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寫作業後,悟出了三個我在教育上的錯誤

大家好,我是小莫媽媽。

01、

自從當媽後,最讓我頭疼的兩件事情就是輔導孩子寫作業和哄孩子睡覺。

輔導孩子寫作業成了阻礙我們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而且也讓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當中,我咋生出了這麼個玩意兒。

昨天,輔導小莫練字,這項作業從今年年初開始的,每天不在於寫多少,而是保持一個好的習慣。

小莫已經開始寫四了,這個字已經練習了不下十天,但小莫一直寫的不好,平時都是爸爸輔導孩子寫作業,我一般不管他的作業,主要是我怕自己忍不住,會動手打娃。

但是昨天爸爸加班,這個光榮的任務就落到了我的頭上,在輔導小莫寫字前,我已經在本子上寫好了每排的第一個字,剩下的只要求小莫按著寫就好了。

然而還沒開始寫,小莫就開始小聲的對我說:“我不會寫。”

我耐著性子對他說:“怎麼不會了,你不是已經寫過幾天了,你先試試,觀察觀察,寫錯了媽媽也不會罵你。”

我可以保證,我的語氣一點都沒有責備的意思,但是小莫聽後就開始哇哇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吵著要媽媽教。

沒辦法,我只能抓著娃的手告訴他一筆一劃怎麼寫,可是在寫了一排之後,再讓小莫自己寫,他又說不會。

於是,我再次耐著性子哄他,讓他先觀察了再寫,寫對寫錯都沒有關係,只要你動筆寫就好了。

可小莫根本聽不進去,一直吵著要我握著他的手寫才行。沒辦法,我只能握著他的手又寫了幾排,依舊和之前一樣的場景又出現了。

到此,我總算明白了,這孩子根本就沒有動腦子,只想著儘快完成任務。

輔導孩子寫作業後,悟出了三個我在教育上的錯誤

02、

晚上,我和孩子他爸說了這件事情,我表明我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孩子多想想,多觀察,但是他總哭著說不會,連筆都沒動,會不會是故意的。

孩子他爸笑我想太多了,本來就是真的不會。

可是我認為,如果我總是告訴他怎麼做,他根本沒有思考啊,也不會得到進步,總是不會寫這個字。

但是老公跟我說了一件他小時候的事情:

他說,他從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沒有讀過書,那時候遇到不會做的作業,特別的希望有人教自己,可是卻沒有人教,也許孩子是真的不會,只是想要人教也說不定。

但我依舊不認同孩子他爸的觀點,為了印證,我特意在第二天又輔導孩子寫作業。

在寫作業前,我藉故有事情離開,讓孩子自己寫,快點寫完就能出去玩,等到我忙完了再過來,我發現孩子已經寫完了。

雖然寫的不算很好,但大致上是正確的。所以,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孩子並不是不會。

輔導孩子寫作業後,悟出了三個我在教育上的錯誤

那為什麼會造成孩子在父母在身邊時,不願意動腦甚至大哭大鬧不願意寫作業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1、父母責罵讓孩子不敢出錯

許多家庭裡,如果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父母就會大聲的表揚孩子,但是如果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就會大聲的責罵孩子,所以導致孩子不敢出錯。就拿小莫來說,我平時在小莫表現好的時候,就會表揚他,但是當小莫做錯事情的事情,會控制不住的第一時間責罵他,所以小莫不敢做錯事情,在寫字上面也是一樣,他怕寫錯了,我會罵他,所以遲遲不敢動筆。

前段時間,大熱的電視劇《小歡喜》裡的宋倩扮演者陶虹,曾說了這樣一件事情:

女兒把東西打翻了,她立馬吼道:“你怎麼回事?”

小姑娘嚇得哆嗦不敢說話了,甚至都忘了哭,後來在次犯錯時都是小心翼翼的,不敢錯。

陶虹看到孩子哆嗦的小身體,也意識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錯誤。

孩子犯錯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我們父母卻把它處理的太嚴肅了,所以,會給孩子造成壓力甚至害怕犯錯。

而且當一個人感動強烈的恐懼,感到受到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這是人類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

輔導孩子寫作業後,悟出了三個我在教育上的錯誤

2、父母包辦的太多

父母包辦的太多,孩子就不願意自己動手甚至動腦。因為,在他的意識裡會有人替他做這些事情,既然有人做,那為什麼自己動腦了。

比如在我家,小莫外婆特別的寵孩子,什麼事情都給孩子包辦,穿衣服,餵飯,就連喝水都是外婆送到手上,從來不願意自己動手。如果外婆不拿,他就會大哭大鬧。

在他的腦海思維裡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律,任何事情都有人幫忙做。所以,小莫在寫作業的時候,明明會寫,卻不願意自己寫,只想著讓父母替他寫完。這樣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害了孩子,讓孩子無法獨立。

就像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輔導孩子寫作業後,悟出了三個我在教育上的錯誤

3、孩子忘性大

明明已經學了幾天的字,可是孩子還是不會寫,可能真的不是孩子在裝,而是孩子忘性大,從科學的角度看,是因為孩子的大腦正處於成長期,整體邏輯思維和條理性還沒有那麼縝密。

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馬開始,而且遺忘的進度並不是均衡的,他根據他的實驗結果描繪成的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被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輔導孩子寫作業後,悟出了三個我在教育上的錯誤

03、

針對孩子不願意動腦,走一步需要父母推一步,就像是耕地的牛一樣,趕一步才會往前走一步,父母該怎麼辦?

1、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情緒裡,藏著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作為父母,更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

壞情緒的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災難。

在國外,有一個育兒專家Kelly就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剋制自己的情緒,很多人看了之後,都覺得非常的棒。

Kelly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孩子安靜的時候還是感覺很幸福。但是孩子淘氣起來真的無法抑制住自己的心中的怒火,一個孩子都已經夠難受的,三個孩子一起鬧起來,想想都覺得奔潰。

最主要的是,每次發完脾氣Kelly會感到自責。

於是她創造出了這樣一個辦法--戴頭繩。

聽起來有點無厘頭,但不少媽媽試驗過後表示還挺有用的。

具體操作過程就是:

1、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時,找五根顏色鮮豔的頭繩戴在左手上,每對孩子生一次氣,就轉移一根到右手上。

2、每對孩子生一次氣,就陪孩子做五件積極地事情彌補不愉快的情緒。因為科學研究表明,對付不愉快的情緒至少需要五件積極的事情才能彌補。

3、做完了五件積極的事就把頭繩轉移到左手上。

聽起來依然匪夷所思,其實原理就是視覺效果。就像你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寫在便條上貼在電腦上一樣。

一天結束,發現五根頭繩都在左手上,Kelly為自己感到自豪。令人驚喜的是孩子們也會主動收拾自己的玩具了。Kelly感到很欣慰,這證明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看到廣大媽媽都說好,小莫媽媽也打算改天試試。

輔導孩子寫作業後,悟出了三個我在教育上的錯誤

2、鼓勵孩子犯錯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犯錯,犯錯並不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是一點一點從錯誤中摸索成功的。

想起曾在培訓學校的一幕,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年初的時候,我給小莫報了一個機器人培訓班,就是孩子拼積木。

老師先在黑板上放出要拼的圖案,一邊講解一邊拼積木,講解完後再讓孩子自己拼。

小莫一開始拼的很好,但慢慢的速度就慢了下來,卡在一個地方不動,試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

我在一旁乾著急,看著他拼錯,急的出聲制止他。

老師看到後,對我說:“小莫媽媽,不要出聲,要讓孩子自己拼,只有錯過之後,他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

聽了老師的話,我感覺一陣羞愧,主要是我太著急了。

好在,小莫在錯了幾次之後,總算拼了出來。而且,對於他拼錯的地方,他印象很深刻,在第二天的複習中,基本上不假思索的就拼出來了。

李嘉誠曾說:“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說一萬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

對孩子也是一樣,如果父母總是剝奪孩子犯錯的機會,總是將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孩子,只會損害孩子的能力、快樂和自我意識,更難以成長。

輔導孩子寫作業後,悟出了三個我在教育上的錯誤

3、別把寫作業當做一種懲罰

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寫作業,是因為許多父母把寫作業當成了一種懲罰。

我時常聽到這樣的話語:

“你在不聽話就給我回家寫作業去,因為你今天不聽話,罰你抄寫作業十遍。”

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更加不願意寫作業了。

在我們家,我也曾是這樣做的,以至於小莫把寫作業當做了一種懲罰,那就是因為不聽話用來懲罰他聽話的工具。所以,小莫打從心裡厭惡寫作業。

其實這種方式是錯誤的,不應該把寫作業當做懲罰,而是一件在正常不過的事情,是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事情來做。

所以父母在管理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站在教育的對立面去。遇到每一件事情都要捫心自問:我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操縱孩子,誰都不願意被操縱,孩子也是一樣,而寫作業是當前兒童教育中,最密集地表現“教育”還是控制的事情。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

輔導孩子寫作業後,悟出了三個我在教育上的錯誤

04、總結

一件寫作業的小事,卻反映了父母很多的教育問題,我也從中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犯了太多的錯誤。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作者曾說道:“孩子天生不反感寫作業,他們中一部分之所以後來變得不愛寫作業,是因為在上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小學階段,寫作業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壞。”

所以,為了往後十多年的安寧,父母別在弄壞孩子寫作業的胃口了,即是放過孩子,也是饒過自己。

喜歡小莫媽媽的文章,記得點贊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