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動員部署2020年創新名城建設工作;

代市長韓立明總結2019年創新名城建設成就;

省科協主席、中科院院士陳駿發布2019年南京十項重大原創成果;

……


2020年,是南京全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書寫“強富美高”新一個五年答卷的開篇之年,也是南京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創新名城建設的第三個年頭。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2020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召開。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今天下午,來自各條戰線的近3000人齊聚江蘇大劇院,參加南京市的“新年第一會”。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正式發佈2020年的“市委一號文”,吹響聚力高質量、創新再出發的奮進號角。

紫君梳理發現,從2018年啟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開始,南京連續三年元旦假期後第一個工作日召開新年“第一會”——創新名城建設大會,連續三年制定出臺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的市委一號文件,為聚力創新立起了“風向標”、明確了“指揮棒”。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2020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現場。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馮芃 攝

創新,已深深鐫刻在城市的首頁上,成為這座城市的鮮明標識和共同追求。
1

盤點成績:創新名城建設再創七個新高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所說:2019年,我們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來自各條戰線的近3000人齊聚江蘇大劇院,參加南京市的“新年第一會”。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馮芃 攝


南京也拿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預計全年GDP超過1.4萬億元,增速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8%及以上,成為東部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特大城市和營商環境越來越好、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的中心城市。對南京的發展成績和良好態勢,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充分肯定。


作為南京城市最厚重的底色,創新名城建設收穫滿滿,再創七個新高。

1.高新技術企業淨增1475家,累計達到4593家;

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過1.2萬億元,增長14.8%;

3.累計組建新型研發機構近300家,孵化引進企業3000多家;

4.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近460億元,佔GDP比重提高到3.28%;

5.PCT專利申請量增長89%,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知識產權指標繼續名列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6.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9萬人、其中碩博人才增長150%;

7.南京城市創新指數和高新區綜合排名持續攀升。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山水城林的南京。南京日報記者 董家訓 攝

根據科技部最新公佈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評價報告,南京名列第4位。

共同的追求,引領著創新的行動,催生著創新的蝶變。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突出表現為“六個更加”。

1、聚力創新的導向更加鮮明。

2、產業創新的基礎更加雄厚。

3、成果轉化的路徑更加順暢。

4、全球資源的匯聚更加活躍。

5、載體平臺的支撐更加有力。

6、創新名城的影響更加廣泛。


張敬華梳理了創新名城建設務實推進的四大寶貴經驗。


保持定力,創新才能成就城市

南京要發展,必須抓創新;南京抓創新,必須爭一流。五年如此、十年如此、數十年也應如此。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南京創新周紫金山創新大會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崔曉 攝

用好市場,創新才能富有活力


唯有創新驅動的發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唯有市場主導的創新,才是真正有活力的創新、有競爭力的創新。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麒麟高新區。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聚焦產業,創新才能做深做實

科技創新及其成果,必須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聚焦城市產業主方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真正把創新落在產業上、轉化為新的增長點。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江北新區供圖

優化生態,創新才能行穩致遠

必須在優化創新生態上久久為功、持續突破,確保南京始終保持創新資源集聚匯聚的“強勁磁性”。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北京大學南京創新研究院。資料圖片

2

打拼2020:按下 “快進鍵”,跑出“加速度”,點燃“強引擎”


創新潮湧,動能換新。

張敬華說,在決定城市未來命運的創新賽道上,唯有志者進,唯實幹者強,唯堅持者勝。只有全市上下持之以恆、接續奮鬥,創新的事業才能薪火相傳,創新的南京才會更加出彩。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2020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現場,參會人員認真聽會。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馮芃 攝

打拼2020,他提出要按下六大指標的“快進鍵”,跑出六項任務的“加速度”,點燃六方協同的“強引擎”。


六大指標

>>高企數量淨增1400家以上、總數突破6000家

重點是堅持提質與擴量並舉,奮力邁向全國第一方陣。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5%、超過1.4萬億元

重點是高質量建設地標產業創新中心,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和地標產業,進一步突破瓶頸、集聚要素、延展鏈條、做強集群。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江北新區國際健康城。南京日報記者 姚強 馮芃 攝


>>新型研發機構總數突破400家

重點是放寬准入門檻、強化績效管理,實現高水平運作、高質量產出。

>>全社會研發投入佔比提高到3.3%

重點是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確保企業研發投入佔比大幅提升。

>>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40萬人以上

重點是落實人才新政、優化各項配套,打造海納百川、充滿活力的人才高地。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江北新區研創園人才公寓。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2件,PCT專利申請量突破1800件

重點是加強法治護航,建設知識產權保護最嚴格城市。

六項任務


企業培育要“枝繁葉茂”

持續種好移栽大樹、育苗造林、老樹發新芽“三棵樹”,實施“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培育計劃,壯大科創板優質上市企業後備隊伍,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增100家左右的獨角獸、瞪羚企業,打造生機勃勃的科創企業森林和高端產業集群。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2018年4月,我市舉行創未來•江河匯聚•南京市獨角獸、瞪羚企業發佈會。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戰略平臺要“搶佔塔尖”

更加註重“從0到1”的創新,統籌學科力量、項目建設、科研攻關、機制創新,加快“一室一中心”建設,爭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南京,攀登科學高峰、強化策源功能。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資料圖片

園區改革要“脫胎換骨”

全面深化高新園區“1+N”管理體制改革,大刀闊斧“去行政化”,推行企業化運行、人員市場化聘用,優化都市型高新園區發展路徑,建設充滿朝氣活力的創新發展主陣地。高標準新增建設30萬平方米城市“硅巷”,統籌科技研發、商務金融、創意文化、生態宜居功能,拓展創新創業活力空間。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硅巷”未來城集工作、餐飲、休閒於一體,滿足創客們的各種需求。南京日報記者 姚強 孫中元 攝

開放創新要“深耕全球”

務實推進“生根出訪”工作,繼續辦好第二屆南京創新周,實體化運營海外協同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劍橋大學南京科創中心等一批國際化合作平臺,不斷提升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的能力。全面彰顯自貿區南京片區的開放優勢和創新特色,確保自貿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新增企業1萬家。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科技金融要“融合銜接”

更加註重打造全方位全週期金融支持鏈,更好發揮創投集團主平臺作用,切實增強南京資本市場學院等功能,引導形成創新多元投入機制。推動金融資源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先進製造業等創新領域的投放,新設超千億元的創投基金群,科技銀行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突破200億元。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位於江北新區的揚子江新金融示範區。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攝

創新治理要“系統提升”

成立市委創新委員會,統籌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關鍵、以打造一流生態為目標的全面創新。設立創新產品推廣等專門協調機構,加快創新產品應用示範,逐步增加政府項目中使用創新產品的比重。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六方協同


高校院所是最寶貴的智慧源泉

重點在老校區載體高效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共創校地融合發展新未來。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兩落地、一融合”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科技企業是最核心的市場力量

搶佔創新“C位”,走在產業變革前沿,勇當科技產業創新排頭兵。全市民營經濟發展中,科技企業要成為主力軍。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生態科技島科創中心。生態科技島經開區管委會供圖

新研機構是最有效的轉化渠道

面向市場,重點提升科技研發、企業孵化、經營管理三大能力,使創新成果更好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新型研發機構為高技術產業提供有力支撐。通訊員 吳珊珊 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各方人才是最有力的資源支撐

用好創新名城政策,把夢想變為實踐,把技術變為產品,在各自崗位上爭做科技之星、創業之星。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南京人才驛站。資料圖片

金融創投是最重要的資本活水

充分挖掘創新機會,與國有投資平臺一起,更多關注和投資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企業,實現價值投資的新收穫。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在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內,科研人員進行項目研發。通訊員 周璇 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部門板塊是最直接的責任主體

把深入推進創新名城建設與“招商突破年”“企業服務年”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創新、帶頭抓創新、長年抓創新,各級各部門要把支持創新、服務創新擺在優先位置、作為工作常態,助力創新創意破繭成蝶、中小企業拔節成長、骨幹企業鯤鵬展翅。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2019年4月8日,全市投資促進工作暨招商突破年推進會召開。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3

2020“一號文”:一批政策舉措全國首創、全國領先

一流創新需要一流生態,一流生態需要一流支撐。


我市2018、2019連續兩年出臺的市委一號文件,受到了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紫君瞭解到,作為前兩個一號文件的“姊妹篇”今年,南京制定出臺了2020年市委一號文件,繼續真金白銀投創新、深化改革促創新,努力構建最好最優的創新生態支撐體系。而且,這三個一號文件有機銜接、相得益彰,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穩定性、協同性和遞進性。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2020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現場。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馮芃 攝

今年的一號文件產業指向更鮮明,緊扣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任務,集中力量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機制支撐更完備,著力構建科創企業森林成長、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產業鏈協同創新、創新產品應用激勵、創新要素有效支持、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等“六個機制”,涵蓋科技產業創新的各主體、各環節。

今年的一號文件還提出一批具有開拓性、探索性的務實舉措。


試水技術攻關“揭榜制”,支持企事業單位揭榜攻關;


在江南、江北預留專門空間區域,規劃打造超級總部經濟區;


在自貿區南京片區加快建設“研發特區”“人才特區”,探索將質量標準相關費用列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


紫君瞭解到,在今年的市委一號文件裡,有不少政策舉措全國首創、全國領先。


在校地融合上


全面啟動“百校對接計劃”,三年內從各板塊選派100名科技專員,駐點對接全國100所重點高校院所,精準抓實產學研深度合作。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南京市“百校對接計劃”啟動儀式暨全市人才工作者培訓班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徐琦 攝

在企業支持上

除繼續實行初創期科技企業三年經濟貢獻全部返還、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經費額外10%普惠獎勵和一系列高企支持政策之外,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對高企中新增的規上企業,其三年內每年新增地方經濟貢獻的50%給予返還;堅持“一企一策”,更大力度孵化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

一號文件還明確,佈局建設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平臺應用場景,建立創新產品推廣應用行政容錯免責機制。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獨角獸企業孩子王總部。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在產業鏈培育上

對各板塊聚焦發展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給予土地、資金等“一區一策”支持;對企業在產業鏈薄弱環節上的技術裝備投入,進一步加大獎補力度。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在“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南京創新中心”內,大屏中實時“閃現”每個IPv6地址的訪問情況。通訊員 蔡漢青 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攝

在金融服務上

採取“一事一議”方式,支持建立孵化創投主體的新型孵化器;探索設立跨境股權投資基金。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江寧未來網絡小鎮悠谷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資料圖片

在知識產權上

探索設立知識產權投資子基金,完善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和糾紛應對援助機制。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中國(南京)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資料圖片


在要素激活上

明確提出把數據作為核心要素強化開放應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組建大數據公司,推動數據資源與產業轉型、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緊密融合。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十三五”智慧南京重點項目南京市政務數據中心。通訊員 魏靖桐 石朱進 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在人才保障上

除繼續實行高層次人才科技貢獻獎補政策之外,今年還賦予企業更大的人才舉薦權,加大對產業緊缺外籍高端人才的獎補力度;同時,加快增加人才住房實物供給。

市委書記代市長總結部署,南京新年“第一會”聚焦創新

南京市科技產業高層次人才經濟貢獻獎勵政策兌現新聞發佈會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毛慶 攝



(紫金山觀察:南京日報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時政公號)

文:紫金山觀察記者 毛慶

編輯:紫金山觀察編輯 楊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