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圖/視覺中國

出蜀的漫遊天下,進取精神,入蜀的安適閒情與隱居自斂。中國文人在精神上的兩條進路,都在蜀道上得以呈現。從“舊天府之國”到“新天府之國”,從經濟到文脈再到生活,西安和成都的命運經過蜀道交織在一起,延續兩千年多年至今,造就了兩地諸多共同之處。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蜀道的新奇蹟是什麼?


光陰流轉,蜀道也在不斷升級。民國時期沿金牛道和儻駱道修建的川陝公路(現國道108線),是抗戰時連接前方和後方的重要通道,隨著新時代的來臨,也早已滿足不了秦嶺阻隔的兩地人民日漸頻繁的交流需求。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寶成鐵路與西成高鐵。 製圖/Paprika

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便包括“新蜀道”寶成鐵路的建設,足以說明其重要地位。寶成鐵路雖然是沿嘉陵江河谷而建,還是免不了要面對秦嶺天險,沿陳倉道出發,進入秦嶺後,沿著秦嶺北麓的清姜河谷繼續向南到楊家灣站,便是穿越秦嶺的關鍵節點。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寶成鐵路火車通過靈官峽隧道。攝影/張永鋒

這裡到秦嶺大隧道的直線距離僅有6千米,但是要升高680多米。根據鐵路坡度的規定,鐵路線在陡峭的山體上,從6千米迂迴盤旋了27千米,形成三個“馬蹄形”、一個“8”字型的獨特展線,這就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著名的觀音山展線。


如果你在晴日站在山底的清姜河谷上,就可以看見三層鐵路在山麓重疊而上的景象。這是地道的新蜀道,也是大國基建的先聲。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寶成鐵路建設之前,國家多次進行勘探比較,曾選定甘肅天水至成都的鐵路,但最終因為施工難度太大等原因未動工修建。直到2017年,溝通甘肅和四川、重慶的蘭渝鐵路才修通。圖為經過油菜花田的蘭渝鐵路隴南段。攝影/冉創昌


翻過秦嶺後,火車沿嘉陵江而下,經甘肅進大巴山區,過四川廣元站經劍門山進入四川盆地,奔向成都,改變了"蜀道難"的局面。1956年通車的寶成鐵路坡大、坡長和彎多,又在1975年實現全線電氣化,成為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高峰時期的寶成鐵路,日均通過客運列車近50對。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寶成鐵路,廣元—成都段。 攝影/王嵬

客運之外,寶成鐵路更是一條建設新中國的工業命脈,在它通車後,又相繼有廣元至巴中、德陽至漢旺、廣漢至岳家山、青白江至都江堰等4條支線連接寶成鐵路。這些支線與成昆鐵路、成渝鐵路一起,連接起四川各地豐富的煤鐵油氣資源,運往成都,再經寶成鐵路北上西安,運往全國。2018年1月,寶成鐵路入選了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記錄著那段新中國人篳路藍縷,開創工業的崢嶸歲月。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圖1: 寶成鐵路。圖2-4: 2008年5.12汶川地震塌方的109號隧道舊址。攝影/王嵬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西安-成都的高鐵時代
真的是三小時三千年嗎?

三國時期修棧道修到生無可戀的諸葛丞相,能看到14個小時就能從成都到西安的寶成鐵路,一定驚歎不已;望蜀道興嘆的大唐詩仙李白,如果看到進一步讓這個時間壓縮到3個小時的西成高鐵,會不會再題詩一首,成千古絕唱呢?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陝西漢中,一列西成高鐵動車組在油菜花海中穿行。圖/視覺中國

寶成鐵路是初生的新蜀道,那西成高鐵就是“基建狂魔”帶來的一次顛覆,它不再像陳倉道,褒斜道等各條古蜀道一樣在秦巴山脈之間蜿蜒曲折,而是逢山打洞,遇水架橋,以總長189公里的全線隧道和總長131公里的橋樑,儘可能避開了秦嶺山區集中、連片的自然保護區,同時串聯起沿途的西安、漢中、廣元、綿陽、成都等多個經濟體。交通、環保和經濟,西成高鐵一個也不能少。


這種用技術壓縮時間和空間的力量是巨大的:僅西成高鐵開通的第一年,每天日均開行117趟高鐵,共發送旅客超1720萬人次,日均4.7萬人次;成都人在西安的旅遊花費提升了286%,西安人在成都的旅遊消費提升了225%,真的實現了三小時跨越三千年。

想體驗這一趟跨越千年的時空之旅,不妨跟隨西成高鐵,來一趟逛吃之旅。在出發地西安,若是吃膩了肉夾饃,不妨來一個

八寶辣子夾饃,外皮香脆焦香的饃,裡面柔軟甘甜,塗抹均勻的八寶辣子,一口下去,回味無窮。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關中美食——鍋盔夾辣子。 圖/圖蟲·創意

趕最早的一班高鐵,翻過秦嶺隧道,到達了亞熱帶氣候的漢中

,看一看將要開沒的油菜花,再嘗一嘗略帶四川口味的陝南菜豆腐,軟糯香辣的漢中熱米皮(熱麵皮),下一站來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四川劍閣縣,不妨品一品劍閣豆腐如同金牛道上松柏的韌勁。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漢中“熱麵皮”。 圖/視覺中國

隨後抵達終點站成都東,下午逛逛杜甫草堂。既然來到了成都,晚餐更是讓人挑花了眼。這次,風物君推薦一份正時興的成都烤鱔魚,比比究竟哪裡更辣?酒足飯飽後重新踏上蜀道“穿越”回西安,還可以去回民街擼個夜宵……這一天,真是跨越千年,不知今夕何夕了。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杜甫草堂。圖1攝影/柒哥;圖2攝影/袁蓉蓀


從過去的一個多月到如今的三個小時,千年間的蜀道之旅,是無數異鄉人的希望。或許蜀道正因其地勢險峻和一代代人為溝通兩地投入的努力,才顯得“希望”尤其珍貴,它聯結起成都和西安的命運,也塑造了堅韌不拔和從容不迫的兩地人民。


“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 寶成鐵路,廣元—成都,列車照亮前路。攝影/王嵬


- END -

文丨堃堃、蘋果

文字編輯 | 蘋果

圖片編輯 | 陶子

地圖編輯 | Paprika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荔枝的地理分佈及其貢地變遷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張生 2019

中國茶的種植、品飲與“茶道” 肖坤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