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億隻蝗蟲來勢洶洶,除了瑟瑟發抖,我們還能做什麼?

晴空萬里,黑雲壓城。烈日當空,難見寸光。

4000億隻蝗蟲來勢洶洶,除了瑟瑟發抖,我們還能做什麼?

遮天蔽日的蝗蟲 | 圖片來源於網絡


非洲東部,經歷三年大旱,在今年1月和2月暴發了一輪號稱“25年來最大規模”的蝗災,以千億計的蝗蟲鋪天蓋日洶湧來襲。在這一輪蝗災中,僅肯尼亞一國已有70000多公頃耕地顆粒無收,它們還漂洋過海,像一支恐怖的遠征軍,繼續肆虐阿拉伯半島、中亞和巴基斯坦。

4000億隻蝗蟲來勢洶洶,除了瑟瑟發抖,我們還能做什麼?

蝗蟲飛過,不留稼禾 |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個月後,一場大雨緩解了旱情。然而,季節性降雨萌發的新鮮植被卻吸引了新一輪規模更大的蝗蟲向東非再次發起了進攻,蝗災嚴重等級從“25年不遇”上升為“70年不遇”。原本就屬於長期面臨糧食危機的地區,一波兒接著一波兒的蝗災,影響遠超新冠肺炎,對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脅”。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測,5月份有利的繁殖條件意味著6月下旬和7月下旬將有新一輪的蝗蟲種群繁殖。

4000億隻蝗蟲來勢洶洶,除了瑟瑟發抖,我們還能做什麼?

新一輪蝗蟲襲來 | 圖片來源於網絡


研究顯示,新一波蝗蟲群有兩條路線存在進入我國境內的可能。


一條是從非洲之角區域,跨越印度半島南端,藉助印度洋西南季風,直接進入雲南、廣西,甚至廣東南部。另一條是從印巴邊境擴散,到達緬甸一帶之後,在季風的推動下,繞道青藏高原南部進入我國。


雖然相關專家已經表示,這波兒蝗災不會對我國核心糧食產區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作為歷史上以“農耕經濟”為主導的國家,蝗災在我國一直都是無法忽略的存在。


時代更迭,蝗災不歇


我國最早對蝗災的記錄見於《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行春令……則蟲蝗為敗。"這就意味著,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已經面臨蝗災的侵擾。


通過研究史料發現,古代蝗災頻發,間隔時間也很短,據史籍記載,我國從東周春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平均2~3年就會發生一次地區性的蝗災,而每5~7年就有一次大範圍危害嚴重的蝗災發生。另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

4000億隻蝗蟲來勢洶洶,除了瑟瑟發抖,我們還能做什麼?

歷史部分朝代發生蝗災的次數 | 圖表製作:萬博DataVis


而相關學者最新的研究與《中國救荒史》有些出入,從兩宋金元到明清再到民國,蝗災發生次數較過去研究成果明顯增加。其中,明清兩朝蝗災百年發生頻次為100.18,而民國時期,蝗災百年發生頻次已經高達144.73。

4000億隻蝗蟲來勢洶洶,除了瑟瑟發抖,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國曆史各時期蝗災百年發生頻次 | 圖表製作:萬博DataVis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開始了廣泛、深入的“治蝗”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乾旱造成的江河斷流、湖泊水位下降和一些地方農田撂荒,以及過度放牧和氣溫升高,又形成了一些新的蝗區,我國局地不時會有報告蝗災發生。進入本世紀,儘管我國農區蝗蟲防治覆蓋率超過70%,牧區也達到60%以上,但蝗災常年發生面積依然可達2.8億畝左右。


大國泱泱,災害頻頻


其實不止於蝗災,由於幅員遼闊,地質、地理條件複雜,氣候異常多變,生態環境基礎脆弱,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頻發的國家之一,經常受到多種自然災害的侵擾。


相關資料表明,全國有74%的省會城市以及超過62%的地級市位於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危險地區;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以及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分佈在氣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一般年份,全國受災害影響的人口約2億人,其中因災死亡數千人,需轉移安置300多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000多萬公頃,成災2000多萬公頃,倒塌房屋300萬間左右。

4000億隻蝗蟲來勢洶洶,除了瑟瑟發抖,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國近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 | 圖表製作:萬博DataVis


不久前,中國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氣象局等部門對2020年一季度全國自然災害情況進行了會商分析。經核定,一季度,全國自然災害以森林火災、風雹、低溫冷凍和雪災為主,洪澇和地質災害、乾旱、地震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504.8萬人次受災,42人死亡失蹤,2.4萬人緊急轉移安置;1100餘間房屋倒塌,13.3萬間房屋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449.8千公頃,其中絕收41.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8.7億元。自然災害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借力數據,高效應對

沒有人能夠脫離自然大系統生活,因此,人類必然要與自然災害共存。要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須提升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萬博思圖災害信息可視化解決方案,以科技手段助力我國自然災害防治與應急處理。


搭建多源災情信息可視化平臺,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三維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可視化等技術的基礎上,構建災害應急業務應用系統,實現災害信息速報、災害應急處置等的集中管理,對災害現場的多源災情數據進行有機融合與統一表達,構造災情三維場景,對災害現場實現立體化、多層次、全方位的展示,為災情分析、應急方案制定以及現場救援等工作提供有用的輔助信息。

4000億隻蝗蟲來勢洶洶,除了瑟瑟發抖,我們還能做什麼?

某災害信息可視化大屏 | 萬博思圖可視化定製


責任區域自然災害態勢總覽


對區域內自然災害相關數據基於進行地理空間的實時展示,同時在3D空間中建立模擬真實場景模型,更立體更深入地查看各項數據的分佈情況。基於三維地理信息,利用三維視圖構建災害重點區域全景圖,以強大的3D渲染引擎、GIS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了災情信息及周邊環境的空間化、可視化,支持多種類型空間數據的解析,呈現高品質的可視化效果,將災情相關數據指標形象化、具體化的呈現,直觀展示災害當前態勢。

此外,以時間軸與地理空間為基礎構建時空概念,用時間軸控制時間序列下某一區域數據的呈現,通過還原一定時段、一定區域內數據的變化,瞭解相關區域內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情況。


挖掘數據價值,支持災害應急決策


全方位、多維度進行各級指標下鑽與分析,建立一套評價自然災害的指標體系。以海量跨業務部門數據為基礎,融合氣象、水文、地質等數據信息,以大數據挖掘分析為手段,基於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分析模型進行專項分析,並以豐富的可視化圖表加以展示,準確、及時地進行責任區域自然災害全域監測、預警,為災害應急管理部門提供決策輔助。


2000年,新疆蝗災,十萬鴨兵浩浩蕩蕩,吃得蝗群潰不成軍;2012年,黃河沿岸發生蝗災,滅蝗飛機攜藥品飛馳迎戰,十餘回合,大勝。或土或洋、或粗笨或精巧,都是幾千年與蝗蟲過招積累下的經驗。作為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我們在歷史中也已經習得更多災害防治的方法。而現在,藉助可視化技術賦能,在應對、治理自然災害時我們佔據了更多先機和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