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正面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愛和理解

羅素在他的書《幸福之路》裡有一句話:

“我相信,倘有一條幸福之路擺在眼前,很少人會胸有成竹的去選擇不快樂。”

幸福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大千世界裡的芸芸眾生裡,因為幸福感的高低不同,所以很難給出一個相同的校準。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們都付出很多努力和精力。然而,百分之百付出後就有高回報嗎?答案是否定的。

當我們為幸福努力時,其實還有一群人看不到幸福的大門,每天生活在焦慮和無措裡。

我們是幸運的,有這樣一本書,讓我們看到了那些不被幸福眷顧的人,他們為什麼無法獲得幸福,還有他們主觀上沒有想傷害身邊人的故意,卻無時無刻不折磨身邊人的原因。

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為什麼我們要去閱讀?當清晰認識到時,我們又該如何去做?這些問題,在這本里會很好的給我們解惑。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正面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愛和理解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這本書的作者保羅·梅森和蘭迪·克萊格,用書中的知識和經驗,告訴很多人一個不被大眾熟悉的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

這個詞很長時間不被大眾所瞭解,無數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種疾病存在。可是就如書中作者所說,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危害的不僅是自己,更多時候危害身邊的親人、配偶和朋友甚至是與之交往的其他人。

作為一個不容易被分辨出的疾病,我們之所以要了解,原因就是:它也許就在你身旁,而你總是來自親人朋友的壓力也因為它!

每個人都有獲得幸福的權利,但就是這樣的權利卻在無形中被剝奪!

這是一本教所有人分辨出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書,書的可貴之處:幫助大家按書中的知識分辨出什麼是邊緣性任何障礙後,書中有具體的應對方法,讓深陷其中的無辜者和患者都得到改變。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是一本助人和自助的書,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到這兩點呢?

一: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通俗點說就是:一種介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的心理障礙!

當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時,首先要明確的是為什麼要了解它,原因很簡單:這個心理障礙會在不知不覺中“吃掉”你的幸福感!

關於這個概念,在書中有很明確的解釋和相關案例。

當這本書由兩位作者歷時三年時間編寫完成後,邊緣性人格障礙這個疾病變得有據可查。

所以,這是所有人的福音,尤其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和他的親人朋友的福音。

洛夫克拉夫特曾說過:

“人類最原始且最強烈的情緒就是恐懼,而最原始且最強烈的恐懼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遭遇不幸的事這個事件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它一無所知。

在本書中,因為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一無所知,而造成患者親友或者患者本人的傷害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就會清楚看清一件事情的本質是很重要的。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正面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愛和理解

翁美玲

翁美玲因《射鵰英雄傳》黃蓉一角而大火,她扮演的黃蓉古靈精怪,至今讓人難忘。翁美玲生於香港,祖籍安徽。1985年5月14日,翁美玲在家中打開煤氣自殺身亡,死時年僅26歲。

關於她的死亡原因猜測最多的是因情自殺,人們痛心和遺憾時,卻不理解這樣一個大紅的名人為何要自殺?

如果用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行為來解釋,那一切就能說得通了。

人格障礙的確切標準之一是:會令患者本人和他身邊的人都感到痛苦。而患者為了緩解這樣的痛苦,會選擇很極端的方式釋放壓力,以此來解脫自己。

如果和生命的可貴程度對比,自殺行為顯然是不可取的行為。

如何來避免這樣的悲劇呢?

其實一切事物都開始有因,持續不能解決這個因就會產生惡果。

自殺本身很大程度上還是與出生後的成長經歷、所處的環境和父母的教養方法等有關聯,但又不是必然的聯繫,所以還是脫不開個人因素。

翁美玲的成長經歷讓她變得沒有安全感,她對情感的渴望很大程度上也是她的恐懼來源。如果她能正面應對情感需求,理智對待情感的得失,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生活質量提高的今天,青少年自殘行為屢見不鮮。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正面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愛和理解

自殘的孩子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青少年是心理問題的多發人群,在讀中學生屬於心理正常範圍的佔40﹪,屬於心理不正常傾向的佔22﹪,屬於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佔16﹪。”“高達43.7﹪的青少年曾經有過自殺念頭,有23﹪的青少年有自殘行為。

之前轟動世界的「藍鯨」死亡遊戲,參與者大多是10~14歲的孩子,他們進入遊戲後接受各種「洗腦」挑戰,自傷自殘,最後自殺,在全世界引發幾百名青少年「爭相」自殺。

這樣的現象如果還不能引起家長深思,那麼諸如此類事件會經常發生。

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認定其中一點就是:反覆發生的自殺行為、自殺企圖或者自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

為什麼會這樣?

簡單來說這是邊緣性人格者的一種應對機制。

那麼要應對的就是:為了釋放或者控制無法應對的痛苦感受。一個人的痛苦感受無非是羞愧、憤怒、悲傷和被拋棄感。

如何陪伴陷入這樣情緒裡的孩子,書中有明確的方法。但作為父母,我們面對孩子時其實只要做到幾點就好。

第一:給孩子足夠需要的愛。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正面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愛和理解

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中國父母從不吝嗇給孩子愛,關鍵是給孩子的愛是不是他需要的那種。

孩子想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事,但父母卻以這樣會有危險諸如此類的託詞,卻讓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執行。類似這樣的情況,都是對孩子的傷害。時間久了,孩子會升起逆反心理。

第二點:理解和尊重孩子。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正面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愛和理解

中國傳統思想裡男性為尊,以夫為貴,父母的決定孩子就該遵從,這樣的思想影響太多人的思維模式。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尊重。孩子的成長,個人特色形成更主要,否則世界上的人豈不是都是相同的了?

第三點:講究說話地分寸,不對孩子進行言語攻擊。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正面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愛和理解

無論做事還是做人,做到“正好”是最好。凡事過猶不及,尤其對待孩子更是要有耐心,不能以愛的名義進行人身攻擊。

孩子的自尊心珍貴如生命,不要輕易讓孩子失去尊嚴和信心。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陰影”: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方式出現。

這就是當我們瞭解到了這個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後,為什麼要重視它的現實影響的原因。那它的現實影響有哪些?

這就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二點。

二: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的危害性。

首先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的危害的影響:

第一點:這種人格障礙的數量龐大,很多人都中招!

書中有這樣一個數據,作者在引言裡說北美有六百萬人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而大約有一千八百萬個家庭成員、伴侶和友人在這些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自責。

這只是北美被大家知道的患者人數,可想而知全世界又會有多少這樣不被人們知道的患者?

我們對未知疾病的恐懼其實是來自對它的一無所知,戰勝疾病的最好辦法就是正面應對!

如何讓自己對比有所瞭解?認真讀這本書就會受益匪淺。

第二點: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影響的對象多。

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危害的不僅是患者本人,還有患者身邊的親人、配偶、朋友、同事或者其他受到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行為影響的人。

傷害的範圍大小取決於它的受眾體範圍,沒有疑問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患者的影響範圍很大,所以應該被人們重視起來。

面對這樣一個大群體,需要面對的困難很多。作為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有接觸的人,很多時候無法避開這樣的困擾和傷害。

就如上面舉例說的孩子的自殘和自殺行為,孩子的這種極端行在發生時,他們不一定本身就是患者,也可能是受真正患病的家長的壓迫造成的。

之所以說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的可怕,原因在於大家對它的認識不清楚,無法確定讓你痛苦的原因是什麼。

這是本書想要帶給讀者的幫助,至少能在有據可查時解決你面臨的問題,以及生活中無法自拔的困惑。

如果我們身邊有這樣的患者,我們該如何應對?

三:你只是病了,但有希望痊癒!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正面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愛和理解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變得可怕,是因為它的神秘。對於未知的事物我們都心存恐懼,但一切被剖開後就變得很平常。

所以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並不是“晚癌”,如何早發現早應對是首要任務,具體怎麼做書中給了明確的方法。

而我們把它當做工具書,經常翻看查閱後實踐就可以了。

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是一種心理疾病,既然是疾病就可以進行治療。

所以這個心理疾病解決辦法一個是治療範圍。

第一種:藥物治療。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個人的疾病特點,給予相應的藥物,而不是一概而論。

第二種:心理療法。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療法,關鍵在於治療的可行性,醫患之間的配合度等等。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是一扇破開我們認知盲區的窗戶,也許我們經常感覺痛苦卻不知為何;也許我們經常遭受來自家庭的壓力和迫害,卻不知道是誰的錯誤;

拿起這本書,細細品讀後,你會發現困擾你的一切負面能量,我們都可以甩掉。如果你是負能量的製造者,那麼請靜下心來試著敞開心懷來聆聽、去實踐。因為你要相信:只要努力,你就有痊癒的希望!

只有淡化“彼”或“此”的色彩,“彼此”的色彩才會更加濃郁 。 —— 馬克 .李維

傷害與被傷害是一個整體,所以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與非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之間是一個整體。

沒有誰是絕對的獨立體,彼此都需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和努力。但兩者又是需要保持相對獨立的個體,所以彼此又要相互尊重。

因為每個人都有獲得幸福的權利,無論是誰都應該得到理解和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