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日記:守護家園的江門巾幗網格員

防疫日記:守護家園的江門巾幗網格員

講述者: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橋美村網格員莫麗芳

4月3日,廣東江門新會進入雨紛紛的清明時節。不知不覺,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已經打了兩個月多月。我是土生土長的橋美人,這場戰疫對於我來說,是一份守護家園義不容辭的責任。回頭看這段“輪軸轉”的日子,有三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長途自駕運口罩

1月30日,戰疫的號角剛吹響不久,政府呼籲群眾要勤洗手戴口罩。但是,我們村裡沒有藥房,村民要到3公里以外的鎮上才能買到口罩。上門排查和宣傳時我才發現,1500多位村民大多都買不到口罩,連出門買菜都得不到基本的防護。

我開始四處籌集口罩,發動黨員幹部和村民小組長,將自己家裡的口罩拿出來派給部分村民,發揮“黨員先鋒衝在前”的作用。當晚,10位村幹部、5位駐村幹部和10位村民小組長共籌集了200多個口罩,分給了村民。但是這個數量還遠遠不夠。

這時,一位做食品加工的朋友給我發來消息,說廠裡儲備的一批口罩可以先給村民應急。我興奮不已,當天下午就開車趕往了170公里外的陽江,將700多隻口罩拉回了村子,晚上到家時已經是11點多。

他們都說佩服我連夜去這麼遠的地方運口罩,其實當時我只有一個想法:“要保護好村民。”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網格員將這些口罩免費派給了400多戶村民,保證每戶至少分得一隻,用於出門買菜和購置生活用品。

第一對隔離觀察者

橋美村住著300多位外地人,其中有36戶在過年期間回了老家。2月初,村子還處於封閉式管理階段,我們給36戶人挨個打了電話,勸他們暫時不要回村。但是趕著回來砍甘蔗的何仁秀夫妻早在我們打電話前,就從四川巴中回來了。2月5日晚上6點,他們經歷10多個小時的舟車勞頓,輾轉火車和大巴,回到了村口。

我當時非常緊張——這是我接手的第一對隔離觀察者——完全沒有經驗。

人在他鄉,他們沒有可以寄宿的親戚,也不熟悉這裡的出租屋,更別說住貴价的旅館。我趕緊和幾位網格員討論,安排他們先在鎮上的旅館住一晚,明天再幫他們物色隔離期的住處。

在橋美村工作10年,我清楚這附近出租屋的情況。第二天早上,我在距離村子步行15分鐘的地方找到了幾間出租屋,便立刻打電話給何仁秀,叫他們從鎮上回來。床鋪、枕頭、電磁爐……按照他的需要,我從他們家裡搬來了一些生活物品,讓他們在這個稍顯簡陋、不足10平方米的水泥房裡暫時安了“家”。

這次之後,我一口氣把附近4間出租屋都租了下來,以防復工復產後還有從外地回來、需要隔離觀察的人。他們大多都是外省人,但既然來了橋美村,就是橋美人了。

第一張出入通行證

從1月30日開始,橋美村原有的8個出入口縮減到1個,所有進出村子的人員都要出示身份證件並測量體溫。

來自貴州的陳文夫妻倆今年過年沒有回老家,但是身份證上的外地地址卻給他們帶來了一些不便:守在出入口的網格員要反覆核實他是村裡的住戶,並且過年沒有外出。在橋美村,像陳文這樣的外地人有150多位。他們有的在村裡務農,有的在橋美村周邊的企業裡做工,是我們村復產復工的重要力量。我想,這些外地人也應該擁有和本村人同樣的出行便利。

於是,我和其他網格員一起討論,“頭腦風暴”出了一個好辦法:自制出入通行證!只要在通行證上列明他們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戶籍地址和所住的村民小組,再加上身份證互相確認,我們就可以迅速鎖定他們的住戶身份,核實放行。

2月7日,我在打印裁剪好的通行證上,蓋上橋美村民委員會的紅色印章,使這些手掌大小的通行證變得獨一無二。領到通行證後,陳文每天都隨身攜帶,進出村口從原來的三五分鐘縮短到半分鐘不到,他說現在出行更有保障了。

橋美村是廣東江門第一個推行通行證的地方,它讓外地人和本村人在這個共同的家園裡,不分彼此。

文/李靄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