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認錯的人格品質

很多人問,除了財報數字,商業模式等等看得見的投資的“科學”之外,投資的人格品質是什麼?

巴菲特在今年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上的講話,完美得展示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投資上認錯的人格品質。

巴菲特今年90歲,大家都知道,上了年紀的人,一個特徵就是對自己做過的對和錯都更加固執己見,很少說願意反思且推翻更改結果,特別涉及到50億美金這樣大的“錯誤代價”。


巴菲特:認錯的人格品質

但巴菲特乾淨利落,該砍倉砍倉,該認錯認錯,而且是當著全球的面開會認錯。

永遠以事實邏輯為觀照

歷來筆者不太習慣稱巴菲特為“股神”,是人造的“神”就有跌落人間的一天,巴菲特也不是每一舉一動都是真理,直接抄巴菲特的持股作業,估計這次就到坑裡去了。

巴菲特真正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其在投資的人格品質。其中一點,永遠以事實邏輯為觀照,敢於認錯改之,是在投資的人格建立中最重要的一步。

投資需每日三省吾身,筆者有一本投資記錄本子,記下的是近十年來投資上錯誤的反思,巴菲特正式從事投資行業60多年來,如果真有這麼一個本子記錄其投資錯誤反思,百年之後留存下來,那真是投資中的“葵花寶典”和“倚天屠龍刀”,投資的正確結果多少還帶著運氣成分,投資的錯誤教訓卻是字字真金,像這次巴菲特航空股歷經幾十年的買了又賣,賣了又買的最終虧損割肉的教訓,賬面價值就是50億美金起步了,下士聞道,大笑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當全世界大部分人都當巴菲特一個笑談來看時,作為投資專業人士如果也是如此,那就是差距還很遠。


認錯的根據是什麼?

大部分人在投資上直接以股價漲跌為判斷標準,那試問,這個股價是漲是跌,又是以什麼時間為限度?今日看股價跌,就認自己錯誤而“反思”,那明日股價再漲呢?假使以一個月,半年未限度呢?那兩個月後,一年後股價反向變動,是不是這個認錯就又認“錯”了呢?

巴菲特在航空股上的羈絆,花了他整整半輩子的時間。而且巴菲特最後證明他錯了,並不是股價漲跌的原因,認錯的根本根據,在於原來的投資邏輯出發點不再了,或者被事實證明是錯誤的。

巴菲特:認錯的人格品質

羈絆半生的航空股

巴菲特年輕時就投過航空股,當時邏輯很簡單,認為它在當時的股價估值便宜。

1988年在佛羅里達大學演講中談到,不會投資航空股了,因為競爭激烈,股東利潤被行業相互競爭耗盡,再便宜也不能要。

2016年投資達美航空時談到,由於美國航空業已經被整合成四大巨頭,相互之間大股東甚至為同一機構,所以競爭不再那麼激烈,所以買入,甚至成為其中幾家的第二大股東。

2020年在疫情衝擊下,巴菲特真正徹底清倉航空股,一割肉就是50億美金,理由沒有講。有媒體猜測是巴菲特認為航空股受益於全球化,而現今全球化正在逆行,各國正在關上大門,航空股不僅僅是因疫情休克而已,而是真正的業務空間縮窄。

筆者認為這個也可以作為一個理由,但個人認為讓巴菲特真正“心累”的一點是:航空股終於,再次,證明了其【行業天賦】的邊際盈利效率低,風險係數大,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好的商業模式如物業公司:聘請幾個普通人就可以做好物業服務,物業費用年復一年的穩定壟斷式收取,即使經濟危機出現也照收不誤。差的商業模式幾乎沒有一個比航空公司更差了:鉅額的固定資產開支,鉅額的借債,微薄的邊際利潤,任何一個故障都給企業巨大打擊,業務上放大宏觀經濟的週期波動,大宗商品(油價)的價格週期波動,低差別的服務導致行業競爭激烈,暫時不運營了停在機場停機坪上也不行!每天還得鉅額的停機費等等..

.2016年巴菲特和華爾街機構共同整合航空業的努力,還是輸給了【行業天賦】


巴菲特:認錯的人格品質

敢於認錯才是經典

2016年開始做行業整合,想賺穩定的“壟斷的錢”,這一邏輯預期不再了,再也不能實現了,巴菲特以此為依據,才是認錯了,才會止損了。這一舉動,筆者敢說是將來投資歷史上的經典一筆。

沒有“補倉”,沒有再“努力”整合。而這兩個“沒有”和這個乾淨利落,這也是另外一個投資人所需要具備的人格品質。

在投資上,90歲的老人家都不吝於認錯反思,我們沒有理由迴避認錯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