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叮噹換了新幼兒園,我後悔過

叮噹這學期換幼兒園了。


原來的幼兒園,除了硬件(沒有大操場)稍有點遺憾外,家校距離、教學到師資,叮噹、我、劉先生都很滿意。


只是沒想到,疫情無情,幼兒園也未能逃過此劫——倒!閉!了!


於是,叮噹只好依依不捨地“揮一揮衣袖,再重覓他園”。


接下來幾個月,我們又重新看了不少幼兒園,公立、私立、國際幼兒園都有。公立的已經沒名額了,國際幼兒園又太遠,最後我們選擇了一所離家很近的私立學校。


跟園長攀談下來,教育理念上還是吻合的。班級孩子不多,學費是上一家幼兒園的一半,能省不少銀子。


但叮噹一個月讀下來,老母親感覺有點點失落。


園長在我們報名前得知被調走了,班主任是新來的小姑娘,幼兒園操場坑坑窪窪,之前參觀學校時說開學前會修好,但現在也還是原樣。而目前孩子們大部分活動都在室內,戶外活動有限。


看到教材,畫風有點辣眼睛;教學內容,叮噹已經20以內加減法差不多會了,但幼兒園目前還在教10以內的數字……連叮噹自己都說:這個幼兒園沒有之前學得多,應該不如之前那樣豐富


前些天我試著和劉先生商量,要不要再換?說不定那國際幼兒園也挺好。


豈料他特佛系:“剛換幼兒園,再折騰寶寶受不了。那個國際幼兒園,每天開車兩三個小時接送,老二馬上要出生,我們也沒那麼多精力。再說寶寶不上得挺開心的嘛。”


後面這句說得也是,每天看叮噹無論上學還是放學,臉上都挺愉悅。班主任雖年輕,但溝通下來感覺很認真負責,叮噹也說老師很溫柔,在幼兒園挺開心。新園長目前接觸不多,但孩子放學時,經常看到她很熱情地把孩子送到父母手中,從這個細節也可以看得出很負責。可能以後接觸更多,會發現更多優點。


前些天,叮噹前幼兒園一小夥伴的媽媽約喝茶。之前幼兒園解散後,她就給孩子選了那所路途遙遠的國際幼兒園。


無論是硬件還是師資,自然都是沒話說。


但她也吐槽——來回接送要兩三個小時,有時深感疲憊。


不過,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她開始對幼兒園課程設置產生了懷疑。


這家國際園月收費過萬,外教清一色白人,全英文環境,孩子學好英語不是夢,但她又為孩子的中文發愁了。


孩子現在是幼小銜接階段,但在幼兒園完全接觸不到中文,而孩子未來最終還是要走公立教育路線,所以中文還要抽時間去補。


聽到小夥伴媽媽的擔憂,我之前的小失落,也釋懷了:其實不管怎麼選,真的很難有完美無缺、不讓父母操心的學校。


給叮噹換了新幼兒園,我後悔過

哪裡有滿意的學校?


我就這事,和一個好友聊天,她也隨口說起了她的經歷。


幾年前,她給女兒選擇了家附近的公立園入園。


公立園老師都有編制,所以並不如私立園老師那麼親和上心。教學任務也完全是按照教委的規定,釘是釘鉚是鉚,按部就班。


但朋友說,孩子在學校吃得不錯,該教的也教,她自己在家堅持親子閱讀,家人也輪流陪孩子做遊戲,孩子成長得很好。


後來孩子上了公立小學,因為沒上學前班,孩子沒學過拼音跟不上,第一次語文考試48分。


朋友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在之後一個月,每天一下班就陪孩子做語文作業,讓孩子對照拼音表讀題(題目都是注音的)做題。


一個月後,孩子掌握了拼音,再考試98分。


據說,從此語文沒低過90分。去年年底,孩子上二年級,期末考試甚至得了100分,還被評為了“學習標兵”。


她說,當時孩子成績48分,還真挺震驚,心裡也有過抱怨老師沒單獨教孩子。


但回頭一想,全班80%以上的孩子都在學前班學完了拼音,老師要趕教學進度,一個月教完拼音她還覺得慢呢,怎麼可能為了某幾個孩子就改變教學計劃?


當初沒給孩子上學前班也是自己的選擇,所以就只能在家裡使勁了。


我在群裡問了下,很多家庭是這樣的情況,這大概是公立教育的縮影了吧。


無論在非義務教育的公立幼兒園,還是在義務教育的公立小學、中學,常態是 ——教委定教學任務,老師照顧大多數,負責提供基本平均的教學服務,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基本目標。


老師的精力有限,確實沒辦法細緻到考慮每個孩子的發展。


但在課外,父母怎麼管孩子,報什麼課,那就是個人的事了。畢竟,對於老師來說,只要家長能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所以,在學校平等地接受教育的孩子們,智商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看誰跑得更遠至少取決於:


一是我們把怎樣的孩子送去學校,以及學齡前的努力;


二是我們在家如何支持學齡的孩子。


給叮噹換了新幼兒園,我後悔過

與其抱怨,不如行動


既然沒有其它選擇,我覺得與其抱怨,不如行動。


所以我也把叮噹的課後學習計劃做了調整。


每天放學,遛娃成了必修課。每天4點20下課,接娃後的40分鐘到1個小時,是雷打不動的戶外活動時間。


給叮噹換了新幼兒園,我後悔過


運動方面,一直是我們非常重視的,我現在行動不便,所以由劉先生陪。


去公園逛逛,爬爬小山,或去隔壁學校操場跑跑。


給叮噹換了新幼兒園,我後悔過


既增進父子關係,也對視力有好處。


時間寬裕的話,再去工作室,小阿姨們會帶著看看書,玩玩桌遊。


6點多後,和爸爸一起回家吃飯。


吃完飯後,叮噹自己獨自玩耍,然後老母親陪伴他玩遊戲、上思維課、創意美術、識字等。


洗漱完畢後,再就是雷打不動的親子閱讀時間,然後聽音頻故事睡覺。


等到娃香甜入睡,身懷六甲的老母親早就累慘了。雖然這中間爸爸也會幫忙,陪讀、陪玩或陪睡,但從幼兒園接上叮噹開始,我們的晚上時間基本都奉獻給了娃。


給叮噹換了新幼兒園,我後悔過


叮噹睡下,老母親熬自由的“夜生活”才開始。


時間安排上,我也會覺得比較滿,陪著也挺累,但叮噹每項活動都玩得很開心,可能因為有大人全心陪伴,而且大都是遊戲方式,他都樂此不疲。


看到孩子開心投入的樣子,以及想到能培養他管理時間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為以後的小學生涯打好基礎,又覺得我們大人再苦再累也值得。


給叮噹換了新幼兒園,我後悔過

我們為孩子準備好了嗎?


在美國,二戰後流行的斯波克自然放養式教育,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逐漸被擯棄,取而代之的是精心栽培式教育——


父母從一開始就深謀遠慮地為孩子做教育投資,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社交技巧和文化素養,最終讓孩子在將來取得成功,尤其在學校有著優秀的表現。


我小時候顯然是被放養的,相信很多80後父母跟我一樣。我爸媽根本沒時間管我,我的興趣、成長節奏完全是自己自由發展。


但我上大學以後發現,很多同學其實是被精心培育的。所以,被放養的我其實是很努力才能跟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所以,自己當了媽,就會格外注重孩子的教育。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做一塊大理石,把這塊大理石雕塑成一座雕塑,需要六位雕塑家,他們的排序是:


1、家庭

2、學校

3、兒童所在的集體

4、兒童本人

5、書籍

6、偶然出現的因素


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叮噹的早期家庭教育中,我思考的是,能否在以下幾大方面給他支持:


身體方面,有個強健的體魄。


品格方面,善良、堅韌、自信、責任、溫暖、有自控力、有獨立性、心理穩定......如果可以,我希望把這一切美好的品格賦予給我的孩子。


智力開發方面,陪他大量閱讀,在廣闊生活中拓寬孩子的眼界,多接觸、多思考、多探索。激發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小學生涯打下基礎......


而當他進入小學後,學校有老師、課程和制度,是否就可以成長無虞呢?


我認為並不是的。


事實上,近年來,我聽到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在強調家校共育


曾經有位小學校長跟我聊天時吐露,孩子的考試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們真正看重的是孩子的品格和學習的能力。一個品格健全又能力卓越的孩子成績不可能差,未來的人生也不容易出問題,這才是教育的目標。


有個朋友的女兒,寫字很慢,知道同桌寫字很快但很潦草的情況下,她仍然堅持一筆一劃認真地寫作業。


朋友很認真地對女兒說:“你能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且堅持下去,真的很了不起!”


雖然有時候因為寫字慢,作業寫到深夜11點還沒寫完急到哭,但孩子沒有因此就放棄“認真寫字”這件事。


在媽媽的鼓勵和建議下,她先去睡覺,並且自己定好鬧鐘第二天提前一小時起床,完成了作業。


這孩子剛上三年級,英語課新增加了聽力作業,開學第一天英語老師在班級群叮囑家長“千萬不能放手,要每天監督幫助孩子”。


朋友按老師說的監督孩子,從那以後孩子每天回家依然獨立完成作業,再也沒有因為聽力作業找過媽媽。


父母在家適當的引導和建議、適時的肯定和鼓勵,對於培養孩子獨立的品格,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至關重要。而獨立的品格和能力,又讓孩子在課業上游刃有餘。


儘管學校衡量的指標相對單一(成績),但得體的家庭教育卻能拓展孩子方方面面的能力:勤奮、自信、堅持、勇敢;以及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我們幫助孩子拓展知識面、養成好習慣、建立好品格,孩子收穫的將不僅僅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更是飽滿的人格、強健的體魄以及更豐富多彩的未來。


這麼想來,我對叮噹的支持,至少還要再操心十年,甚至更久……但我堅信,老母親得體退場的那一天終會到來。


我內心無悔,目送你遠行,足矣。


給叮噹換了新幼兒園,我後悔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