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这几日在读生涯规划师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非常有启发。

古典老师说,关于爱有三个误会。

1 错把依赖当成爱;

男女谈恋爱时,一方会对另一方说,离开你我就活不下去了。

这不是爱,是依赖。

2 错把爱自己、要求对等,当成爱;

比如,为对方买了一斤香蕉,对方吃了,却没表示感谢。

失落,受不了。反过来责问对方,为何不感谢,为何不领情。我对你如此好,为何要伤我的心?

这样的人,在感情中,要求对等。

他爱对方吗?不。是太过爱自己。他所谓的爱,满是为满足自己而生发的要求与责备。

3 错把对行为的喜好,当成爱。

比如,你给我买房,我好爱你;你考了100分,我好爱你。

真的吗?

你爱的是买房和考一百分的行为,你的爱并不指向一个人本身。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在我看来,这3个对爱的误会,都源于自私。

自私是人的本性。人天生倾向于为己。这无可厚非。

但若在爱中,夹杂太多自私,你便是个索取者,而对方被消耗。

最终,天平失衡,关系断裂。

特别是亲子关系中,家长经常用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来不断索取。

然而,血缘关系是不能断裂的,于是被消耗的孩子,从可翱翔于蓝天的鹰隼,变成了你的囚兽。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01

依赖是笼

放手是帆

我有个男性朋友,特别焦虑。

媳妇不让3岁半的儿子上幼儿园。说是孩子没准备好。

因为还未断奶。

那就断啊,不小了。

可,一提到断奶送去幼儿园,她就发脾气,找一堆理由。用鸡犬不宁来反抗改变。

她,离不开孩子。

当一个妈妈给孩子哺乳时,她通过这种方式跟孩子建立了深度的连接。

在这个深度关系中,她被需要,被回应,这就像恋爱时,被及时回应、获得关注一样,这种回应和关注给人极大的满足感。

我朋友的妻子,没有很好的亲密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所以,她迫切想抓住跟孩子的这段关系。

孩子的离开,让她不安。她把孩子当成了依赖。

她是个极端的例子。

可,我敢说,许多自诩正常的父母,较之于她,“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脱口秀大会》上,周奇墨用一个段子,幽默地展现了多数父母的心态:

很多父母都喜欢把孩子留在身边,上大学、工作都要离家近。我说,爸,咱家到底有啥呀,你非让我离家近,有矿呀?

没。

那咱俩在这儿干啥呢,玩塔防啊。

家长总希望孩子离家近,说白了就是离自己近。

有的家长甚至不惜采取强硬手段,也要将孩子留在身边。

比如,决定孩子的大学志愿,不回来工作就断绝关系,我跟你到天涯海角。

离得近,在自己羽翼之下。

明面上是:此地好混,为你好;

往下一层:远处不可控,寄情于远方太焦灼,为降低情感成本,方便依赖,你最好留在我身边。

我妈固执地想让我弟回老家工作,给他安排老家的媳妇。不从,我妈就哭:我养你这么大容易吗?你工作不好,不结婚,我能安心吗?求你了,让我安心吧。别让我的心再揪着了。

她让我劝弟弟,我反过来劝她:

妈,你好自私。

为了心安,弟弟得被迫听你的,凭什么?若我说,为了我的心安,你别闹了,让我该干啥干啥,你同意不?

我妈说,你不懂我。

我不是不懂,我是反对。

无论将感情还是生计,依赖在别人身上,还要求别人承担这份依赖,忽略别人的意愿,不是自私是什么。

这种依赖,如囚笼,困住对方,也困住自己。

而打开笼子,学会放手,鸟儿和笼子都能得到自由。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02

爱是托举

对等是交易


我妈在我小时候,非常强调对等。

她做的饭,我得吃,不然对不起她;

她买的衣,我得穿,不然对不起她;

她对我好,我得回,不然对不起她;

甚至,她伤心的时候,我不能笑,不然对不起她。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妈妈丢了400块钱,她躺床上唉声叹气。

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她在房间里干啥,我只是一个人在别的房间唱刚学的歌。

结果,她骂了我,爸爸也骂了我。说我不懂事,大人伤心,我怎么可以开心!

从此,我战战兢兢,不知道要在妈妈面前如何表现。

内心也很煎熬。

母爱伟大,母亲为我做了那么多,我怎么可以辜负?

然而,如何对等?

跟她同频、回应她所有的安排、孝敬她,都不足以。

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有问题、没良心,对不住我妈。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直到我12岁,上小学六年级。

我上的小学,离家5里地。

每天都要上早晚自习。

晚自习8点半下课,许多家长会接孩子。

我妈和我小伙伴娟娟的妈妈,有次结伴来接我俩。

一路上,两位唠,我们听着。

我妈说:咱为孩子付出太多了。起早贪黑的,将来还不知道孩子如何报答咱。要是不孝顺,咱可就亏大了。

娟娟妈妈说:说啥报答,只要孩子们好就行。孝顺不孝顺看他们,不孝顺我也不觉着亏。

娟娟妈妈在这份爱中,不要求。

我突然就明白,为何娟娟总乐呵呵的了。

她没有这层压力。

而我也不是对不住妈妈的坏孩子,只是我妈比较特别而已。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教授在《人生十二法则》中说:

有些人“宜人性”太高,特容易顺从别人、配合他人,从而把自己的意愿压抑起来。

他们这样跟世界互动,也希望世界这样跟他们互动。

当得不到对等,当他们感觉被“占了便宜”时,内心烦躁,向外索求。

索求不得,释放怨恨——你怎么可以不爱我?我付出了这么多?我这么爱你,你有没有良心?

我妈当时就这样。

许多家长,如今,依然这样。

看似他们在付出,在爱孩子,实际上他们更想安放自己的心。

爱是成就、托举,而不是我给了,你得还的交易。

爱就爱了。

在关系中,不要求对等,就不会有那么多计较,双方都舒服。

双方都舒服,好关系形成。

有了好关系,武志红说,一切的好东西便从中而出。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03

喜欢行为

必有目的

在向孩子表达喜爱的众多话语中,有一句常被挂在嘴边,却没用。

那就是:你真棒,我好爱你。

它指向的是孩子行为,不是孩子。

依照行为来付出的爱,通常都不是真爱。

多年前,看一部韩剧。

朋友问女主角,为何喜欢男二。

她说:他会为我买早点,送我上班,在任何节日记得给我买礼物,陪我看电影……一大堆。

又问,为何喜欢男一。

她想了好久,说:因为他是他。

到底哪一个是真爱,哪一个爱得真切,不言而喻。

买早点、买礼物这些可爱的行为,让人欢喜。

因为,这些行为于我们有利。

同理,孩子乖、考满分这些行为,让我们省心,骄傲,满足。

我们喜欢,但这不是对孩子的爱,是对自己的。

否则,我们不会因为孩子撒泼、倒数,而心烦,愤怒。

爱,不会因为人一时的行为而减损。

利己的行为不再利己,我们的态度会迅速转变。

行为可以复制,不具有独特性。而人不行。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小王子》中,尽管狐狸很完美,表现出的行为令人舒适。

但小王子还是决定回去,陪伴自己的玫瑰。

当我们跟一个人建立了关系,他对我们来说,就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爱他,只能因为,是他。

当我们以行为来决定爱或不爱时,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我们爱的只是他们表现出的行为。

他们会感到惶恐,患得患失。

因为,行为会失控,会变。

今天我能考100分,明天题目变了,我或许连90都考不到。

明天,我是不是就不能得到爱了?

所以,不要用自私的目的,来雕刻孩子的行为。美其名曰爱、教育。

每个生命都自有其道。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小结一下:

亲子关系中常见的三种模式,依赖、要求对等、行为决定欢喜,都在打着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

家长在其中放太多自己的要求,考量,必忽视孩子的诉求。

于是,亲子拉锯战展开。

我们胜了,收获一个听话的小兽,我们所谓的爱就是他们的牢笼。

而他们,一般不可能胜。

终其一生,都会被我们影响。

04

愿你,

有爱的能力

七夕时,我读了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相较于找到真爱,我更开心的是,如今自己有了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说的真好。

这个能力,好重要。

弗洛姆说,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懂得给予和付出,懂得关心、尊重和认识他所爱对象的人,才是一个有能力去爱的人。

要做到这些,他必须先发展自己的人格,经历成长和发展,然后走出去,主动爱他人。

做到此,需要强大的心理能量。

并不是每个人有,也不是有的人就能做好。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爱,是一场修行。

终其一生,我们都要学着在关系中爱与被爱。

发展爱的能力,不能保证,你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但,能保证,你会爱。

你不会用自私,困住他人。同时,把自由还给自己。

最后,愿你,有爱的能力。

我是丽丽,谢谢转发,分享、收藏。

祝你芬芳。


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亲子索取三形式:依赖、求对等、行为之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