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有效期

父母的有效期


最近到哈尔滨玩,舅妈在家庭群里发了几张我裹成熊的照片。我妈整个人就炸了,打个电话非说我穿的是破衣烂袜的,觉得我过的怎么怎么不好,穿的还是看起来像个学生。

另一边的我,一脸懵逼。啥?我怎么就穿成破衣烂袜了呢?穿的本来就是减龄装,有什么问题?像个学生又咋了呢?我自己觉得很舒服啊?

然后我妈的情绪就在歇斯底里的怒吼中一再自我崩溃。然后就又上升到我工作的问题,开始不停的施压,又开始了5年以来的老话题,“考公务员,公务员好啊!”

我其实还蛮平静的,因为比较理解她为什么认为我“过的不好”,为什么为此心态失衡。她总想用她的审美标准来要求我,一旦“没达标”,那就是穿的穷酸。她认为我工作了就应该穿的成熟点或者怎么样,起码不该像个学生。

发现不是这样以后,她的逻辑就开始为她的理念服务,“她穿成这个样子,这么落魄这么寒酸”=“她过的不好”=“她过的不好,就因为她没听我的安排,没考公务员”。这逻辑就像有种寒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一样。

我之前在关于美系列的其他文章里提过,父母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让孩子过上他们理想中的生活,才会不停的逼小孩。

所以说中国父母嘴上说的支持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样子基本上可以说是个谎言。

就好比凯拉奈特利不准她女儿看灰姑娘和美人鱼一样,因为她认为女孩不应该只想着让男人拯救,但是她没想过,万一她女儿本身实际上只是一个想坐在那等着当花瓶让男人来拯救的人呢。

虽然嘴上凯拉说支持自己的小孩变成任何样子,但她还是不希望自己女儿变成某些特定的样子。她觉得不好的,她就要筛选删除了。她女儿可以是个狮子一样的外科医生,但不能是一个打扮精美的漂亮花瓶。总的来说是不能接受一个“任何样子”的自己的小孩。

这也叫双标。中国女星里典型的就是大S。我看过她的采访中提到自己的小孩,一方面说完全尊重小玥儿的成长路线,另一方面又说绝对不会让女儿当艺人。

因此,你会发现,作为儿女很多人都跟父母没法沟通。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思路引导你的父母,他们都自顾自地说,认为自己的经验比你多。当你试图顺从对方的逻辑说,人家就直接屏蔽掉耳朵,继续讲自己那一套。重要的是,一旦你顺从了,对方就觉得自己赢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是父母小时候都经历了他们父母的说教。只要他们想干什么,他们的父母都是不愿意的。也不会在意他们想表达的是什么,直接对他们进行一大堆的说教。

例如:你吃的真的很饱,但碗里依旧有很多饭,刚放下筷子。

父母就会说,就那一口了你为什么不吃,赶紧吃了。你不要养成这种坏习惯,不要浪费食物,你知道我们赚钱多不容易么balabala。其实,你真的是只是吃饱了,吃不下了而已。

但也就这样你的情感表达直接被打回去,父母又用了一堆大道理来说服你。慢慢的就形成了封闭的脑回路,你的父母不在意别人表达什么只顾自己说,你也同样,慢慢的就不再听别人的想法,根本不想听或者听了也觉得听不懂。

这种家长类型在我们生活中又比比皆是,很难交流。而他们的小孩,怎么说呢,成长不顺利的也就丧失掉很多和人交流成长进步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好多人总觉得生活找不到知己,或者找到合适伴侣很难,或者工作跟领导也相处不顺利,最后觉得生活太苦了,这都是一代代父母为下一代造下的孽。

其实中国社会较之各国已经算是较不容易出现群众运动的国家,但如今这种情况大范围出现的成因也是因为在大部分父母心中,为孩子活成了他们的终身大业,就像是狂热分子对自己所执迷的群众运动一样。对改变的渴望让他们不自觉的参加了这场“革命”,因为憧憬孩子的改变可以迅速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处境。

因此你无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说服一个狂热者抛弃他的大业。他害怕妥协,也因此你不可能让他相信他一直以来,活了大半辈子信奉的想法是错的。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过,“信仰的力量不表现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所以他们对自己因为经验的所得所见深信不疑,听不进去也不愿意听。

你说你跟这样的人沟通怎么可能沟通明白呢。

最后想说什么呢,如果这个人对你很重要,那你再给对方多点耐心和时间,尝试尽力沟通。如果真的是比较累,就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