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螈,能活百年的動物,外形像“龍”的物種,被誤解的“白龍”?

最著名的穴居動物中,有一種稱為"洞螈"或"盲螈"的蠑螈屬。它們棲息在地下水裡的黑暗處,多半在洞裡有緩流的泉水處。當水淺時,盲螈常困在爛泥裡,但是它們喜歡活水。當水漲時,盲螈常被衝出洞外到光明處,但是它們不能享受光明,因此名字裡就帶有一個"盲"字。

盲螈,能活百年的動物,外形像“龍”的物種,被誤解的“白龍”?

活在黑暗中的動物

盲螈最初記載於1761年,來自戚克尼次湖。常有人第一次看到這個物種的時候,會認為這是龍的幼崽,因為它的樣貌確實與我們所想的龍的形象有些類似。洞螈身長不到30釐米,但也有部分個體的長度可以達到40釐米,像水蜥類動物,披著光滑肉色皮膚,有時也微帶斑點的痕跡,但是最顯著的色彩是在三對鰓下,明顯地映出血液的紅色。這些鰓常分枝或成簇。頭長而前端鈍,稍像梭魚的頭。盲螈的腿很弱,在退化中,它們不夠強,也不夠長,支持不了身體。前對足有三指,後對只有二趾。游泳時,靠尾巴向側面波動。尾巴是扁平的,和圓柱形的身體正相反。這種動物穴居者的代表,是真正的洞中生物,不生活在有陽光的地方。它的一生全在夜裡,加上眼睛退化嚴重,每天面臨的都是無盡的黑暗。

盲螈,能活百年的動物,外形像“龍”的物種,被誤解的“白龍”?

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

據說洞螈能活100年以上,但至今也未得到證實,因為在自然環境中對洞螈進行考察是非常困難的,它的棲息地人類也難進入,而且黑洞裡也不便做動物學的觀察,所以盲螈的生活習性很少有人知道。幸好這種動物還耐得住囚禁,能夠抓一些回來觀察。它們在溫度低而不變的水裡最易繁盛。被飼養以後,它們會吃各種水蚤和小的水棲蠕蟲,如顫蚓,同時它們還能夠捕捉一些小型甲殼類動物。它們雖瞎,但試放一縷一縷的生肉在水裡來引逗它們,它們也找得著。

盲螈,能活百年的動物,外形像“龍”的物種,被誤解的“白龍”?

在早春季節的時候,雄盲螈的尾緣有的會變高,而雌盲螈變得比平常胖,由半透光的皮下映出卵來。產卵後,卵分粘在水裡突出的石頭下面。每隻雌盲螈一共可產12-56粒卵。受精法方面還有待研究,但是一定是在體內的,不像蛙卵是生下以後在體外受精。卵的外面另有一個套,套外有透明的膠裹住,像蛙卵一樣,它們的卵約90天后卵孵化,幼魚差不多一寸長。比起它們的父母,相似而小,只有很少幾點不同。有一片細弱的不成對的鰭,從身體後背部起,連續至尾的周圍。短小的後腿連兩趾都沒有。眼卻明顯地從皮下映出,成黑點。胚在暗處發育本不帶色彩,但如果拿新孵出的幼蟲到亮處供研究,便會很快長出許多帶褐色的細點。

盲螈是卵生動物,英國科學家卡默勒博士在維也納試驗室裡的很適宜的地方養了些盲螈,在地面以下16尺的深洞,常給它們一些冰冷的清水。在這種情形下,盲育螈不產卵,卻產活的幼仔。很多科學家傾向於它們是胎生的,不是卵生的。生卵不是盲螈的通常生殖法,是在缺乏冷水的環境中選擇的權宜之計。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十分確定所有品種盲鰻的繁殖方式,但是在洞棲的絕大多數品種都是胎生的。雌盲螈產活幼仔時浮在水面,把身體前後兩段向下彎著。生產期常在10月。如果以前少數的觀察結果足以作為證據,我們可以說胎生是最經濟的生殖方法。因為平常通常只生兩個幼仔,動物在幼年的時間越短,死的幾率就越小,並且家庭越小,也越安全。

盲螈,能活百年的動物,外形像“龍”的物種,被誤解的“白龍”?

盲鰻的遺傳和進化

盲螈在黑洞裡差不多都是無色的,但它並沒有失去顏色的遺傳因素。因為它一到有光的實驗室,很快就變得有斑紋。它的皮膚像照片那樣善於感光,在數月後,它竟然會變得很黑。如果再把它放回黑暗處,它慢慢失去色彩。如果再把這變白色的標本移到亮處,它又變黑色。光是外界的"環境"因素,表現出內藏傳色因素,這個因素仍然是遺傳本性的一部分。

通過觀察骨骼化石以及古生物,我們可以發現盲鰻的眼睛一開始是很發達的,但是中途退化了,它被掩在厚皮下的深處,漸漸看不見了。但是科學家通過研究曾表明如果新出的幼盲螈在紅光里長大,眼就會發育到能看到東西。經過5年紅光,或用白光然後按時間給以紅光,則盲螈的眼就顯出透光的角膜、虹膜、大的水晶體、有棒體和錐體的視網膜。也許它在進化的時候還留了一個底牌,準備了讓自己重新走入光明吧。

盲螈,能活百年的動物,外形像“龍”的物種,被誤解的“白龍”?

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許多神奇的物種,我們從發現到瞭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想了解更多有關“盲螈”或者“洞螈”的知識和故事嗎?

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你想找的內容,方便、快捷又詳細哦!

盲螈,能活百年的動物,外形像“龍”的物種,被誤解的“白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