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淨利下滑 百家非上市銀行三季報露隱憂

百家非上市中小銀行三季度財務數據的陸續披露,為勾勒銀行業現狀的全貌提供了更多細節。10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對通過中國貨幣網披露前三季度財務數據的100家非上市中小銀行進行統計發現,超七成銀行淨利潤呈現同比下滑趨勢。分析人士指出,從三季報可以看出,銀行息差仍然承壓,對撥備的計提力度加大也加劇侵蝕銀行利潤空間,導致銀行業績增速不及預期。在資產質量方面,已披露相關數據的非上市中小銀行中,過半不良貸款率下降,資產質量趨穩,但也有部分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處於上揚趨勢,需引起警惕。

10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中國貨幣網信息發現,截至當日15時許,已有100家非上市中小銀行披露三季報數據,其中,有76家銀行前三季度淨利潤下滑。在同時披露了營業收入數據的83家銀行裡,有43家銀行出現營業收入、淨利潤“雙降”,佔比過半;15家銀行營業收入、淨利潤“雙增”,佔比18.07%。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從數據來看,國內中小銀行資產質量與盈利狀況面臨壓力,主要是受疫情衝擊、宏觀經濟放緩、銀行淨息差收窄、中間業務下滑,尤其是中小銀行加大風險計提等因素影響,對中小銀行的營收與淨利潤構成擠壓。其中,受疫情衝擊大、經濟結構單一、欠發達地區的中小銀行面臨的經營壓力更大。

例如,今年前三季度,河北唐山農商行實現營業收入12.11億元,同比增長28.56%,淨利潤2.89億元,同比下滑15.25%,其中,該行前三季度計提資產減值損失4.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54億元,同比增速超260%。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體盈利承壓的表現下,江浙地區的銀行異軍突起,包攬了營業收入、淨利潤“雙增”的半壁江山,呈現出業績復甦的區域性特徵。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10家已披露三季報財務數據的江蘇地區非上市銀行中,7家實現營業收入增長,3家實現營業收入、淨利潤“雙增”;13家浙江地區非上市銀行中,9家實現營業收入增長,其中,有5家實現營業收入、淨利潤“雙增”。

對此,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表示,江浙一帶的銀行得益於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和對外全球貿易的反彈,三季度經營業績快速好轉。而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銀行面臨的業績壓力較大。

另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通過中國貨幣網公佈三季度財務數據的100家非上市中小銀行中,有30家對不良貸款率進行了披露,其中,16家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出現下降,佔比過半。不過,從不良貸款率水平來看,仍有15家非上市中小銀行超2%。

周茂華表示,從已披露的信息看,國內中小銀行質量風險值得警惕,但整體風險可控。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國內生產生活加快恢復,經濟重返復蘇擴張軌道;其二,管理層為可能滯後暴露的不良貸款提早準備加大不良計提與壞賬處置;其三,中小銀行不良率有增有減,分化明顯。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則表示,今年資產質量承壓已成事實,風險尚未充分釋放也是目前銀行貸後管理面臨的客觀狀況。同時,考慮到風險可能延緩暴露,更應督促機構做實資產分類,加大不良貸款處置清收力度。

今年以來,中小銀行風險治理問題成為監管部門與市場關注的焦點,已有超過40家中小銀行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消化不良資產、引入新股東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改良。周茂華指出,中小銀行問題根本上還是內部治理與經營水平不高。需要通過強化監管,引導中小銀行加快補齊內部治理短板,防範化解潛在風險,主責主業、深耕區域市場,提升經營水平及抗風險能力。

“中小銀行通過市場化兼併重組,有助於理順中小銀行股權混亂等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加快不良資產處置,有效化解金融風險,擴大銀行資產規模。”周茂華表示,兼併重組後的銀行,股權結構、內部治理、資產負債表更加透明、優化,有助於其拓寬上市、發債等融資渠道,銀行穩健經營將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公佈中小銀行經營狀況並非整個銀行業全貌。“中小銀行為數眾多但其資產佔比相對較小。”周茂華指出,同時,從近期已披露的部分銀行財報來看,中小銀行業績存在明顯分化,展望未來,國內疫情受控,生產生活加快恢復,經濟擴張步伐逐步加快,銀行業經營前景也將逐步改善。

本文源自北京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