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动员部署2020年创新名城建设工作;

代市长韩立明总结2019年创新名城建设成就;

省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陈骏发布2019年南京十项重大原创成果;

……


2020年,是南京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书写“强富美高”新一个五年答卷的开篇之年,也是南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第三个年头。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2020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召开。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今天下午,来自各条战线的近3000人齐聚江苏大剧院,参加南京市的“新年第一会”。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正式发布2020年的“市委一号文”,吹响聚力高质量、创新再出发的奋进号角。

紫君梳理发现,从2018年启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开始,南京连续三年元旦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新年“第一会”——创新名城建设大会,连续三年制定出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市委一号文件,为聚力创新立起了“风向标”、明确了“指挥棒”。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2020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现场。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冯芃 摄

创新,已深深镌刻在城市的首页上,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标识和共同追求。
1

盘点成绩:创新名城建设再创七个新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所说: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来自各条战线的近3000人齐聚江苏大剧院,参加南京市的“新年第一会”。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冯芃 摄


南京也拿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预计全年GDP超过1.4万亿元,增速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8%及以上,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特大城市和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的中心城市。对南京的发展成绩和良好态势,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充分肯定。


作为南京城市最厚重的底色,创新名城建设收获满满,再创七个新高。

1.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475家,累计达到4593家;

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增长14.8%;

3.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0家,孵化引进企业3000多家;

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近46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28%;

5.PCT专利申请量增长8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知识产权指标继续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6.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9万人、其中硕博人才增长150%;

7.南京城市创新指数和高新区综合排名持续攀升。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山水城林的南京。南京日报记者 董家训 摄

根据科技部最新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报告,南京名列第4位。

共同的追求,引领着创新的行动,催生着创新的蝶变。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突出表现为“六个更加”。

1、聚力创新的导向更加鲜明。

2、产业创新的基础更加雄厚。

3、成果转化的路径更加顺畅。

4、全球资源的汇聚更加活跃。

5、载体平台的支撑更加有力。

6、创新名城的影响更加广泛。


张敬华梳理了创新名城建设务实推进的四大宝贵经验。


保持定力,创新才能成就城市

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五年如此、十年如此、数十年也应如此。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南京创新周紫金山创新大会举行。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崔晓 摄

用好市场,创新才能富有活力


唯有创新驱动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唯有市场主导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活力的创新、有竞争力的创新。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麒麟高新区。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聚焦产业,创新才能做深做实

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城市产业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真正把创新落在产业上、转化为新的增长点。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江北新区供图

优化生态,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必须在优化创新生态上久久为功、持续突破,确保南京始终保持创新资源集聚汇聚的“强劲磁性”。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北京大学南京创新研究院。资料图片

2

打拼2020:按下 “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点燃“强引擎”


创新潮涌,动能换新。

张敬华说,在决定城市未来命运的创新赛道上,唯有志者进,唯实干者强,唯坚持者胜。只有全市上下持之以恒、接续奋斗,创新的事业才能薪火相传,创新的南京才会更加出彩。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2020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现场,参会人员认真听会。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冯芃 摄

打拼2020,他提出要按下六大指标的“快进键”,跑出六项任务的“加速度”,点燃六方协同的“强引擎”。


六大指标

>>高企数量净增1400家以上、总数突破6000家

重点是坚持提质与扩量并举,奋力迈向全国第一方阵。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超过1.4万亿元

重点是高质量建设地标产业创新中心,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地标产业,进一步突破瓶颈、集聚要素、延展链条、做强集群。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南京日报记者 姚强 冯芃 摄


>>新型研发机构总数突破400家

重点是放宽准入门槛、强化绩效管理,实现高水平运作、高质量产出。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3.3%

重点是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大幅提升。

>>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0万人以上

重点是落实人才新政、优化各项配套,打造海纳百川、充满活力的人才高地。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江北新区研创园人才公寓。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2件,PCT专利申请量突破1800件

重点是加强法治护航,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

六项任务


企业培育要“枝繁叶茂”

持续种好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实施“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壮大科创板优质上市企业后备队伍,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增100家左右的独角兽、瞪羚企业,打造生机勃勃的科创企业森林和高端产业集群。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2018年4月,我市举行创未来•江河汇聚•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会。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战略平台要“抢占塔尖”

更加注重“从0到1”的创新,统筹学科力量、项目建设、科研攻关、机制创新,加快“一室一中心”建设,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攀登科学高峰、强化策源功能。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资料图片

园区改革要“脱胎换骨”

全面深化高新园区“1+N”管理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去行政化”,推行企业化运行、人员市场化聘用,优化都市型高新园区发展路径,建设充满朝气活力的创新发展主阵地。高标准新增建设3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统筹科技研发、商务金融、创意文化、生态宜居功能,拓展创新创业活力空间。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硅巷”未来城集工作、餐饮、休闲于一体,满足创客们的各种需求。南京日报记者 姚强 孙中元 摄

开放创新要“深耕全球”

务实推进“生根出访”工作,继续办好第二届南京创新周,实体化运营海外协同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等一批国际化合作平台,不断提升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全面彰显自贸区南京片区的开放优势和创新特色,确保自贸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增企业1万家。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科技金融要“融合衔接”

更加注重打造全方位全周期金融支持链,更好发挥创投集团主平台作用,切实增强南京资本市场学院等功能,引导形成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推动金融资源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先进制造业等创新领域的投放,新设超千亿元的创投基金群,科技银行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00亿元。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位于江北新区的扬子江新金融示范区。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摄

创新治理要“系统提升”

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以打造一流生态为目标的全面创新。设立创新产品推广等专门协调机构,加快创新产品应用示范,逐步增加政府项目中使用创新产品的比重。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六方协同


高校院所是最宝贵的智慧源泉

重点在老校区载体高效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共创校地融合发展新未来。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两落地、一融合”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科技企业是最核心的市场力量

抢占创新“C位”,走在产业变革前沿,勇当科技产业创新排头兵。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中,科技企业要成为主力军。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生态科技岛科创中心。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新研机构是最有效的转化渠道

面向市场,重点提升科技研发、企业孵化、经营管理三大能力,使创新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为高技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通讯员 吴珊珊 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各方人才是最有力的资源支撑

用好创新名城政策,把梦想变为实践,把技术变为产品,在各自岗位上争做科技之星、创业之星。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南京人才驿站。资料图片

金融创投是最重要的资本活水

充分挖掘创新机会,与国有投资平台一起,更多关注和投资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实现价值投资的新收获。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在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内,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研发。通讯员 周璇 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部门板块是最直接的责任主体

把深入推进创新名城建设与“招商突破年”“企业服务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创新、带头抓创新、长年抓创新,各级各部门要把支持创新、服务创新摆在优先位置、作为工作常态,助力创新创意破茧成蝶、中小企业拔节成长、骨干企业鲲鹏展翅。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2019年4月8日,全市投资促进工作暨招商突破年推进会召开。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3

2020“一号文”:一批政策举措全国首创、全国领先

一流创新需要一流生态,一流生态需要一流支撑。


我市2018、2019连续两年出台的市委一号文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紫君了解到,作为前两个一号文件的“姊妹篇”今年,南京制定出台了2020年市委一号文件,继续真金白银投创新、深化改革促创新,努力构建最好最优的创新生态支撑体系。而且,这三个一号文件有机衔接、相得益彰,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协同性和递进性。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2020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现场。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冯芃 摄

今年的一号文件产业指向更鲜明,紧扣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任务,集中力量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机制支撑更完备,着力构建科创企业森林成长、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产品应用激励、创新要素有效支持、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等“六个机制”,涵盖科技产业创新的各主体、各环节。

今年的一号文件还提出一批具有开拓性、探索性的务实举措。


试水技术攻关“揭榜制”,支持企事业单位揭榜攻关;


在江南、江北预留专门空间区域,规划打造超级总部经济区;


在自贸区南京片区加快建设“研发特区”“人才特区”,探索将质量标准相关费用列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紫君了解到,在今年的市委一号文件里,有不少政策举措全国首创、全国领先。


在校地融合上


全面启动“百校对接计划”,三年内从各板块选派100名科技专员,驻点对接全国100所重点高校院所,精准抓实产学研深度合作。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南京市“百校对接计划”启动仪式暨全市人才工作者培训班举行。南京日报记者 徐琦 摄

在企业支持上

除继续实行初创期科技企业三年经济贡献全部返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经费额外10%普惠奖励和一系列高企支持政策之外,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对高企中新增的规上企业,其三年内每年新增地方经济贡献的50%给予返还;坚持“一企一策”,更大力度孵化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

一号文件还明确,布局建设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平台应用场景,建立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行政容错免责机制。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独角兽企业孩子王总部。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在产业链培育上

对各板块聚焦发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给予土地、资金等“一区一策”支持;对企业在产业链薄弱环节上的技术装备投入,进一步加大奖补力度。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在“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南京创新中心”内,大屏中实时“闪现”每个IPv6地址的访问情况。通讯员 蔡汉青 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摄

在金融服务上

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支持建立孵化创投主体的新型孵化器;探索设立跨境股权投资基金。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江宁未来网络小镇悠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料图片

在知识产权上

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投资子基金,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和纠纷应对援助机制。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资料图片


在要素激活上

明确提出把数据作为核心要素强化开放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组建大数据公司,推动数据资源与产业转型、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紧密融合。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十三五”智慧南京重点项目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通讯员 魏靖桐 石朱进 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在人才保障上

除继续实行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补政策之外,今年还赋予企业更大的人才举荐权,加大对产业紧缺外籍高端人才的奖补力度;同时,加快增加人才住房实物供给。

市委书记代市长总结部署,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

南京市科技产业高层次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兑现新闻发布会举行。南京日报记者 毛庆 摄



(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公号)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毛庆

编辑:紫金山观察编辑 杨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